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北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课程管理学要点重点
导言1、“泰罗制”问世标志西方管理科学产生。2、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泰罗提出“管理技术的定义是确切知道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泰罗强调了管理的目的性和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泰罗对管理的基本认识。3、法国的法约尔对管理的定义作了专门研究。“管理,就是实际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4、行为科学学派突破了古典管理理论关于认识“经济人”的看法,提出人是社会人的观点。5、决策理论学派把决策看做是管理的中心,认为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所以得出了“管理就是决策”的结论;系统管理学派把管理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把系统分析应用于管理;管理科学学派重视管理中的定量分析。*6、任何管理活动都有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管理主体,2、管理客体,3、管理目的,4、管理职能和方法,5、管理环境。7、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动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8、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两重性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也即一般属性,是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社会活动或共同劳动的客观要求,都是按社会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属性也即管理的特殊属性,主要是指管理毕竟要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国家体制下进行。在任何社会中,管理不但要组织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调整生产关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认识管理的两重性特征,不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管理的内涵,而且对于管理科学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如何吸收和借鉴别国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9、在管理中,管理的目的性一般表现为社会劳动和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目的的统一,而不是仅仅表现为某个成员或管理者单方面的目的。否则,就难以形成协作的意愿,也就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再次,管理的目的性还表现为目的择优性。实际中,管理的目的具体表现为管理的目标,也是指导和评价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10、管理的人本性?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求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理的人本位。管理的这一特征,不仅要求我们在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位的观念、坚持人本原则,而且要求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也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对人的研究作为管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中心内容。11、管理的创新性?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但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真正含义在于管理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认识到管理的这一特征,一方面,有助于克服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真正把技术和管理看做是经济起飞的两个轮子;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说经营管理者或企业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灵感。12、管理的艺术性?管理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主要由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美感基础上的和谐性;二是原则基础上的灵活性;三是非常情况下的应变性;四是常规办事中的创造性。13、管理的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主要有1、管理的循环规律。即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基本阶端的循环,也就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说的P、D、C、A循环。2、管理的人本规律。即任何管理都必须研究人的心理、动机和需要,考虑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强大的生产或工作动力。3、管理的择优规律,4、管理的组织规律,5、管理的权变规律。6、管理的反馈规律。14、现代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案例调查法,案例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选取实际管理活动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另一种是通过大量实验,选取实验案例进行分析研究。2、归纳演绎法,归纳是指由个别到一般、由实事到概括的推理方法。演义是由一般到个别、由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的推理方法。3、比较研究法,4、协同研究法。第一章管理主体15、要使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能过起主动支配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要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来自于以下方面:一是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二是由某种法律程序或特定标准所赋予的地位和职权;三是有某种威信和声望所获得的影响力,但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能使管理效果比较好的,还是来自于第二种类型的权利。2、要有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技术、业务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影响、号召能力。对于管理主体来说,最主要的能力应是组织、指挥能力。16、管理主体的地位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2、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3、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17、管理者,就是指在一定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筹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人。并非担当一定职务的人员都是管理者,作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他必须直接参与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必须有人贯彻他的决策和意图并及时汇报贯彻执行的情况;必须参与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活动。一个真正的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应当成为他所管理的组织的灵魂。他除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外,还必须以自己的品格、能力和思想对组织和成员产生强大影响力。18、管理者的职责,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2、管理者是计划者。3、管理者是组织者。4、管理者是指挥者。5、管理者是协调者。6、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19、管理者的素质包括以下内容:1、政治素质,特别是对领导干部政治素质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既要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又拥护改革开放;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做人民的公仆。