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沈阳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园区发展理论(主课题)
1园区发展理论一、增长极理论它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Perroux)于1955年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一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自的渠道向外扩散,从而形成以增长极为核心,周围地区不均衡增长的地区性经济综合体,推动性工业所诱导的增长发源于推动性工业所在的地理中心,这种地理中心称为增长中心。佩鲁认为,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可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并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增长极理论揭示了在区域内投资建立或嵌入推动型产业之后,会形成集聚经济通过乘数效应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本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增长,并带动周围其他区域甚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机理。增长极理论目前已成为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应用于对衰退的老工业实行产业转移、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则应用于现代化的政策设计、自然资源的开发、中心城市的建设及贫困地区的开发。增长极理论可用来指导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是用以解释园区发展的理论中最强的一支。园区可以看成是增长中心,高科技产业的集聚2有其自身的规律,首先是通过人才、技术、信息的集聚进而带动项目和资金的集聚,最终促进整个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高科技产业在高科技园区的集聚,促使高科技园区从外部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形成高科技园区空间上的集聚,进而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和衍生出新企业。以强大的力量把高科技园区的产品、资本、技术、信息甚至观念向外进行辐射,形成高科技园区空间上的扩散,这种扩散既是高科技园区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孵化器理论孵化器理论又称苗床理论。美国著名的孵化器专家RuatamLalkaka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受控制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人们试图创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业家和盈利的企业。其特点包括:精心挑选有潜力的新建或处于初始阶段的企业;为每个租户提供指定的空间,诸如通讯与办公等方面的公用设施;负责训练、开发与协助新生企业的小规模管理队伍;提供授受诸如法律和金融方面专业服务的渠道;可接受的房租和服务收费;企业进驻孵化器三四年后,将毕业离开。美国研究人员提出,孵化器与四种企业密切相关:一是快速增长的高科技企业。许多孵化器属于此类企业,且企业的成长能力决定了孵化器的成功与否。二是处于变化中的成熟企业。这种企业多具备相当规模,其发展并不是建立在最新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它们需要不断地调整以应付竞争,以致衍生出许多新的公司。这是另一类孵化器。3三是中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由于地区总部汇集了所有至关重要的资源,得以发挥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四是研究机构。当研究项目接近完成时,企业主们就开始寻找技术市场机会,促进新公司的建立。因而,研究机构成为一种孵化器。他们甚至提出,大都市就是天然的孵化器。大城市的一些社区,往往具有满足新的小企业创建和发展的条件。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孵化器就是临近研究或开发机构的一幢或一组建筑,在其中为来自研究机构或商业机构的个人或团体准备了使其得以进行战略研究或原型开发等活动。该中心的管理团队将提供秘书人员、办公设备、会议室与洽谈室等公用设施,提供使用大学和企业的硬件设施及当地人才网络的渠道,就研究成果在本地区工业和商业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调研,就税收、办理执照、市场开拓和商业发展等提供建议和服务。也有的学者认为,孵化器是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工环境,它能够为企业提供办公及服务设施、一系列公用服务,它能够提供建议、信息以及与中介机构的联系渠道等。该环境的特点是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的大量聚集和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因而,在企业孵化器选址方面应当注意是否较密集地分布着已有企业;是否有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等,以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否具有既能提供技术资源又能提供企业家资源的研究机构。孵化器将在“内生型地区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发展高技术产业,就必须大力扶持新创办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使处于“卵”状态的企业,通过有组织地适时地供给其“孵化”4期所需的“营养”条件,使其得以顺利孵生出生命力较强的“小鸡”,提高其存活率。同时,孵化出的企业由于同出“一窝”具有亲情,容易进行交流合作,信息共享和相互支持,从而可获得迅速成长,进一步促使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大量繁衍和蓬勃发展。而能够实现这样一种功能的制度性安排就是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理论认为,根据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和扩展期四个阶段,高科技园区应深刻把握高技术企业的阶段发展规律,然后根据高技术企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实施多级孵化,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支撑服务体系,建设优越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和积极的区域创新文化环境,为高技术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以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大量繁衍集聚和蓬勃发展,进而促进高新区自身的快速发展。三、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进而吸引一些相关服务机构及其支撑体系在该地区聚集,从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在规模经济(马歇尔,1920)。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5的。企业群落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集群是中小企业的自组织聚集体。在这个聚集体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外部经济,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共享辅助性服务、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创新和扩散等。