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报告
《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报告常州解放路小学吴明珠研究的背景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纪,现代社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未来的社会里,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是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然而,我们对学校教育现状进调查后发现: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只片面追求学生考分的高低;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还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行为。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成为演出“教案剧”的“舞台”,学生是“配角”、“观众”、“听众”。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教师如何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只有走科研之路,在课题研究活动中试图寻找一种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概念界定这里的“探究”即主动探究,至少应有两方面的涵义:1.指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2.学生的认识活动(思维的、操作的、感知等活动)应当是一种探索性的,具有发明或发明性质的活动。探究的知识或经验可以是间接经验,也可以是直接经验。探究的方法是注重过程性,而不单单是指向结论。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尝试解答等。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3.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4.在实践中初步构建探索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1.符合建构主义原理。学习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授予的知识,也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探究性学习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求知欲。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行动研究法。研究内容一导入变“铺垫复习”为“创设问题情境”俗话说:“温故知新”。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传统教学常以口答﹑演算的形式进行复习或铺垫。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种“铺垫”是一种“暗示”,它能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指向,及时扫除新知学习的障碍,然而却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的空间,对学生的发展不利。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的转变,导入阶段的目标也由为知识学习准备转向情感诱导为主。因此我们认为适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就会让学生体会到学的数学就在身边,形成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探究学习的创设情境导入可有多种方法。如:制造悬念;创设生活情境;声像传情导入;.启发发问;游戏﹑故事引入等等。另外,创设情境要努力体现以下“五性”。——问题的趣味性:提供的素材要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的开放性:拓展多向思维的空间。——问题的障碍性: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产生不平衡,激发探究。——问题的现实性: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问题的差异性: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入深地产生问题。例如,教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时,新课伊始,我们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数的游戏好吗?”学生一听都高兴地笑了起来。第一次老师取出一包凌乱的餐巾纸,有的学生猜是10包,有的猜有14包,还有的猜是9包﹑17包﹑20包……老师故做为难地说:哎呀,大家的意见怎们都不一致?这样吧,我把这些餐巾纸重新来摆一摆。接着老师一只手又拿出一个透明包装的餐巾纸(其中装有10小包),另一只手拿出3小包。这时班里热闹起来,同学们看了都抢着说是13包。老师故做惊奇地问:这次你们怎们都认为是13包呢?许多同学都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因为我看到一大包中有10小包,再加旁边的3包,所以一共有13包。第二第三次又做了类似的猜铅笔和猜小瓶数量的游戏。接着老师总结说:象这样为了计数方便,生活中人们常常把10个物体放在一起……现在你们的桌上也有一些小棒,你们能不能想出好办法来数一数有几根?“能——”学生非常投入地数起来,有的一根一根地数,有的两根两根地数﹑五根五根地数,还有很多学生先数出10根用皮筋绕成一捆,其余的两根放在旁边……像这样“现实化”的导入,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趣味;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新知学习变“接受——验证”为“探索——发现”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就像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动地学习,课堂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我们认为,应该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提供机会,使学生能探索;帮助指导,使学生会探索;体验成功,使学生乐探索。1.提供机会,使学生能探索。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要注重知识“原创造”的过程,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独立探索的机会。⑴收集利用丰富的材料。美国学者兰本达认为,任何对意义的发现﹑领会都是经历﹑卷入和参与的结果,而材料就是激发引起探索“经历”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亲手操作特定的食物材料,使其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寻找﹑体验材料中的概念,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皮筋,和各种长方形纸,同学们有的把纸量一量,有的把纸折一折,还有的在钉子板上用皮筋围了一个长方形,再分别数一数四边所占的格数,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一个结论,即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在学生操作探究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再发现”的过程,掌握了知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可贵的发现的方法。百分数的意义⑵在独立思考上的合作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学会探索与创新。例如在三角形面积推导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然后小组汇报。学生们分工合作,动手操作,除了能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些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还能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剪、折、拼、帖各种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2帮助指导,使学生会探索教师要把握好“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这一角色,在教学中不仅要提供问题情境,工具和设备,还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即对学生要激疑促思,拓展其思维;及时指导,纠正偏差;适当启发,渗透方法。例如,在数1、2、3、4、6、8、9、12、24中,哪两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在这一问题上,很多学生的探索的结果是无序的、零散的,说得虽然很快,但不周全。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加以指导:“谁能把与2有倍数关系的数一个不漏地全找到?”“接下来应该找哪个数?”这样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思考,就能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和深刻化。3.体验成功,使学生乐于探索。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它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能使学生从“会探索”逐步变为“爱探索”。因此,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创造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⑴反思小结,感受成功“反思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可以强化探究的过程,逐步加深印象而产生兴趣,并形成习惯,而且能再次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增加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反思小结”中尤其要注重方法的回忆,使学生逐步积累探索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学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认识”后可以这样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1:我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直角。生2:长方形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左右两条边也一样长。生3: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生4: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师: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生1:数出来的。生2:折一折,比一比就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生3:还有摸一摸和量一量的方法。生4:还有摆一摆。……师: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和量一量,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方法,以后还会用到。其实,同学之间互相商量也是一种好办法……再如四年级的实践活动课“我们去秋游,在课尾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当各组学生汇报完自己的游玩方案后,老师这样问:通过这次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生1:在设计方案前需要调查各种资料,这靠一个人做是来不及的,所以我们一组的几个同学就分工合作.有的统计人数,有的调查门票,有的调查租车费用……生2:我们打电话咨询恐龙园的门票和活动项目时,那些工作人员不肯告诉我们,后来姚遥就捏着鼻子,装成吴老师的声音……这样我们总算得到了那些信息。(同学哈哈大笑)生3:我觉得要设计一份好的旅游方案要考虑到时间、路线、经费等各个方面,这些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这里,老师没有只让学生围绕“今天学了什么”总结,即侧重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梳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教学过程,体会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像这种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观三方面加以整合,也正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⑵恰当评价,激励成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对教学进行评价,尤其对学生的“成功”多些鼓励,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激发自主探索的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再如,在教学加减法的简算时,有这样一道题。简算:146-99。我请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板演的学生中有一位是这样做的:146-99=146-100-1=45评讲时同学都大叫:错了,错了……刚才板演的那个同学脸涨得通红,一脸尴尬。看到这,我没有批评那个同学,而是问全班同学一个问题:你认为刚才XX同学的发言有对的地方吗?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他刚才说把减99看作减100,这一步是对的,不过再减1就……话还没说完,那个做错题的学生马上接口:我知道错什么地方了,因为减100已多减1,所以要再加1。“对了,你说得真好。”我夸奖道。这时全班同学都笑了。这里,老师没有一味地批评做错题的同学,而是很艺术地利用其他同学的评价来进一步促使其探究错误原因,从而使每个站起来发言的同学都不带遗憾地坐下,并再次感受“成功”的愉悦。三巩固练习变“封闭——模仿”为“开放——实践”“耳熟能详”“熟能生巧”“只要记忆加苦练再加细心,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长期以来被很多老师视为法宝。所以搞模仿性的题海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种封闭题记忆性问题多,思考性问题少;靠程序化和技能化解决的问题多,需要高层次﹑开放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少。长时期做这样的题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合理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解决的问题。如开放题﹑实践题等。四变教学时空狭隘性为广延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已经越来越丰富,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场所。这就要教师打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把数学知识与生活
本文标题:《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0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