2、品德素质,现代管理者应有以下几点: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3、知识素质,应掌握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4、业务素质,并不是指学一科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业能力,而主要是管理能力,包括:一科学决策能力,二知人善任能力,三组织协调能力,四开拓创新能力。20、管理机构是现代管理中管理主体的组织形式,是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行使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的组织保证。21、管理机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直线型,优点:管理机构结构简单,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联系简捷,便于统一指挥,提高工作效率。缺点:要求各级负责人具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能亲自处理全部管理业务。适用于规模不大、职工人数不多、管理工作比较简单的单位。2、职能型,优点:将单位管理工作按职能分工,从而能大大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减轻各级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缺点:下级负责人除了接受上一级负责人的领导以外,还要接受上一级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因而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使下级无所适从,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则。3、直线职能型,特点:各单位负责人统一负责本单位的全部业务工作,并直接对上级负责。各级管理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职能机构。各级负责人实行自上而下的逐级领导,一般不应越级进行指挥。优点: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缺点:各级负责人应注意克服过分强调直线指挥,而对职能机构的职权不够重视的倾向。4、矩阵制。5、事业部制,特点是集中决策,分散经营。22、管理机构的设计原则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取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23、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反比例关系,即管理幅度大,管理层次就少;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就多。24、如何处理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1管理单位规模大小与处理问题的复杂程度。2领导与下属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强弱。3授权程度。4信息传递的畅通程度。25、1916年法约尔在其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首次对管理职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和科学分类,指出企业经营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管理五项活动,而管理活动又可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第二章管理客体26、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27、从社会的总体角度来看,管理客体大体可以划分为人、经济系统和上层建筑体系三大类型。28、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要承认尊重管理客体的客观性。而如果脱离了客观实际,仅凭管理主体的想当然办事,只能导致管理的失败。2、系统性,要求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树立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系统管理。3、规律性,任何管理都必须要承认和遵循管理客体的自身活动规,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实现管理预期要达到的目的。4、可控性,可控性或称可管理性是管理客体的重要特征,是指管理客体能对管理主体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管理主体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影响和控制管理客体按照既定的目标运行,并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29、管理之所以具有可控性,首先在于它本身具有可控机制和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样就有可能使管理主体运用一定手段,遵循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有效控制。其次,取决于管理主体对管理客体自身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的能力。再次,管理客体的可控性还必须要以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为前提。30、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管理的能动性;二是对管理信息作出反应的能动性。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能动性既是区别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作为管理客体的物的重要标志,人的能动性的大小,取决于人的思想觉悟的高低、欲望的满足程度和工作能力的强弱等三方面的因素。31、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1、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2、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3、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32、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1、从政治经济法律上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都是同样的劳动者,地位应当是平等的。2、从管理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虽然具有行使管理职能或参与管理的一面,但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相比,他们则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也即是被管理者。3、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第三章管理目标33、管理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从形态上说,目的只是人们的一种意识,在管理中把这种意识具体化,变为可掌握、可衡量、可操作的文字或数据表述,这就是具体目标。34、管理目标的涵义?目标是指人们进行某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管理目标与一般所说的目标在含义上有所不同。一般所说的目标,往往只考虑要达到预期结果,而不去过多地考虑如何达到这一结果的问题。管理目标是指人们在管理活动中,用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不难理解,管理目标这一概念,包括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应采取的管理措施。35、管理目标的特点主要有四点:1、统一性与矛盾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力争使各种相互矛盾的因素达到满意的统一。2、综合性与可分性。3、时间性和阶段性。4、明确性与伸缩性,有时在文字表达或数量化方面并不一定能做到十分精确,应当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伸缩性或弹性。36、管理目标的作用?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具体说,其主要作用是:1、凝聚作用。2、导向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37、管理目标的制定是管理的首要问题,它不但是管理过程开始的标志,而且决定整个管理过程的进行。*38、管理目标的制定依据?1、管理所应解决的问题。2、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3、管理的内部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4、管理的外部条件所提供的可行性。39、管理目标的制定原则:1、科学预测的原则2、民主参与的原则3、方案选优原则4、信息反馈原则*40、管理目标制定的程序?管理
本文标题:河北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课程管理学要点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0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