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鸟瞰中国文化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类型二、中国文化的精华1、包含强烈的人文精神人与天、地并列——三才之一注重人的节操和修养追求人格的完美2、崇尚群体利益群:家庭、国家、民族座右铭:敬业乐群、天下为公、先天下而后己等3、崇尚和平(和谐、平衡)和为贵和气生财和睦共处4、注重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艺术:整体感觉中医:身体的整体性5、自强不息、开放兼容刚健自强、奋发有为胸襟博大、兼容并蓄第二章先秦时代中外文化的早期接触一、远古时代东亚大陆的移民与文化传播1、东亚大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时间:距今一万年——四、五千年特征:农业、畜牧业的产生磨制石器、陶器、纺织的出现代表: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3300年)2、东亚文化的传播者、传播途径及方向地球上:大陆(人类及文化的最早产生地)、岛屿(大陆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1)传播者与传播途径A、传播者:移民B、传播途径a、陆桥(陆路迁徙):300万年前开始的第四纪冰期、海平面下降、海洋中陆地的出现b、海路:冰期结束、陆桥被淹没、海上交通(利用洋流、季风等自然力)2)传播方向:仰韶文化:西(河套、新疆)、东与龙山文化一起(辽东半岛、朝鲜、日本阿拉斯加)河姆渡文化(与百越文化一起):北(日本)、南(中南半岛、菲律宾等)二、先秦时代的文化外传1、石器文化压印席纹直口筒形罐、之字纹器物: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滨海段石锛(P27)、几何形印纹陶(P28):百越、菲律宾、南太平洋诸岛3、殷商文化:石锚、土墩、石斧、石像中国殷商末年(约3000年前)---------美洲约4800以前江浙一带居民已会养蚕织丝2、早期丝绸之路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绸之路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发展华夏族与其他民族的往来秦国在西北地区的强大与河西走廊的开通玉石(西域)、马、牛、羊等——丝绢、铜器、贝币(内地)2)周代西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南地区巴蜀文化:南方的一个古文明中心西南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蜀——印度(P48-49)丝绸、铁器(西南地区)——棉花(印度)、宝石(缅甸)、海贝第三章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及与域外的文化交流第一节秦汉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往来一、秦汉与朝鲜的经济文化交往1、移民A、秦统一到秦末期间山东半岛-------------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部B、西汉时期汉初,燕人卫满率千余人逃往朝鲜,并建立政权汉武帝时灭亡卫氏政权,在朝鲜设汉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不少人移民到此二、秦汉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往1、移民秦汉以前就有移民到日本秦汉时期移民增多秦代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P62、64)2、东汉与倭奴国的交往进贡——赏赐汉字开始在日本少数人中应用三、秦汉对南越的经略开发1、秦与南越秦统一后,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修筑新道:京城------南越从中原移民到南越2、汉与南越公元前111年设立9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越南中、北部)、日南、珠崖、儋耳3、汉文化的影响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铁器、牛耕中国第一部自著的佛教典籍《牟子理惑论》的作者牟博迁往交趾四、张骞通西域1、西域的范围狭义的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巴尔咯什湖东、南和新疆的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和西亚、南亚的一部分,以及东欧和北非的个别地方,是中国当时就地理知识所及对“西”方地区的泛称2、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P69-72)3、作用和影响开通东西交通(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改变了汉政府对西域的模糊认识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例如: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的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尔井”,在当地逐渐推广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往来昭君出塞五、班超、甘英再通西域1、甘英出使大秦公元97年,东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国第二节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纸的外传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2、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瓷之路):自番禺等沿海城市开航,经狮子国(今斯里南卡)、身毒转往西方二、纸的外传1、东汉蔡伦造纸(105年)2、造纸术外传:5世纪前已传至交趾、朝鲜、日本;8世纪传至阿拉伯;10世纪传到埃及;11世纪到东罗马帝国;12世纪到西班牙第三节佛教文化入华一、佛教的传入1、三条途径印度-------中国内地:汉语系佛教中国内地、印度-------西藏:藏语系佛教印度----缅甸-----云南:巴利语系佛教B、藏语系佛教传入的时间根据佛教史籍的神话传说,佛教初传入西藏约在公元5世纪(拉脱脱日年赞在位时)据可靠的历史文献,佛教在松赞干布执政时(617?-650年)传入中国2、佛教入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大月氏王使者、佛教徒伊存经西北丝绸之路到京城长安,向汉代官员传教东汉明帝刘庄(58-75在位)信佛,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飞绕殿庭,问群臣,被告知其所梦形如西方佛神公元67年汉帝派使臣蔡愔(yin)到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二人,以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像,到达东汉都城洛阳3、主要活动及影响1)主要活动建寺庙,译佛经2)影响在上层社会:楚王刘英(刘庄的兄弟)信佛,学为“浮图”斋戒祭祀并供养佛教信徒汉明帝因此褒奖楚王丝绸之路(德语:die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节佛教与佛教艺术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一、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1、传播概况A、天竺的各种佛教流派大都已传入中国B、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仅魏晋时期,就先后译经702部,1493卷)C、南北各地广修佛寺D、佛教信徒人数大增南朝梁武帝时,建康一地有寺院500多所,僧尼10万多人北朝的北魏末年,全境所建寺庙3万多所,僧尼约有2百多万(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此一时期的建筑)2)迅速传播的原因民族关系紧张,封建割据混战不断,国家长期分裂阶级矛盾尖锐,豪族地主兼并土地,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与支持(统治者遵从佛法,尊礼高僧,在经济上