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
1/11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学生才会更容易接受本单元的新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动手操作、细心观察等活动中,促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对周长已经具备感性的认识,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认识,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单元整体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3.通过学习,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计算.课时安排1四边形..................................1课时2周长....................................1课时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2/11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课题四边形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四边形(教材第79-82页).3/11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2.通过找一找、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情景图和生活中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用具课件、方格纸、直尺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图形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图形组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图形的世界.二、新授1.教学例1.师: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在小组里说一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学生观察这些四边形,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四边形的特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认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生:四边形都有4条直的边.生:四边形都有4个角.师:你能在方格纸上自己画出一个四边形吗?4/11学生尝试画四边形;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画图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2.教学例2.师:仔细观察下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说有什么特点.跟小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把你的发现跟大家说一说吧!生1: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生2: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生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只要学生回答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观察、操作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三、总结师: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设计意图:课末总结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回顾知识点的同时学会数学思考的方法】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课时5/11课题周长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周长.(教材第83、第84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测量方法.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用具课件、皮尺、树叶、各种图形.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教师可准备一些物品和图形)课件出示:请各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品或图形.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二、新授1.理解周长的含义.(1)谁知道周长的含义是什么?请你具体指一指,你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样的长度.找同学分别到前边指一指物品或图形的周长.(2)总结周长的含义.6/11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2.研究求周长的策略.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独立思考.(1)出示:这个钟表的周长是多少?你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①用直尺量.找一个学生试量,感知直尺不能量出这个圆形钟表的周长.②先用绳子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学生实际操作,感知此方法的可行性.③用米尺量.在钟表上作一个记号,把钟表在米尺上滚一圈,就能知道它的周长.(2)出示:①学生分小组思考、实验,怎样用手中的工具量出它的周长.②汇报交流,用绳子先围,再量.(3)出示:说一说怎样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出示:你能知道它的周长吗?把每条边都量出来,再加在一起.(5)出示树叶,这个树叶的周长你们能知道吗?先用绳子围一圈,再用尺子量绳子的长度就可知它的周长.7/11三、总结:刚才我们对一些图形和物品的周长的计量方法进行了研究,像一些比较特殊的图形,我们需要借助绳子才能量出周长.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我们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工具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明确认识图形的周长,探索得出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什么是周长周长是一个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是把所有围成多边形的线段长度相加,是几边形就是几条边的长度相加.教学反思8/11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三课时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材第85-88页)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课件、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16张.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还知道了多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围成多边形的各边长度加在一起.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二、新授新|课|标|第|一|网1.教学例4.师:你能算出下面图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85页例4)学生尝试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9/11师: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学生可能会说:生1:把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列式为6+4+6+4=20(厘米).生2:因为长方形有2条长和2条宽,所以可以分别计算2条长的和为6×2=12(厘米),2条宽的和为4×2=8(厘米),最后再相加,即6×2+4×2=20(厘米).生3:先算一个长与一个宽的和,再乘2,即(6+4)×2=20(厘米).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即可,不强求算法的统一.师:你能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生1:把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相加,即5+5+5+5=20(厘米).生2:也可以像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那样列式(5+5)×2=20(厘米).生3:依据正方形4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的特征,也就是4个5厘米,所以可以写成是4×5=20(厘米).对于以上方法都给予肯定,表扬解答正确的学生.师: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呢?跟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交流.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总结归纳: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根据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把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依次相加就是长方形的周长,把围成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就是正方形的周长.(2)结合图形的特征:长方形的特征有对边长度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2.教学例5.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拼图游戏,用手中的16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纸拼长方形和正方形,看你能拼出多少种不同的图形,完成下面的表格.跟小组的同学一起完成吧!长10/11宽周长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展示拼图结果:新课标第一网(1)长16分米,宽1分米,周长34分米.(2)长8分米,宽2分米,周长20分米.(3)边长4分米,周长16分米.师:还有别的拼法吗?周长最短是多少?生:只有这三种拼法,周长最短的是拼成正方形时,周长是16分米.对于完成情况好的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强求算法的统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三、总结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可以根据周长的含义,把每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也可以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计算.生2: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11/11教学反思
本文标题: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6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