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制度供给与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Z村和X村的调查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效果,取决于农民对制度运行的客观评价,为了确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农民的满意度调查。基于湖北省两个村庄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制度供给理论,实证分析制度供给对农民满意度的作用,厘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的制度供给现状和制度供给对农民满意度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此项制度存在供给不足与期望差距的状况,制度供给对农民的满意度有着显著的作用,其中筹资机制供给对农民的满意度作用最为明显,部门服务供给、医疗服务供给、报销水平供给次之。由此提出建议:制度的设计者应当提高补助资金和报销水平的标准,规范制度执行者的行为,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以此来提升农民对制度运行效果的满意度,促进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制度供给;农民满意度;因子分析;期望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自2003年在部分地区试点以来,农民的满意度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制度运行的总体效果[1]、补偿方案[2]、医疗费用报销制度[3]、医疗机构行为[4]、制度公平性[5]等角度来分析农民的满意度。相关文献表明,影响农民满意度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主要包括反映参合农民的人口学特征的变量,例如年龄、收入水平、家庭规模、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等[6-8];反映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可得性的变量,例如医疗机构行为规范程度、价格合理程度、服务质量、就医的便捷度与距离等[9-12];反映新农合报销水平的变量,例如报销比例、报销范围、起付线、封顶线等[13];反映部门服务行为的变量,例如经办机构的效率、基层政府的宣传工作与政策执行力、监管部门的成效、农民对管理机构的信任程度等[14-15];反映农民的知晓程度和认可程度的变量,例如是否了解新农合筹资情况、补偿比例和金额、报销程序,是否知道当地有什么部门管理新农合基金等[16-17]。总体上说,这些学者在研究新农合的运行效果和农民的满意度上产生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文献仅局限于研究满意度,其相关分析也没有较为细致地研究区域内新农合的运行效果,明显存在着效果考察目标抽象、单一的情况。同时,运用相关视角来分析运行效果和满意度的文献很有限,使其具体分析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削弱了其结果的信服力。鉴于此,文章试图从制度供给的视角,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考察维度来分析新农合的运行情况和农民的满意度,并试图分析制度供给对农民满意度的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续保意愿实证研究周新发,王国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北京100029)摘要:文章以农民“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2003年试点至今虽参合率很高但其主观续保意愿并不强”为背景,根据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实际调查资料,从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制度主、客观特征三个层面,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民“新农合”续保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新农合”报销比例和报销便利性、家庭中拥有老人和小孩的数量、农民文化水平、农民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收入水平这些因素对农民续保“新农合”有显著影响,其中:具有定点医院的服务满意度对农民“新农合”续保意愿的影响最大,说明“新农合”定点医院的医疗服务是否能满足广大基层农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要,是“新农合”发展的基础;家中拥有老人和小孩数量的影响次之,2说明对拥有老人和小孩较多的家庭更加需要“新农合”为其提供医疗保障;“新农合”报销比例和报销手续的影响居三,报销比例的多少和手续难易程度将决定农民从续保“新农合”的受益程度;农民个体身体状况的影响排序第四;家庭收入水平的正向影响居第五;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居第六。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Logistic模型;续保意愿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14)12-0102-12收稿日期:2014-09-20作者简介:周新发(1981-),男,湖南衡阳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国军(1970-),男,内蒙古赤峰翁旗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引言从2003年开始试点的“新农合”制度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农户的参合率也逐步提高,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我国“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9%。目前,新农合制度的核心已经不再是能否推行和广泛覆盖的问题,而是能否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尽管“新农合”坚持农民自愿原则,但是很多地方在推行过程中往往通过半强制的方式才可保证一定的参保率。然而,政府动员的效果来得快,去得也快,“新农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还要落实到农民的续保意愿上来。“新农合”续保,是指参保农民连续支付“新农合”保单的续期保费,使“新农合”保单继续生效的一种保险的状态。与对参保意愿的研究相比,对“新农合”续保意愿的研究可以更加直接地为当前完善“新农合”制度提供政策依据,实现“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证“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使今后出台的相关政策方针更加贴近农民实际,成为现阶段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农民对“新农合”的续保意愿,揭示影响农民继续参加“新农合”的因素,为“新农合”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进而探讨完善“新农合”制度的政策建议,实现“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二、文献回顾关于影响“新农合”参保和续保因素方面的研究主要有:Wang等(2008)认为农民对“新农合”信息的获取程度和认知程度正向关系到他们的参合率和下一年的参合意愿;Brown等(2009)研究发现,家庭迁移的农民工很难获得“新农合”报销机会,并且异地就医的报销标准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那些长期在外的农民工参加“新农合”的比例。Deng等(2012)研究发现,伴随着人们医疗费用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新农合”制度在改善农民医疗费用支出方面起到的作用也越强,但是“新农合”的起付线偏高,而封顶线偏低,“新农合”补偿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Brown等(2009)运用Nested-Logit模型对中国25个县的家庭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年龄、食物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家庭中其他病人的情况、医疗条件和日均医疗费用补偿等3因素都将影响“参合”农民的就医行为和医院选择。