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华社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系列评论(1--5)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一两会落帷幕,改革启征程。亿万人民的意愿、代表委员的共识凝聚成改革的正能量,转为化今年的各项具体任务。做好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的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发展动力源,明确工作着力点。“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政府工作报告将其置于今年需要把握好的原则和政策取向之首,指明了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开展今年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围绕改革重要领域,抓住改革关键环节,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激活全局的策略行动,就能让改革动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一发牵而全身动的总体效应,取得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总体效果。开局很重要,起跑不轻松。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原有的红利逐步消减,亟待形成新的动力。面对体制机制的弊端,产业结构的制约,资源环境的瓶颈,城乡二元的差距以及不合理利益格局对市场活力的束缚、发展动力的阻滞日趋明显。只有把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改到位,使“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各归其位、各显其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改革的动力才能有效激发,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国改革航船之所以能长期保持较快航速,就是因为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拥有强大驱动力。改革如逆水行舟,松一篙则退千寻。固守原来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既难以承受,更难以为继,还可能误入“中等收入陷阱”,错失发展良机。当前,改革正在上坡路,只有激发活力、增强动力、奋力向前,才能爬上坡、迈过坎,实现改革新跨越,开拓发展新境界。从在去年基础上再取消简化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到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从进退并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到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从公开“三公”经费打造阳光政府,到扩大“营改增”试点、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从调整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到打破垄断坚冰、促进公平竞争等等,其涉及领域之广、触及矛盾之深、改革力度之大,皆是前所未有。今年的各项改革直击束缚市场活力的体制机制痼疾,直指比灵魂还难触动的既得利益格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通过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替市场松绑、为创新铺路、给民生托底,创造条件激发内生动力,从而推动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这些改革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令人振奋,更值得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强调,“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关键是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落实。”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既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完成目标任务的根本方法。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有了好决策、好部署、好措施,还得有好的贯彻落实。抓落实,最忌等待观望、徒陈空文。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上来,把提高治理能力运用到今年的工作实践中去,才能把工作做实,让任务落实。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中蕴含着发展动力,困难里隐藏着发展机遇。困扰发展的瓶颈一旦突破,必将带来活力迸发、动力奔涌的局面,实现改革发展的大跨越。“为政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把两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改革发展的动力就会始终强劲,我们就能在开局之年大有作为,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迈出坚实步伐,取得更大成就。用民主法治为改革护航——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二人民意志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民主法治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制度保证。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民主的盛会,也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的重要时点,贯彻落实两会精神,要回答好以制度保障改革顺利推进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间的坐标清晰可见:到2020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问题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气神。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就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涉及改革领域的法律就有130多部,占比一半以上。这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落实改革措施,需要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今年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议案,最大特点是围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任务要求,从法律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代表的议案、委员的提案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只有落实好代表议案,立法引领、推动和保障改革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只有办理好委员提案,将真知灼见体现到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部门工作中,才能切实发挥协商民主的独特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共同指向。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宽容改革失误,最大限度激发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紧紧依靠制度优势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制度保障改革,还要求必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牢牢放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人大代表团审议时向世人宣示: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光荣而神圣,人民寄予我们的期望殷切而厚重。只有坚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才能更好地用法治引领改革,用民主凝聚共识,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大力弘扬凝魂聚气的核心价值——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三全国两会圆满结束,全面深化改革开始新的出发。改革越往深水区、涉险滩推进,越需要搏风击浪的强大力量,越离不开凝魂聚气的精神支撑。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13亿人凝聚在一起,汇集心往一处想的智慧,凝聚劲往一处使的力量,改革才能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物质创造是硬实力,精神支柱是软实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确立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指明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理想、社会愿景和共同追求。这样的价值观,既有关于国家治理的宏伟目标,也有关于个人修身为人的道德准则,承载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百年梦想,也触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幸福渴望,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土壤。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此对各级政府提出相关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明确共同的价值目标,形成统一的意志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多变。这一方面体现出社会的开放进步,人们选择空间的不断拓展。但同时,一些人信仰淡漠、精神空虚,价值扭曲、道德失范,噪音杂音时有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值此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航向,培育和弘扬民族的精气神,更显重要和急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中华民族创造并延续了5000年的悠久文明,其思想精华和丰富养分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仍旧发挥着重要影响。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丰富,有助于把传统文化精华和时代发展需求有机统一、完美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树立向先进榜样看齐的导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无偿献血的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到坚守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杨善洲,从舍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到倾囊而出为灾区捐款的拾荒人,一个个或有名或无名,或“高大上”或“草根族”,他们的行为选择、价值取向,生动说明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普通群众见贤思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就会蔚然成风,蔚为大观,使之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难在从细微处做起。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扎扎实实从小处着手、身边入手,在细处、小处、实处下功夫;从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到学生守则,各行各业都要行动起来,立规矩、定规范,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坚持从小抓起,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唯此,积小善为大善,必将蔚然成风,善莫大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皆需努力,制度更要给力。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这个让人们纠结不已的问题,拷问着良心,也检验着制度。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完善社会救助保障制度,形成对行善举、讲诚信、重信义者奖励鼓励,让背信弃义、不遵诺守信者寸步难行的制度导向,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撑起更广阔的天地。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更广泛地凝聚起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中华民族必将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充满精神动力,永葆铮铮风骨,不断开创美好未来。新华社评论员:实现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之四新华网北京3月20日电从就业到收入,从社保到住房,从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今年全国两会作出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部署。这是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清单,也是必须兑现的郑重承诺。民生连民心,枝叶总关情。过去一年,尽管一度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财政增幅下滑,收支矛盾突出,但党和政府竭诚尽力,坚持“紧不能紧百姓,减不能减民生”,在民生投入上保持“刚性”,确保支出,使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新居,基本医保总体实现全覆盖,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这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彰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鲜明的民生情怀、得力的民生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具体工作部署,重点突出,内涵丰富,目标清晰,举措实在,既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诉求,也描绘出未来百姓生活改善的新蓝图、新愿景。蓝图美好,贵在实践。站在民生新起点上,我们既对落实今年的目标充满信心,也需对困难和挑战有充分预计和研判。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仍然较大。同时,13亿人的巨大体量和民生期待,也使做好改善民生这篇文章的难度日益加大。可以说,无论是促进就业,还是建设保障房;无论是提高居民收入,还是扩大医疗投入等,每一条改善民生之路都是“上坡路”,越往前行,越要付出更大投入、更多精力。实现保障民生的郑重承诺,关键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善民生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制度的有力保障。比如,社会保险关系如何转移接续,怎么实现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险制度上的公平和公共资源的共享?解决
本文标题:新华社真抓实干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系列评论(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497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