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改革措施
浅议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院系:姓名:中文摘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稳定、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也是现实城乡统筹发展和贯彻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根本体现。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既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各地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对于传统的农业区域而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于稳定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更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考虑到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大背景,面向大多数人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如何能在新时期防范风险、防止农村老年贫困,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政策议题。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第二部分: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第三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解决的对策;第五部分:全文总结。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对策一、引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十多年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已陷入困境,其存在的基础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从长远来看,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保障制度,才能彻底解决现存的养老保险问题,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二、农村社会养老的现状1.老龄化加快自70年代我国成功地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86%;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比例为7.64%;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比例上升到8.59%。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25亿人,达到10%的老年型标准,预计到2020年将有2.3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5%左右,2050年将达4亿多,占总人口的26%左右。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老年供养系数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1991年60岁以上老人供养系数为13.74%,2000年为15.6%,预计2010年达到17.62%,2020年达到23.77%,2050年达到48.49%。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小,覆盖对象有缺陷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75%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1998年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另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基本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3.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功能被削弱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籍三个方面。养儿防老的观念在我国农村根深蒂固,家庭赡养一直是最重要的养老方式,“子承父业”高度概括了上下两代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这是促使家庭养老方式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这种进程,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弱化了土地保障作用,促使了社会养老方式的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大生产劳动方式的重大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作为养老义务承担者的角色,家庭赡养和生活照料功能随之受到削弱。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现状产生的原因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形成是多年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积淀的结果,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讲述其中的几个比较基本的因素:1.农村经济落后一方面由于农业本身是第一产业,创造生产力的效果没有其他产业那么明显,所以国家对其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的发展主要在农村,国家的管理可能会因管理层级太多而导致管理的失灵。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地区发展的速度快慢不一,所以,国家进行干预,规定政策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较为贫困的地区,政策的倾向对于农村的发展极为不利。2.多数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识不足我国大多数农民依赖于他们所认为的那种安全的、可靠的、保险的个人储蓄存款养老,农民对于几十年以后能否领到养老金一般均持怀疑态度,所以在农村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农民明明知道现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并不是最为理想,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而是常常采用诸如减少日常消费、减少风险投资、增加安全有保障的储蓄存款等方式,以此来防范今后可能面临的养老风险。因此,尽管我国银行储蓄存款利率一再下调,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就是居高不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农民存钱防老、存钱养老的心理始终在起着作用。同时,一些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本身认识不够,认为养老保险作用不大,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地方政府的乱集资、乱摊派,认为是部分干部的个人行为。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法律是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的基础和可靠保障。西方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论是1601年英国制定的《济贫法》,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的《疾病保险法》、1889年颁布的《养老、残疾、死亡保险法》以及1935年美国制定并实施的《社会保障法案》等,都使得这些国家社会保障工作走上了法制化和强制化轨道。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部成文法规,只有一些地方行政规章及条例。不但如此,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案没有统一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因而也就没有强制性、严肃性,广大农民对此缺乏依赖感、安全感和信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4.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素质不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的现状与这一要求有一定距离。前几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方式、某些不适当的宣传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违规运作乃至被骗等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事实上,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素质较低,未经系统学习和正规训练即开始从事业务活动。他们对社会保险原理不很了解,对社会保险的常识也知之甚少。法律、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四、解决的对策1.切实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发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对于稳定农村社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这一方面要从领导干部做起,使其成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积极推动者和执行者;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下大力气宣传,使农村广大劳动者改变过去对于参保养老保险制度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认识这一制度对其自身的保障作用。相信一旦有了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则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而言也必然会水到渠成。2.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应当根据经济水平和负担能力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实行分层分类解决。中国农民可分解为四个群体,如乡镇企业农民职工、城市流动人口、被征地农民和纯留地的职业农民。对于乡镇企业农民,由于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收入和消费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因而其养老保险需求也较高,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可以部分由乡镇企业来解决;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两种思路,一是与城镇职工适用同一的制度模式(广州、北京、南京等中心城市),二是单独为农民工设立新的综合社会保险制度(上海、成都、大连等市);对于被征地农民,家庭养老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因土地被征用而弱化甚至崩溃与丧失。而征地补偿标准又偏低,因而对其要区别对待;对于纯留地农民,他们以土地收人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来源,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可采取不同的制度安排。3.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建议根据地方经济、财政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推进适当的公共财政投入。地方财政预算每年要确定一定的比例,充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而且要随经济的发展同步增长。4.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抵押小额信贷业务。当参保农民因各种原因需要资金时,可以用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证书作为抵押,向养老保险基金申请借款。这种创新制度不仅满足了农民的个人用资需求,也是将农村资金真正留在农村、为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方式。5.促进两个价值增值循环:一个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经营性价值增值管理,可以由商业性机构竞争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作。在商业性机构对养老保险运作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主要通过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基金以及运作状况进行监督。另一个是非经营性价值增值循环,通过利用国家政策和社会宣传,不断增加政策性收入,捐赠和赞助收入以及其他各种非经营性的收入等来辅助养老基金增值。6.提高政策和法规体系的支持力度。一旦有了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规体系的约束,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就有了充足的法律保障。这也必然会给那些消极怠慢的领导干部带来压力,使他们更加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工作中去。此外,在相关政策规范的执行方面,也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能将政策规范视同虚设。另外,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执行方面也要加强监督,对于其中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予以坚决处罚。7.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保专业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提供人才保证。一方面,要适当引进一些懂法律、懂保险、懂金融、懂投资的专业人才充实农保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农村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农保干部的综合分析能力、业务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农保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水平,适应专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管理的需要。五、总结综观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这个比较特殊的国度里,养老保险虽然问题重重,但改革和发展前景确实十分乐观。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有关部门领导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本文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本文标题: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改革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4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