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B130201班第四大组成员:王阳光蒙基伟刘文生景哲华耿源杨卓对台方针政策:1.台湾介绍2.认清“台独”3.新时期的友谊4.备受关注的“习马会”5.本节小结美丽的宝岛——台湾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面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临太平洋。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国古籍中称岛夷,汉晋南北朝时称夷洲,南宋时澎湖已属福建省,元明设巡检司,明末郑成功驱逐侵略者,收复台湾,清初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1895年为日本侵占,1945年抗日胜利后归还中国。现设7市、16县,全省面积3.6万平方千米,人口2172万(1950年256万)。有汉、高山等民族。台湾台湾省包括台湾岛及澎湖列岛、兰屿、绿岛、彭佳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岛屿。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岛。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长达7—10个月。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冬风强劲,夏秋多台风暴雨。台湾是祖国美丽富饶的宝岛。水热条件优越,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有稻米、甘蔗、茶叶及水果香蕉、菠萝、龙眼、荔枝、木瓜、柑桔、橄榄等。森林覆盖率达55%,盛产樟木、红桧、台湾杉等。特产天然樟脑、香茅油。近海和远洋渔业发达。盛产珊瑚。禽畜饲养向企业化发展。台湾石油、金等矿产及水力资源丰富。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重要城市有台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历史名城台南,工业港城高雄,中部名城台中等。名胜有日月潭、阿里山、阳明山、北投温泉、台南赤嵌楼台湾风景赏析台东县的离岛乡镇绿岛的朝日温泉台湾第一高山玉山海拔3952米日月潭总统府台湾政党分布泛蓝:指的是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组成的范政治联盟泛绿:指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等“台独”思潮的成因:(一)“台湾意识”的负面作用被膨胀利用(二)国民党的独裁及其封闭式的反共的大陆政策(三)经济的畸形发展与其国际地位的不相称性(四)美国对台的“双轨政策”(五)李登辉主政后的国民党主流派日趋“台独”化,助长、纵容了台独势力的发展“本土化”“本土化”也叫“台湾化”,即逐渐增加台籍人士在台湾当局权力中枢的比重。在国民党统治台湾初期的权力结构中,基本上是以大陆籍资产阶级为主,台籍资产阶级为辅。蒋经国主政后,开始推行“本土化”政策,但是上述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化。1988年李登辉主政以后,推动“宪政改革”,在各主要部门中大规模增加台籍人士在权力中心的比重,才根本改变了这种情况。李登辉加速“本土化”的目的则在于实现他的“台湾主义”,以充实“台湾实质独立”的内涵。“两国论”李登辉于1999年7月9日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向世人宣称台湾当局已将海峡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这种谬论即是“两国论”。7月27日,李登辉又解释说,由于“多年来两岸关系的定位过于模糊”,所以他要把两岸关系的“实质内涵”定为“特殊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以此来彻底否定一个中国原则。其实,在李登辉的内心深处,分裂倾向根深蒂固。他对统一虚与委蛇,真搞分裂,与“台独”分子沆瀣一气,内呼外应。几年来他一直在借所谓“宪政”改革之名,处心积虑地营造分裂的温床。他时而伪装成坚持一个中国,时而露出分裂国家的马脚。虽然在他上台之初曾指天誓日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声称“只有一个中国,我们必须统一”,并且提出了两岸统一的所谓“近期、中期、长期方案”,多次表明“坚决反对台独、不搞台湾独立”。但在他主政刚过一年,自以为羽翼渐丰,就狰容显露。他先是声称一个中国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虚化一个中国的含义;随之发展到“不简单地讲一个中国”,而是“一个国家,两个政府”、“一个国家,两个政治实体”;后来竟称“少谈一个中国”、“回避一个中国”、“尽早忘记一个中国”。近来他更利令智昏,孤注一掷,继抛出妄图肢解中国的“七块论”后,干脆撕去伪装,公开鼓吹“两国论”,明目张胆地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说什么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特殊两国论”,公然挑衅举世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蓄意分裂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破坏两岸关系的发展,阻碍中国的和平统一进程。它与历史事实相悖,于法理不容,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同声谴责,也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李登辉视频截图柔性姿态的“渐进式台独”2000持“台独”立场,继续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另一方面,因大陆的坚决反对以及岛内和国际形势所迫,陈也做出一些缓和两岸关系的姿态,企图以拖待变。陈在就职演说中提出所谓的“四不一没有”。但他的“台独党”背景以及其自身的“台独”本质,驱使他朝“去中国化”的方向走去,以柔性姿态进行“台独”活动。他将两岸的主要矛盾从“统独之争”转移到所谓的民主、人权之争,借民主、人权的招牌搞分裂活动(余克礼等:《民进党两岸政策发展演变初探》,《台湾研究》2001年第2期20页)。2000年8月17日,陈水扁发表了“统一不是唯一的选项”的讲话。随后,民进党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渐进式台独”行动。如将新台币改成“国币”,将台语(即闽南语)当作“国语”,将地方歌仔戏当作“国剧”,有关中国的字样被铲除,有关统一的标语被拆除;驻外机构冠以台湾头衔,停止使用涉及中国的“国徽”,“外交部”的房顶被涂上代表民进党的绿色,新出版的地图册将台湾列为主页而大陆为附页,“新闻局”带有中国地图的标志被抹掉,多年使用的出境“护照”被加注“台湾”二字,“台湾共和国护照”被允许私下流通;联署提案审议所谓“公投法”草案,提出所谓参选“总统”必须限于台湾出生的“出生地条款”,海外“台独”组织“世界台湾人大会”在台湾集会,高喊什么“台湾正名、国家制宪”等等。陈水扁大力推行“去中国化”运动。