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第11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文化大革命”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点击学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新政协的会议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具有临时宪法性质②确立了施政方针③新政协的性质(民主协商建国筹备会议)和地位(代行人大职能)④确定首都为北京,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主要任务:讨论新中国的有关事宜点击学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新政协的会议2、标志: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3、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4、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③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点击学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思考】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是指什么?这一“里程碑”体现了什么原则?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954年)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内容①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②规定了人民的权力和义务③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3、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②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③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④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⑤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5、完善:1956年中共“八大”,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法律保护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制度点击学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三、新中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点击学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①初步形成:《共同纲领》②正式确立:时间:内容:意义:1954年宪法A、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人民代表产生方式A、奠定了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B、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C、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③曲折:A1957年陷于停顿;B“文革”期间,人大制度名存实亡。④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完善点击学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①形成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②地位:③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6)④主要形式:政治协商⑤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⑥历程:a、1949年初步形成;b、1954年正式确立;C、1957年遭到破坏;d、“文革”期间陷于瘫痪e、“文革”结束后得到恢复和发展f、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字方针迎来了新的春天⑦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点击学点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①原因: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②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③自治格局:A自治区: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B、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④确定:A、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⑤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点击学点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文革”起因①党的“左”倾错误②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③个人崇拜的狂热2、危害:①红卫兵运动队公民基本权利的践踏,民主法制初步破坏②“全面夺权”的展开,司法部门陷于瘫痪,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空前践踏③人大制度、政协制度遭到破坏④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3、教训:①摆脱“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束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点击学点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①改进人大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①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②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4、依法治国①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②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③1999年4月,颁布《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民高官”有了法律保证,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点击学点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三、基层民主选举【思考】位于烟台市中部的东李家庄是一个普通的小村,随着初冬的到来,人们除了忙着采摘和买卖苹果、修理农具外,村里早晚串门的人多了,外出打工和走亲戚的也都回来了……原来,这个村正在迎接新一届村干部的“海选”。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1)含义:(2)依据: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实践:在农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4)意义:①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②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民主权利做出的努力。•1.(2012·广东文综卷·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B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细节2】“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要避免十年“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细节3】依法治国的本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细节1】新中国的成立等于社会主义的开始吗?……以共产党为核心,为领导,各党派团结合作,有什么不好?……我们只要是一个敢于面对现实的人,敢于揭露错误、批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那就不怕监督。越是监督我们,我们越是能进步。只有怕人家揭露错误,自己又没有勇气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人,才怕人家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际上是扩大民主。——周恩来《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7年4月24日)【精析一】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多党制有何区别?1.多党制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多党并立,由两个以上的政党或几个政党联盟,操纵议会或总统选举,实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共领导、与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傅雷著名翻译家翦伯赞历史学家杂文家1966年服毒致死1966年与妻子自杀1968年与妻子自杀【精析二】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文革”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在“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 历史是无法割裂的。教材在叙述当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时并未追述古代近代的民族政策。备考复习时应予以关注。【羁縻政策】中国古代王朝在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基础上,都曾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权,在行政管理上则实行羁縻政策。在古代“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影响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这一特殊的行政管理政策,曾为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演变发展大致是: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发展于两汉,成熟于隋唐,衰落变质于元明清。羁縻政策对近代民族政策产生影响,它的某些合理内核已被我国现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吸收、借鉴,并发扬光大。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一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对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影响重大;(2)“因俗而治”的地方行政管理与人事安排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链接高考】(2009高考广东历史,1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教材叙述法制建设较少,且侧重于宪法,其他社会法几无涉及。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补充。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行为定为刑事犯罪,醉驾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点评:“醉驾入刑”法律法规的出台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一种法律完善、社会进步的表现,意义深远。这一规定为从根本上解决酒后驾驶、醉酒驾驶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维护公民切身利益。“文革”……“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由此,中国不仅找到了一条新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由于改革开放提前了十多年,产生了特有的“历史时间效应”,使中国改革获得了难得的国际环境,并在此期间奠定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使得中
本文标题:新中国的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8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