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景观与景观生态学1、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P12、景观要素:是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也称景观单元。P53、景观的基本特征:P3(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3)景观石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4、简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P6(1)景观生态学是将景观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的,强调空间异质性是其特点之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是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均质性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的。(2)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星期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过程,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则主要强调垂直格局,即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和分配。(3)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的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即单个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生态学以自然系统的研究为主,景观生态学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考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5)保护动物一般强调在景观水平上。第二章斑块1、斑块:相对均质的、相对零碎的块状的生态单元。P192、边缘效应:在景观要素的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P273、斑块内缘比:是指斑块内部和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P284、斑块形成的因素、斑块的类型:P19因素:环境异质性、人类活动、干扰。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等。5、干扰不同形成哪两种类型的斑块?它们的异同?P20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斑块称为干扰斑块,干扰斑块是消失速度最快的斑块,具有最高的转化速率,一旦干扰停止重复发生,干扰斑块最终也会消失;而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停止干扰会逐渐恢复过来。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1)都是自然或人工的产物;(2)在受到干扰的初期以及随后的演替过程中都发生着物种种群大小、灭绝和迁移的变化;(3)都以相似性消失于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4)都具有高的转化速率。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所受干扰的范围不同。6、研究斑块特征需哪些方面?P23(1)斑块面积:总面积、平均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最大斑块面积等等;(2)斑块形状:长宽比、伸张度、圆环度、边缘效应、斑块内缘比等等;(3)斑块数量:斑块密度等等;(4)斑块相关性:斑块隔离度、斑块总隔离度、斑块可及性、斑块间相互作用等等。7、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第三章廊道1、廊道:P33是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成为走廊。2、景观连接度:P46是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包括功能连接度和结构连接度。3、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分为哪些类型?P34可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等。4、廊道的功能有哪些?P37栖息地、源、汇、过滤器、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等。第四章基质1、基质/本底:P53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高的景观要素。2、生态交错区:P63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具有由特定时间、空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程度所确定的特征。3、边缘效应:P27在景观要素的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4、如何判断景观中的基质?怎么分辨基质和斑块?P53-P55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并包围其他景观要素;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5、简述孔隙度的生态学意义。P59(1)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基质中不同斑块的隔离程度。景观的孔隙度低,斑块间的联系较少,可抑制不同斑块内物种的相互交换,形成明显的隔离作用。(2)孔隙度与边缘效应密切相关。边缘多少与动植物的分布和生存有一定的关系,孔隙度低说明基质中的环境受斑块影响小。(3)孔隙度的研究对生产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6、生态交错区的主要特征。P64(1)生态交错带是不同的生态系统间的应力带。交错带的组成、空间结构、分布范围对外界环境变化表现出强烈的敏感性,并表现出明显的动态特征,当地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胁迫适应特征。(2)生态交错带具有边缘效应。生态交错带内物种的数量和生产力都比单独的区域强。(3)生态交错带阻碍物种分布。在某种意义上生态交错带具有半透膜的作用,一方面适宜边缘种生活,另一方面却阻碍内部物种的扩散。7、试述景观边界的特征及主要功能。P59-P60特征:异质性,相邻景观通过景观边界相互渗透、连接和区分;动态性,在一定的时间尺度上,景观边界具有脆弱、敏感和不稳定等一系列动态特征;宏观性,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景观边界是一个景观功能单元;尺度性,景观边界对观察尺度的反应敏感,在某一尺度上观察到的景观边界,会在较小或更大尺度上消失。功能:通道或廊道,景观中的许多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动的,此时的边界相当于廊道;过滤器或屏障,穿越景观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边界相当于一个半透膜;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流由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流动,起到源的作用;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边界附近的物种丰度往往较高;生境,景观边界有其特有的物种和环境特征,因此也成为很多物种的一种栖息地类型。第五章景观形成要素与构型1、景观形成的五个自然因素:P67气候、土壤、地貌、植被和自然干扰。