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形象题强化训练1/5鉴赏诗歌的形象导学案——强化训练[题组一人物形象类]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答[题组二景物形象类]3.(200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形象题强化训练2/5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试比较这两首诗意境的异同。答(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赏析这两首诗。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赏析。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1)词的上片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环境的?有什么作用?答(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夜坐张耒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形象题强化训练3/5(1)试分析一、二句在全诗中的作用。答(2)《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志。答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钱塘①逢康元龙②[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②康元龙:诗人的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1)第一、二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回答。答(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在“马上相逢须尽醉”一句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答[题组三事物形象类]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小松(唐)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形象题强化训练4/59.(2008·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10.(2009·济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落花①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刘煕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答:11.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形象题强化训练5/5形象题强化训练答案要点1、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2、【答案】(1)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这是一首“咏古诗”。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3、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4、【答案】(1)相同:都写到人物独自面对自然的独特体验,都表现出一种隐逸意味。不同:王诗借清幽绝俗之境表现宁静安闲、独得其乐、天人和谐的隐逸之趣。柳诗借幽洁寒寂之境表现清高孤傲、摆脱世俗、凛然无惧的不屈品格。(2)相同:都运用了衬托(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表现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不同:王诗先叙写人事,后以景结情;以明衬暗,以声衬寂。柳诗先写景作铺垫,后叙写人事;正侧结合。5、【答案】(1)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环境。渲染了环境的孤寂冷清,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2)刻画了一个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的坚贞不渝的爱国英雄的形象。【解析】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这些都表明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一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很显然,他“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满江红》),醒后犹自流连梦境,故云“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眼前现实使他逆境益思奋勉,不坠壮志。全词因有这一句,思想境界顿然提高。6、【答案】(1)紧扣诗题,写了明月、寒霜,营造了秋夜萧瑟清寒的氛围;为写梧桐做了铺垫,同时起到了衬托的作用。(2)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7、【答案】(1)春末夏初的江南,正是细雨纷飞的黄梅时节,烟雨笼罩下的江关越发显得暗淡凄迷。作者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给全诗蒙上了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情调)。(2)①表达了诗人于异乡邂逅同乡好友的喜出望外的心情;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③表达了诗人刚与朋友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④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人生不得意的劝慰。8、答案: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这是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9、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10、答案:这是一首借落花隐喻自己现实处境的诗。花朵用生命装点了春天,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片芳心,最终却落得个凋零残破、沾人衣裾的凄凉结局。诗人素怀壮志,极欲见用于世,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最后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诗人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表现自己的情思。11、答案:(1)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2)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本文标题:形象题强化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5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