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狐假虎威》教学案例
《狐假虎威》教学案例江都市龙川小学——周秀琴设计理念:表演这种形式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理解课文,使学生把书面语言内化为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表演表达出来,很受师生欢迎。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表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课文讲授结束后,找几个同学演一演,完全是靠着现场的发挥,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表面上以学生为主,课堂气氛热闹,其实收效甚微,而且表演也常常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如何让“表演”真正有效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课堂阅读教学入手创设情境,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降低表演难度,不能为“表演”而“表演”,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表演。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表演更为重要,但创设情境表演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分析:《狐假虎威》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低年级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趣的寓言,创设情境表演更利于学生的理解,课后的练习要求就要演一演。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狐假虎威”的实际意义。3、分角色演一演。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分角色演一演”的要求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将模式化的学文后的表演提至有效的阅读教学之中,降低学文后再完整表演的难度。上课一开始,教者就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和剪贴画结合的方式创设一个“茂密的森林”的情境。师:模仿模仿森林里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声音?学生学学小鸟叫,野猪叫,学风吹树叶声等等。(创设这样的情境,通过学生的参与,这样很自然的就将学生带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在这茂密的森林中发生了什么事?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谁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老虎抓住了一只狐狸。师:老虎是“抓”吗?文中用了什么词?和“抓”有什么不同?学生:用了“扑”,“扑”是用身体用力冲过去抓住。师:从“扑”中,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老虎?你能学学这只老虎“扑”过去吗?学生纷纷用自己的动作表演感受。师:狐狸害怕吗?从哪儿知道的?学生:害怕呢,他见到老虎是从老虎身边窜过。师:是啊,那什么是“窜”呢?他为什么要“窜”呢?学生:“窜”是快速的逃走。师:你能演演这只狐狸吗?学生纷纷模仿体验。(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要让儿童真正理解语言,除了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以外,必要时还可让学生做一做。这当中,抓住两个关键词“扑”、“窜”让学生入情和入境揣摩、理解,再表演出,这样使最后的表演有坡度可爬,教学其他片断同样如此。)师:狐狸“眼珠子一转”怎样转的呀?眼珠转着,心里想着什么呢?学生想象狐狸的内心想法。师:可他为什么又要扯着嗓子喊呢?能学着他扯着嗓子喊一喊吗?要扯着嗓子呢?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你能加上动作学学狐狸喊一喊,演一演吗?学生表演感受,体会狐狸的狡猾。学习老虎语言部分同样如此。……(爱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这一教学过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情感的体验。虽是模拟表演,但通过课文中语言的渲染,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抽象的语言顿时“活”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师:走入丛林的老虎和狐狸能从图中看出他们的神情吗?说一说。出示句子: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师:能读好现在的老虎和狐狸吗?能读出他们的内心想法吗?学生揣摩狐狸的内心,再有感情练习读。师:想到这儿狐狸不由得?(神气活现、摇头摆尾)你能学学狐狸现在的样子吗?老虎呢?(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老虎相信什么,又怀疑什么?四周张望什么呢?学生揣摩狐狸老虎的内心,练习表演。(通过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让学生先理解再通过揣摩想象狐狸、老虎的内心世界,最后通过表演表达出对这两个人物的理解。同时又教给学生通过动作和语言表演好角色。)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本课中,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首先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故事,在教者的引导下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理解、想象再表演逐步感悟两个动物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寓言的含义,这样的表演降低了难度,同时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达到了“表演”的目的。用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
本文标题:《狐假虎威》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1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