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2—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3—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4—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这里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例如: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一、拍)—5—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着)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⑥遂与外人间隔。(分离、不接触)⑦无论魏晋。(不用、说)⑧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凭着)⑨阡陌交通。(交错、连通)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笼统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二)古今词义的变化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如:人、日、月、星、牛、羊、马、山、水、风、东、西等;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例如“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例句:荀子的文章《劝学》,是鼓励人们学习的意思。—6—“访”今义是“探访”、“访问”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例句:“王访于箕。”(《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给”今义是“给予”古义是“供给”、“供应”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是供应他食用。“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古义是专指黄河。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这类词的古今含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例如:①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走”字的古义是“跑”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去”字古义是“离开”与今义正相反。③涕泗滂沱。(《诗经·泽陂》)“涕”字的古义是“眼泪”今义是“鼻涕”对这类词的词义掌握不住,就将把古代汉语译错了。4、有些词今天已经不用了,或者换成新的词了。例如:①及厉王薨.,武王继位,和又奉其璞献之武王。—7—②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③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薨”专指古代王侯之死;“刖”古代砍脚的刑罚。这类事物今天没有了,所以这些词也没有生命力了,不用了;“履”今天换成了“鞋”字;“曰”今天换成了“说”字。(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在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现代汉语中还多。例如:“言”①广故数言.欲亡。(动词: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名词:话)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书)④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名词:字)“数”①范增数.目项王。(副词shuò,屡次)②蒙冲斗舰以千数.。(动词shǔ,计算)③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名词shù,数目)除一词多义外,有时为了确切翻译文言文,还要使用词的引申意思,因而使词义变得灵活复杂了。例如下列各句中的“计”字,其基本词义是同一个,就是“计策”(名词)。但是要想确切翻译每个句子,不能生硬地用“计策”—8—一词来对译每一个“计”字,应根据句子的内容,把“计策”这个意思,引申出恰当的字眼,才能翻译得贴切。①备用肃计。(计策)这是本义,下面几句都是用引申义。②内怀犹豫之计.。(想法)③君计.决矣。(主意)④深为得计.。(对策)⑤愿早定大计.。(决策)又如下面句子中的“计”字,本义是“核计”(动词)。但用本义来翻译便显得有点生硬,应引申为“打算”更好些。今为君计.。(打算)总之,由于“一词多义”和“词义引申”现象,使文言文中的某些词汇常常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因而在翻译时要细心,根据前后文的内容确定其本义是什么,如果使用本义比较生硬,就应当选择出恰当的引申义来翻译原文。(四)偏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复合词,在某些情况下,只是使用了它整个词义的一部分,这便是“偏义复合词”。例如:①宫中府中,具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义)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仅有“作”义)③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仅有“园”义)三个词在句中,都仅取其词义的一半,而不是词义的全部。这种偏义词现象,在阅读文言文时不可不察。—9—三、通假字“通假”是通用、借用的意思。古时,在传抄或行文中,本该写甲字,然而由于某种原因(或为求简,或因笔误,或因当时尚无其字),而写一个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用以代替甲字,这就叫通假。甲字称“本字”,乙字称“通假字”。但必须注意,这种通用、借用不是随意的,而是在长期使用中,约定俗成了的。通俗地说,“通假字”就是在古文中,被大家认可了的错别字。下面各句中都有通假字: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同“悦”)②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女”同“汝”)(“知”通“智”)③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乌”同“无”)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同“才”)⑤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⑥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⑦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⑧一屠晚归,担中肉净,止.有剩骨。(“止”通“只”)⑨满坐.寂然。(“坐”通“座”)高考对通假字的要求程度是:能依据上、下文,推测出比较常见的通假字。—10—第二节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数量不多,但使用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句子中都离不开虚词,所以我们可在阅读使用中,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不少虚词都兼属两个以上的词类。我们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是:首先在阅读中,依据上下文领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到一定时候,再进而弄清该虚词兼属哪几个词类。遇到问题时,应多查阅《古汉语虚词词典》,逐渐积累虚词知识。新课标中,要求重点理解的虚词有20个,它们是:乃、且;为、于、与、以、因;而、然、若、则;乎、也、矣、焉何、其、之、者、所;赵光老师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一书中,讲了十二个赏见的文言虚词,比较了它们的用法,大家可以看一看。我们现在处于文言虚词的积累阶段,今后要进行整理归纳,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将来还要补充。现在先讲几个常用的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助词〖者〗1、结构助词“者”:结构助词的“者”的头一种用法是,附在别的词或词组的后—11—面,组成“……者”,叫作“者字词组”。(注意:它主要是附在动、形、数等非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之后)“者字词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句子成份。例如:①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响应的人)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远的时候,近的时候)③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起早走路的人)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人那接受的东西)⑤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以肉为食的人)⑥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人)⑦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两种东西)结构助词“者”的另一用法是,它附在定语后,相当于“的”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③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2、语气助词“者”①陈胜者.,阳城人也。(提顿语气,可不译)②长子迈……送之至湖口,因得见所谓石钟者.。(突显语气)3、音节助词①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音节助词只是为了凑足双音节,多附在时间名词之后,如:“向者”、“古者”、“昔者”、“曩者”等。—12—助词〖所〗结构助词的“所”,是附在动词或介词前,构成“所·动”、“所·介·动”称“所字结构”。所字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中可充当名词所能充当的成分。例如:①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考虑的事,思念的事)②可汗问所欲。(想要的东西)③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做的记号)④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走来的地方)有时“所字词组”与“者字词组”重合到一起。例如:⑤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人。⑥臣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这时“者”字是中心词,“所字词组”是它的定语。〖附:名词“所”、数词“所”〗名词“所”:是“处所”、“地方”、“位置”的意思。例如: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处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地方、地点)③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位置)数词“所”:表示约数,可译为“上下”、“左右”等。例如:①父去里所.,复还。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③以弟子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13—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语气副词〖其〗语气副词“其”,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语气,但它本身无固定含义,我们应根据前后文,判断该处的语气,然后选出一适当字眼,对译这个“其”字。例如:①《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此处猜度语气,“其”字可译为“大概”、“也许”②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此处反诘语气,“其”可译为“难道”。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此处期望语气,“其”可译为“可要”。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此处委婉语气,“其”可译为“还是”。总之,并不是“其”字本身有这些含义,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而是根据句中的语意,选一个适当的词语译它。语气副词〖曾〗zēng语气副词的“曾”,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一种“出乎意料”的语气,可译为“竟”、“竟然”、“原来”等。例如: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附:代词“其”;时间副词“曾”〗—14—“其”1、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第三人称:“他、他们,它们,他的”也可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的”2、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其中的”“曾”作时间副词可译为“曾经”三、兼词:诸、焉、盍文言词汇中,有一种特殊的词,叫兼词(又称“合义词”),即它一身兼有两个词的含义。兼词不多,这里讲三个。兼词〖诸〗兼词“诸”,在句中是“之于”,在句尾是“之乎”。即处在句子中间,它等于代词“之”加介词“于”,在句子末尾,它等于代词“之”加语气助词“乎”。例如:①告诸.往
本文标题:文言语法知识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76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