2、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P713、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二者间的关系P764、粒级:P79是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主要用于空间测量,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5、景观对比度:P80是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6、景观镶嵌性:P81指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成一个整体。常可分为生物镶嵌性和非生物镶嵌性。7、景观镶嵌性的作用:P82如果一个斑块是火灾或虫害爆发的干扰源,那么当它被隔离时,干扰就可能不会进一步扩散,反之,如果相邻斑块与之类似,则干扰很容易扩散;不同类型的斑块镶嵌在一起,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屏障,不论某一特定的斑块是干扰源或干扰的障碍物,斑块的空间构型对干扰的扩散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第六章景观空间格局(比较重要)1、景观格局:P86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于位置等。2、研究景观格局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研究内容?P86(1)景观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即景观的空间异质性,一般指的是景观要素的类型数、各景观要素占的比例以及斑块的形状(拉长的斑块增加景观的异质性);(2)景观内各斑块的联系和相关性(即斑块的空间相互作用);(3)景观格局动态(即景观的变异规律);(4)景观格局在不同尺度下的变化(即景观的等级结构);(5)景观格局与功能的相互关系。3、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P101主要用于景观组分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用于景观整体分析的景观格局分析模型;用于模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景观模拟模型。4、景观格局的反应,试举1-2个例子:P98方差均值比、聚集度指数、最近距离指数等。5、景观格局的类型(大的):P87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等四大类型。第七章景观异质性1、异质性:P109可以根据两个方面来定义,即所研究的景观系统特征的复杂性和变异性。2、景观异质性:P108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3、空间异质性:P109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4、时间异质性:P109指景观系统特征在时间变化过程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5、景观破碎化:P111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6、景观多样性:P111是景观在结构、功能、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7、简述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P110(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代表生物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加。(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景观异质性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高。(3)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增加。第八章景观生态过程1、景观生态过程:P123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称为景观生态过程。2、土壤侵蚀:P135土壤及其母质在水、风、冻融、重力等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被破坏、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3、景观生态流:P130指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之间的流。4、简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基本动力、媒介物。P123-124基本动力:扩散、质量流、运动。媒介物: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5、景观中的无机流主要指哪3种?P130空气流、水流、养分流。6、物种在景观内的运动方式和目的?P140动物在景观内的运动有巢区活动、散步和迁徙三种方式第九章景观功能1、景观功能:P141指景观通过其生态学过程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2、景观阻力:P144能量流或物质流经过景观时受到景观结构特征的影响流速发生变化,这种影响景观生态流运动过程的因素称为景观阻力。3、景观引力场:P146把一个特定结点或斑块所产生的景观生态流的作用范围称为景观引力场。4、简述景观的一般功能。P152(1)景观的生产功能,指景观能够为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产品和生物生产的功能;(2)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公益价值,主要是植被的功能;(3)景观的美学功能,而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适量的有序化、多样性、变化性、清洁性、安静性、运动性、持久性、自然性等方面;(4)景观的文化功能,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体现景观特色最深厚的基础。5、怎样理解美学、文化功能?P1556、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P144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界面的不连续性,景观要素的适宜性,各景观要素的长度等。第十章景观动态变化1、景观变化/动态:P161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2、景观稳定性:P162是指景观保持原有状态及其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能力。(归结为持久性、恢复力和抵抗力)3、破碎化:P170是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解成小块生境或小块地的过程。4、应从哪些方面分析和衡量景观的稳定性?如何判断景观稳定性?P162(1)景观基本要素是否具有再生能力,(2)景观中的生物组分、能力和物质输入输出是否处于平衡状态,(3)景观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高低,是否有助于保持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4)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是否超出了景观自然稳定性的承受能力。5、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P166(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称为景观基质;(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6、景观变化的空间变化模式。P171边缘式、廊道式、单核心式、散步式、随机式,均匀式、瞬间式、网状式、选择性的带状式等。?穿孔、分割、破碎化、收缩、磨蚀等。7、类型的划分、景观的动态模型P174(1)根据采用的数学方法来分,有微分方程模型和差分方法模型;(2)根据处理空间异质性形式的不同把景观模型分为三大类,非空间模型、准空间模型和空间显示模型;(3)根据其处理信息的方式分为两大类,栅格型景观模型和矢量型景观模型。物种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斑块类型愈多,景观结构的异质性愈高,熵值愈低,景观愈不稳定;相反,斑块的类型愈少
本文标题: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04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