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司徒雷登斯大林1949年1月18日,国民政府通知各国驻华使馆,政府将在21日由南京迁往广州,并要求他们一同前往。请你猜一猜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力量国内外形势……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伯默斯顿外交无小事。——周恩来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目标解读学习目标2.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了解外交三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生存境遇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自主学习】阅读教材109页1-3段内容,讨论我们是怎样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实现独立自主的?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国民党建立的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无援材料一: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断然拒绝了苏联提出的有损中国主权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中苏联合潜艇舰队的主张。——《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思考:一边倒和独立自主矛盾吗?二者不矛盾,“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1949年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日内瓦会议4、1955年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亚非万隆会议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越南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10—1950.10中国与17国建交1.17个国家2.大多数国家为人民民主国家充分体现“一边倒”外交原则发挥的作用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首次访问苏联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中国政府须承认外蒙古之独立;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第一条:缔约国双方同意苏联政府将共同管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二条:缔约国双方同意……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议定书》(1950)周恩来在条约上签字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1954年6月下旬,应邀访问印度时,和印度两位总统及总理尼赫鲁的合影。1954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确认并倡导。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意义:特点: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国际: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3、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会议排除美国的干扰,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克什米尔公主号”机头残骸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遇难的3位新华社记者:李平、黄作梅、沈建图“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1955年4月11日,周恩来原定率中国代表团从香港搭乘飞机参加万隆会议。国民党特务买通香港启德机场清洁员周梓铭,在周恩来预定搭乘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的右翼轮舱处,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周恩来因刚做完阑尾炎手术,临时改变行程。克什米尔公主号起飞约5小时后爆炸,11名乘客全部遇难,只有3名机组人员生还。伊拉克代表:共产主义是“独裁”,是一种“新殖民主义”。菲律宾代表: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泰国代表:中国没有宗教自由。锡兰代表:(台湾)应当在我们中间取得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4、万隆会议根据视频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万隆会议的特点是什么?【问题2】万隆会议上中国是如何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的?■问题探究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用史实说明中国曾经受的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2.指出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同”指什么?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③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55年,由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五国发起的会议在万隆召开。中国代表团提出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思考2、“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促进会议取得成功“求同存异”方针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思考1: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异”指什么?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方针政策成就小结: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有人曾经计算过,在7天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168小时中,周总理只睡过13小时,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2小时。在那些不眠的时间里,他不是出席各种会议,就是与其他代表团进行交往活动。……在会后的短短数年里,我国同亚非会议的与会国之间的关系有了迅速发展,先后与尼泊尔、埃及、也门、锡兰、柬埔寨、伊拉克、苏丹、加纳和老挝10个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前驻文莱大使刘新生在新中国外交5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美国前总统夫人杰奎琳“如果认为我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苏联前外长莫洛托夫感悟伟人“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如果世上能多一些像周恩来一样的领导人,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印度印中友协会长周恩来的外交小故事:曾经有美国记者问:“为什么在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却叫‘马路’?”周回答:“很简单,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又问:“你们中国人走路都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是挺胸抬头。”周答:“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而你们走的是下坡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次招待外宾的国宴上,服务员端上了一道大菜,这个菜由冬笋、蘑菇、红菜组成,形成一种艳丽的图案。菜上席后,有人用筷子拨动了一下,大家一看,竟是一个“卍”形图案!友人们不禁吓了一跳,不知此时出现此种“卍”形图案是什么道理。因为二战期间,“卍”形图案成了法西斯的象征。这时,周恩来心明眼快,神态自若,他一边劝酒一边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万(卍)字图案,象征‘万事如意’,是对远方客人最良好的祝愿!”语音刚落,整个宴会厅的气氛又活跃起来。接着,周恩来幽默地说:“就算是法西斯,也没有关系,来,让我们一齐动手把它消灭就是了。”逗得客人们哈哈大笑,于是,所有的筷子一齐指向这道菜,来了个“全面进攻”,很快,这幅“法西斯图案”就被彻底消灭了。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在改善建设环境、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包括①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②以世界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③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以“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亚非会议顺利进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D课堂练习:2.“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3.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CD课堂作业5.材料五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本文标题: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86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