“一边一国论”2002年8月3日,世界台湾同乡会联合会第二十九届年会在日本东京举行,陈水扁透过电视直播方式致词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与大陆,一边一国,要分清楚”,他并鼓吹“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陈水扁“一边一国”论引起了台湾在野党的强烈质疑,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抨击陈水扁的谈话严重违背了“总统”就职典礼时对民众的承诺,是“四不一没有”主张的完全破产。国民党主席连战批陈水扁“是将台湾二千三百万人民,与‘台独’的火药库绑在一起”,两岸关系可能会因此变得紧张。对于陈水扁的言论,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评论说,陈水扁已经“变脸”了,他的“一边一国”论,其实就是李登辉“两国论”的另一说法。陈水扁从承诺不介入党务,到兼任民进党主席;从保证在任期内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到宣示“一边一国”,并要“认真思考‘公投法’的迫切性”,这不仅是陈水扁政治承诺渐进崩盘的讯号,更是两岸互动陷入不确定状态的起点。8月5日,国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与李登辉“两国论”如出一辙,充分暴露了他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真面目,是对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也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公然挑衅,必将对两岸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国台办警告台湾分裂势力悬崖勒马,停止一切分裂活动。陈水扁叫嚣“一边一国论”在2003年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台独”势力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当时台海局势的紧张状况、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反分裂国家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法律,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不是一部战争的法律,而是和平统一国家的法律;不是一部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现状的法律,而是有利于台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法律。同年四、五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在会谈和公报中,胡锦涛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等新的主张。国民党主席连战与胡锦涛握手国民党主席连战与胡锦涛会谈2005年宋楚瑜与胡锦涛会谈2006年4月,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表明了我们党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坚定原则。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思想,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2008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地区选举中遭到重挫下台,重新执政的国民党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使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两岸关系迎来难得历史机遇,对台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恢复,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已经实现,两岸同胞往来更频繁、经济联系更密切、文化交流更活跃、共同利益更广泛,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轨道。2010年1月26日,ECFA第一次两会专家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2010年6月29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签订合作协议。2010年8月17日,台湾立法机构通过《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两岸经济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客观需求和需要,也是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标志。大陆涉台文件·胡锦涛与连战会谈公报·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海峡两岸空运补充协议·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关于涉台民事诉讼文书送达的若干规定·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注意事项·《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团名单表》管理办法·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领队人员管理办法·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规定·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补充规定·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习马会”——等了半个多世纪的握手11月7日下午3时许,习近平与马英九在近千名海内外媒体记者聚光灯下历史性地握手。握手时间达1分10秒,挥手时间约30秒。当地时间下午3时,习近平、马英九同时步入会见大厅。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在响成一片的快门声中,两岸领导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这一刻将载入两岸关系史册。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习近平在他的致辞中说,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今天坐在一起,是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以行动表明,两岸中国人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两岸双方将共同努力,深化两岸交流和合作。“习马会”三大亮点一.“历史性一刻”引发“新闻大战”会面受到海内外高度关注,有620多名两岸、港澳及外国记者参加采访。酒店内外,各路中外记者的“长枪短炮”严阵以待,“
本文标题: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8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