林金忠(2001)认为,聚集经济本质上是空间意义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并提出了3种聚集经济的类型:多层次聚集(企业之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企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工业综合体和产业链);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的聚集。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韦伯认为,产业集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自身的简单规模扩张,从而引起产业集中化,这是产业集聚的低级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靠大企业以完善的组织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发更多的同类企业出现,这时,大规模生产的显著经济优势就是有效的地方性集聚效应。韦伯把产业集群归结为4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整体功能的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之间的依存会促使工厂地方集中化。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韦伯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是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该组织也十分“专业化”,因而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韦伯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产业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6的建设,从而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保罗·克鲁格曼是第一位把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因素紧密联系起来研究的知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产品的贸易活动实际上间接地起到了生产要素贸易的作用,无论生产要素最初的分配状态如何,通过贸易活动,总会使某些产品的生产集中于某些工业区。产业集群中的外部规模经济因素是一种开放经济的状态(克鲁格曼,1997,1999),是各个国家产业选择和取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各国的贸易优势并不来自于国与国的产业区别以及由此引起的比较优势,而是来自于各国内部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在此基础上所能达到的规模经济的程度。迈克尔·波特则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有学者使用企业网络的概念研究产业集群。认为企业网络是指一批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些地理区域的集中。认为企业网络是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或企业及各类机构为解决共同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企业网络包括3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及其他中介机构;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大学。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经7济层面的竞争优势。主要包括公共和专有设施的共享、低成本的物流和信息流、专业化分工深化、批量采购、劳动力市场有效供给、竞争压力、区域品牌共享、区域专业供销市场等方面。二是区域创新系统优势。主要包括企业间在创新中的合作;支撑机构,如大学、研究所、职业培训单位、研发机构、技术中介、行业协会和金融结构等支持并加速知识、技术在集群中的创造和扩散;因地理接近和业务紧密联系而加速知识和技术的创造和在企业间的扩散等。产业集群发展的三大趋势。一是产业链条化。由于产业集群是众多相互关联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集聚发展的,因此,集群的发展方向始终是产业链纵向与横向的拓展。二是企业生态化。产业集群不是众多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不同等级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三是经营全球化。产业集群所拥有的外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各种生产要素流入产业集群,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特别是产业集群可以利用群体效应,集中宣传,形成“区位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四、空间经济学古典区位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工业是如何布局于各个区域的,受区域性因素影响;而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则受集聚因素影响。工业在某个地方集中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8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优区位开发理论认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与开发潜力存在差异,经济增长过程实质上是不平衡的,首先在一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出现。为了获取良好的资源配置效益,应将投资有选择地集中于重点地区,利用其发展而产生的波及效应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1、奥古斯特·勒施(AugustLosch)的区位经济理论1939年,勒施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于1954年在美国以TheEconomicsofLocation为名翻译出版。勒施以最概括性的描述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空间,距离本身成为中心。勒施从局部均衡转向一般均衡,并且研究区域的结构而不是把它作为既定的。他认为在布局问题是一个经济单位互动过程,如果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找出各经济单位布局的相互关系,就要寻求整个区位系统的平衡。为此,勒施提出了区位的一般方程,由五组平衡方程表示,分别反映五组均衡条件。勒施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这个市场区位理论与中心地理论在市场网络体系上的观点一致),并研究了市场网络对工业区位的作用。勒施表明仅靠竞争力量自身将建立一个包括工业区、经济区和市场区的区位体系,这个区位体系反过来既可以被理解为生产集聚也可以被理解为或多或少的聚会中心地交叉,三个区位同时决定。勒施建立和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2、新经济地理和空间经济学9空间经济研究的是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尽管区位理论拥有长久的历史,但是,与时间不同,空间一直也没有能够成功地纳入经济学主流。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又出版了克鲁格曼的新作《TheSpatialEconomy:Cities
本文标题:沈阳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园区发展理论(主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8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