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这样的结构是具有内聚力的地表空间(借用物理名词)2)特点:①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②区域是有一定范围和界线的,除行政界线外,均较模糊的或是过渡性的。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分级性或多极性或层次性。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以人的不同要求和对象加以划分。⑤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结构性2、区域分析的概念: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析及其评价;②人口、劳动力分析及其评价;③科技条件的分析及其评价;④基础设施的分析及其评价;⑤政策、管理、法制条件分析及其评价2)区域发展状况分析(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①经济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②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与精神状况、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行效率的支撑、政策与制度。③资源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与容量、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向。3)区域发展方向与对策分析①经济发展策略;②经济增长方式策略;③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注意两点:(1)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2)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对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影响,如山西成为我国煤炭能源基地;黑龙江成为商品粮基地等;②自然资源质量及开发条件影响效益;③对区域产业结构(空间组合)的影响。23、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下在其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理解资源承载力应注意:时空角度;社会经济角度;可持续角度(m’’p’’可持续性界限)。4、外部性: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经济主体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其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却有意或无意的对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就将这种影响称为外部性)1)、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指某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即引起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但作为活动者主体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此时该项经济活动者从其活动得到的利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利益。如教育、公安、消防等。2)、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性):某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引起他人效用降低或成本增加,但它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使周围环境受损等。5、外部性的解决对策①政府的直接管制;②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③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1、区域经济背景(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①自然差(区域间地理、自然和历史基础的差异);②位势差(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差异);③趋势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差异);区域优势:就是一个区域所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任何一地方都有某种优势,但不可能集各种优势于一身);(2)产业布局的指向性:是区域优势的体现,是特色产业集群区形成的基础。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②原料指向;③消费市场指向;④劳动力指向;⑤高科技指向;⑥交通枢纽指向(3)劳动分工规律部门行业分工、地域分工(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只有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布局产业。才能体现区域特色,产生巨大效益。(4)区域利益区域利益:是各经济区域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由各自的贡献所确定的经济利益。利益最大化是追求经济特色道路之根本。3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①主导产业:指处于区域产业体系的核心地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其发展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经济进步的产业。②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③辅助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④基础设施: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的基本设施。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通常,依区域发展阶段而布局:传统农业发展阶段,产业布局具有分散性;工业化阶段,围绕城镇体系布局产业结构。(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1)收入水平主要由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相当于分析市场结构,如消费品种类偏好、需求规模、购买力等;(2)消费观念则受社会、传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社会性软环境:由道德风尚、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信仰、偏好等综合组成的环境(三)市场化水平1、市场化水平受需求规模、市场层次、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影响2、市场化水平对经济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①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③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④市场环境对经济的影响,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⑤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意识强,人们的经济活动较多。(三)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1、基础设施配置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2、区域社会基础设施包括狭义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两部分;①狭义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给排水设施、能源电力设施、电信通讯设施、防洪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等。②社会基础设施包括文化、卫生、教育、体育设施等3、社会基础设施分析(现状水平、存在问题、需求预测)2、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一)区域人口结构1、性别构成: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通常以每100个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表示。2、年龄构成—各年龄组人口总数与总人口数的百分比(1)人口年龄组的划分①国际上分三组:0-14岁——少年儿童组;5-64岁——成年人组;65岁以上——老年人组②中国分六组:0-6岁——学前儿童组;7-12岁——适龄小学组、13-15岁——适龄初中组;16-18岁——适龄高中组、416-59岁(男)或16~54岁(女)—劳动适龄组;60岁以上——老年人组(2)平均年龄——统计人口的年龄数均值或按年龄组统计的人口年龄数均值(3)年龄中位数——按区域的人口年龄(组)统计其人口总数百分比,再按其大小排列,取其中间那个百分比的年龄。(把中位年龄20岁的为年轻型;20~30岁的为成年型;30岁的为老年型)(4)老少比(老年指数或老化指数)——每百名少年儿童与多少老年人的相对百分数。30%视为老年人口型、15-30为中间人口型、15%为年轻人口型。国际社会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视为老年型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统计,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5)年龄抚养比(负担系数):指人口中处于供养年龄(一般指1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的人口与处于“经济活动”年龄(15-64岁)人口的比。劳动适龄人口:是人为规定的适宜参加劳动的年龄段内的所有人口。(其下限为能够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上限多为退休年龄。国际上以15-64岁,我国以男16-59岁、女16-54岁为劳动适龄人口。)(二)人口增长分析1、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①人口自然增长:即人口再生产是一般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出生率、死亡率、生育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的惯性对人口自然变动有重要影响②人口惯性: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2、人口的机械增长率分析①区域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②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地区(城市)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列。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通常,贫困地区(乡村)人口机械负增长,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机械正增长。影响人口机械增长的因素: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的影响人口机械增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对迁入和迁出区域人口数量、性别、年龄构成、文化构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的不同影响3、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4、环境人口容量:指不以损害该区域环境质量和破坏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在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持续供养的相应于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5、所谓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一定条件(生产力水平)、一定的人均消费(或占有)水平下的适度人口和资源人口承载力。1)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地而异;2)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3)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4)适度人口和人口容量因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异;第四章: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1、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的类别5①简单技术引进甲国→乙国不具备复制技术功能②吸收型技术引进甲国→乙国具备吸收复制技术功能③垂直技术引进甲国基础科研成果→乙国的应用科学领域或生产领域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有较大风险④水平技术引进甲国已应用于生产领域的技术→乙国的生产领域对等引进,风险较小第五章: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1、单一指标:(总量指标,平均指标,其他指标)(一)总量指标1)、GDP(grossdomestic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及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动)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2)、GNP(grossnationalproduct)则是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注:1、GDP为国土/生产概念;GNP为本国国民/收入概念。2、二者的关系: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3)、绿色GDP: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注:1、G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2、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自然资源退化和环境质量恶化导致的损失;3、人文部分的虚数——由于人文素质和社会管理不当等导致的支出。(二)平均指标反映区域内平均每个个体在总体发展中能够分配到或拥有、享用的份额,即用一定时期的总量除以区域内总人口后得到的。例如人均GDP、人均纯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均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三)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得到的一种抽象的比值)常用的相对指标有:①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等;②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③反映工业化程度:霍夫曼系数;④反映居民消费状况:恩格尔系数;⑤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基尼系数。1)霍夫曼系数:指一国工业化进展中,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越小则工业化发展越好。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2)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
本文标题:区域规划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32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