支持佛教,使寺院拥有田地,并享有免役、免税特权)二、佛教石窟艺术的传入和光大2、石窟艺术的光大1)初期(西北部地区)新疆龟兹石窟(3世纪始)焉耆、吐鲁番一带(4世纪以后)敦煌、凉州(4世纪中期以后)2)发展(中原地区、南方地区)河西地区、甘肃、宁夏、山西、河南(五、六世纪——11世纪)长江下游、四川、云南等地(五、六世纪——13世纪)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对外交流二、吴国与扶南(柬埔寨)1、吴国派船队访问扶南2、扶南遣使与吴国通好并献物3、吴国派遣康泰《吴时外国传》、朱应《扶南异物志》出使扶南三、东晋法显海外求法1、法显:著名高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天竺求法,带回大量佛经,翻译佛经为中文,撰写《法显传》(《佛国记》)第三节中国与朝鲜、日本的文化交流二、中日之间的往来日本遣使中国中国典章制度对日本的影响儒家思想与官位十二阶汉字的影响与日本文字的创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中国的纺织、缝纫、制陶、养蚕、烹饪等技术传入日本假名文字的产生日本人在直接使用汉字的过程中,不断改造和简化汉字,逐渐形成假名文字假名有楷书体和草书体两种楷书体(片假名):取汉字的偏旁、部首或汉字的一部、全部草书体(平假名):在汉字的草书基础上形成推古朝改革(603年12月)A、设立冠位十二阶:(大小)德、仁、礼、信、义、智B、用紫、青、赤、黄、白、黑等颜色的冠帽、官服区别等级第二章先秦时代中外文化的早期接触第八章民国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节五四时期赴域外学习的热潮一、五四时期中国为什么出现域外留学潮1、清朝被推翻、民国建立,中外文化交流的障碍被排除2、为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华民族主动吸取域外文化出国留学成为学习域外文化的重要途径2、留学运动1)留法勤工俭学运动A、留法俭学会与早期活动留学法国、英国的留学生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等人于1912年初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成立留法预备学堂计划5年内将3000学生分批送法国留学1914年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B、留法勤工俭学会及其活动一战爆发后,法国在中国招募华工李石曾等人在巴黎华工中试验工余求学,1915年发起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人返回国内,在北京恢复了留法俭学会和留法预备学堂成立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作为经办全国赴法勤工俭学的总机关C、留法勤工俭学的高潮受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1919年五四运动的推动,大批接受五四新思潮的先进青年积极加入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以学习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1919-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风靡全国(沿海——内地、18个省1600多人)D、留法勤工俭学的结束1924年,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中国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留法勤工俭学的大批先进分子或回国,或转赴苏联学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结束E、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影响留法勤工俭学中有一批先进分子,如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李维汉、王若飞、李立三、向警予、陈毅、陈延年、陈乔年、聂荣臻、邓小平、李富春等人,利用在欧洲的有利条件,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相继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2)庚子赔款与留美运动A、背景20世纪初,中国留学欧洲和日本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美国将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用以选送中国青年留学美国B、发展过程a.筹设阶段1909年美国开始“退还”赔款,清政府外务部与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商定学生游美细则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东城侯位胡同--------史家胡同)并附设肄业馆(清华园)b.发展阶段肄业馆--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1911年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当年4月正式开学,游美学务处亦迁于此处)1912年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游美学务处”被裁撤,学校隶属外交部)1928年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c.学制清华学堂最初设中等科和高等科两级,共修学8年,高等科毕业后即赴美国留学该校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均仿效美国,教师亦有半数来自美国从1925年起,清华毕业生不再全部留学美国1928年后选派赴美国的研究生改为在全国公开招考C、影响自1911年到1929年,清华学校共计派出赴美留学生1279人,此外还有接受庚款津贴的自费生476人留美学生主要选学理工农医、以工程技术为多留美毕业生回国后对中国的教育、文化、工和科学等领域做出较大贡献(教材P440-441)例如,担任大学校长的就有:胡适(北大)、梅贻琦(清华)、竺可桢(浙大)等C、中国留学生与莫斯科中山大学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苏共领导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大批中国先进青年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中国共产主义群众运动的干部,培养中国革命的布尔什维克干部,并成为今后中苏关系的纽带1925年9月在莫斯科正式建立孙中山劳动大学(即莫斯科中山大学)D、影响莫斯科中山大学开办时间:自1925年至1930年共招收4期学生:1-2期的学生由国共两党派出;3-4期由中国共产党派出(仅第一期就有300人)很多留学该校的学生,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干部,他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等人是从法国直接赴该校学习的留法勤工俭学会: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组建,该会宗旨是“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号召中国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905至1906年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等人提出,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以避免义和团之类的事件再次发生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斯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指出:中国正临近一次革命。……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年
本文标题:文化交流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0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