Ma等(2012)采用中国卫生部和世界银行2005年开展的“新农合”联合调查数据,对27个县的47000份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新农合”在覆盖面较广的农民群体中很受欢迎,而对那些极端贫困的群体来说,医疗成本过高使得他们可能推迟就医,并且其持续参加“新农合”也难以维持下去,因此建议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这部分群体需要政府给予扶持。国内关于“新农合”制度以及农户参与“新农合”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农民“新农合”参保意愿的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方面,朱俊生(2006)从国家、社区和农户个人或家庭层面的视角,研究了影响农民对“新农合”支付意愿的因素。杨春和刘耀光(2008)对山西省“新农合”试点县进行了调研和实证分析,认为农户加入“新农合”的行为受家庭因素和所在社区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彭现美(2008)通过对安徽“新农合”调研,对参合群体和未参合群体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类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建议。王俊等(2008)从个人效用理论出发,通过建立卫生医疗需求行为模型,利用三省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经验分析,说明了影响中国城乡地区居民卫生医疗需求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效果。陈华(2011)从制度整合的角度,采用比例风险模型研究了影响农民对“新农合”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刘宏和王俊(2012)从商业保险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居民购买医疗保险的行为特征,实证分析医疗健康保险市场中供需双方各自的风险选择行为以及城乡居民对医疗健康保险的潜在需求行为及其宏、微观影响因素。在影响“新农合”参保的制度性因素方面,农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认知情况及“新农合”制度运行状况影响“新农合”的参合率或参合意愿。袁兆康等(2008)发现,不管参合农民还是不参合农民,对“新农合”的出资方、出资水平、住院报销程序等信息的认知程度仍不高。朱信凯和彭廷军(2009)通过对“新农合”逆向选择问题的分析,提出通过“柠檬定价”的方法来规避“逆向选择”,实现合作医疗的全面覆盖和良性发展,使“逆向选择”对农村合作医疗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降至最小。刘宏等(2010)认为居民对医疗保障的认知程度,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对卫生医疗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而这种认知程度主要通过医疗保障信息的传递来完成。李华和俞卫(2013)依据全国30个省“千村”现场调查数据,采用国际通用健康SF-8量表的自测健康,运用Grossman理论的扩展模型和顺序概率回归方法,分析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新农合”对居民健康的影响,验证了“新农合”对农民的目标主要就是化解重大疾病的经济风险。综合来看,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从参保意愿与“新农合”的关系以及“新农合”制度的主体、机制、管理效率和治理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定性分析,并就农民参与“新农合”意愿的影响4·103·周新发、王国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续保意愿实证研究因素进行了计量实证分析,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然而,在现有针对“新农合”制度建设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中,较多的是关注参加意愿,在续保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与参保意愿的研究相比,“新农合”续保意愿的研究可以更加直接地为当前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提供现实依据,实现“新农合”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刘军安和卢祖洵(2012)分析了“新农合”续保的相关风险,建议将续保风险纳入“新农合”系统管理之中,并且提出了识别和规避“新农合”续保风险的对策。魏哲铭等(2008)从“新农合”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政府应多渠道筹集“新农合”资金,适当调整“新农合”的医疗费用报销补偿结构,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提高对农村基层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切实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的问题,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续保意愿。冯鑫和朱泽洋(2011)以安徽省明光市为例,调查了“新农合”农民的续保意愿,分析了影响续保意愿的相关因素。同时,现有相关实证研究主要从农民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农业政策等方面选取变量,忽略了农民的心理认知状况对农户续保“新农合”意愿的影响。依据行为经济学理论,行为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其选择偏好和意愿,农民是否有意愿续保“新农合”,必然会受其在“新农合”制度方面的心理认知状况的影响;并且在这诸多因素中,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续保意愿中占主要地位呢?现有文献对此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希望通过对影响农民“新农合”续保意愿因素的调查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农民进行实地调查,着重从农民的个人特征、农户的家庭特征及农民对“新农合”制度和相关政策的看法和态度(指农民在续保“新农合”方面的心理认知状况)三个方面选取变量,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续保“新农合”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民续保“新农合”意愿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的定量分析与评价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哈尔滨市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得出,参合农民对其经济获益的满意度及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度较高,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较低。因此,应重点从加强新型合作医疗的宣传及完善其配套措施入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因子分析2003年初国务院颁布《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并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计划到2010年了新农合试点工作,到2007
本文标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00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