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河南洛阳市20112012学年统考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洛阳市2011——2012学年“一练”高三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特点:1、突出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比较直接考查的知识有:2题百家争鸣、3题三教合一、4题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6题明清中后期的商业、9题牛顿力学体系、10题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20题中美关系、23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5题民生主义、26题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的农业措施及其结果、27题关于对待中西方文明的态度等等。对此类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份试卷显然占了很大的比重。2、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如:第1题的宗法制和自然经济、第2题墨子的兼爱、第3题三教合一与理学、第4题人文主义、第9题牛顿力学、第10题英国资产阶级代制、第12题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第14题断发易服、第15题文学流派的特点、第17题国家资本主义等。3、强化对历史事件特征的考查。如第4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第5题宗教改革特征、第6题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特点、第10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阶段特征、第19题1957——1961年农村经济发展、第20题70年代中美苏三国关系变化、第21题二战后福利国家发展变化的特点、第22题世界格局变化、第24题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等。4、依然注重对材料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这一理念贯穿于每一道题中。比较突出的有:1、3、5、6、7、10、11、12、13、17、21、23、24、25、26、27题。显然这些题的难度也较大。5、紧随高考趋势渗透时政热点,强调开放性和探究性。如25题考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理解材料中观点:“辛亥革命是‘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通常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结束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这是因为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绝不只是推翻了一个朝代,不是简单王朝更替,而是从此之后帝制在中国结束了。所以该题极具探究性。而第27题与期中考试相比,完全是开放的,且从文明史观的角度也很具探究性。总之,试题选材丰富,视野开阔,从古代百家到近现代的学者、教授、总统甚至国务院;从历史著作、文学作品到电视传媒;从古代雕塑、人物图画、漫画到曲线图;通过一段话、一幅画、一幅图;一段历史材料、一种历史现象和情境;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等多方面来设问,既注重基础兼顾知识的面,又多角度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符合市一轮教学的指导思想。试题有一定难度,其考查的方向和意图,渗透的理念和思想,给我们启示颇多,定会推动着我们今后的教学。二、重点试题解析:(一卷平均得分27.05。选择项后边附的是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按%统计。)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相对密闭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该观点旨在强调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10.58B.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16.41C.自然经济是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51.25D.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是宗族延续之本18.56解析:正确答案C。宗法制是政治组织,抓住材料中“相对封闭”和“生存土壤”,那么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此段话是强调自然经济对宗法制的影响,故C正确。A、B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不符,D项夸大了乡土观念与世俗民风对宗族组织的影响,且此题是在问宗族组织的生存根基而不是延续的问题。错选:D项最多,其次B项。错因:死记知识,单纯从课本出发,没有利用好材料;不能提取关键信息或不理解关键信息;不能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即从经济和政治关联的角度思考问题。3.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16.45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69.67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4.95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5.74解析:正确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潮”是“三教合一”,它初露端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合归儒,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显然其他三项错误,故推动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的诞生正确。错选:A项最多。错因:没有抓住“三教合一”这一社会思潮来考虑问题;对“三教合一”的潮流和理学等相关知识理解不准且记不清楚,比如选A、选C;对材料理解不透,如选D。5.《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60.28B.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性质截然不同14.40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8.97D.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的激烈冲突13.03解析:正确答案A。C、D项表述错误,容易排除。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运动,所以B项认为二者性质截然不同,错误。从材料看“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可以看出宗教改革的政治性,故选A。错选:B项最多。错因:对“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不能理解并加以推论;对宗教改革的的相关知识掌握薄弱,排除不了C和D。6.右图为“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该图表明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大量涌现13.95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24.74C.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53.43D.黄淮流域商业比长江流域繁荣4.69解析:正确答案B。此题的时间限制是明朝中后期,A项错在“大量涌现”C项错在“开始出现”,D项错在“北比南繁荣”,B项与图中现象吻合且表述正确故选。错选:C最多、其次是A项。错因:对教材中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相关状况掌握的不好,对图形类试题信息解读不够,再者对该图考虑得太过复杂也会错选。8.以下关于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A.削弱了清初的君主专制统治8.39B.与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相一致7.24C.代表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14.32D.表明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滋生66.81解析:正确答案D。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之一。材料中选取其两个观点已足以说明他具有反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想。错选:C项D多。错因:没有弄清楚明末清初思想家代表的阶层。课本表述是市民工商业者而不是资产阶级,对此,学生记忆不牢固。也没有弄清楚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和民族资本主义区别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时间。10.《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A.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34.88B.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33.94C.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12.06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15.84解析:正确答案A。材料认为光荣革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是在强调它对于议会与国王地位的影响。A项开启了英国主权在于议会的政治格局,体现了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趋势,故正确。光荣革命后,英王逐渐“统而不治”,而不是立即丢掉实权“统而不治”,在《权利法案》颁布后直到内阁制度的形成期间,虽然议会拥有立法权,可是英王还有行政权,B项体现不了英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逐渐上升的变化,所以排除。C项“最终确立”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英国是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此题反映不出率先形成,所以D项排除。错选:B项最多。错因: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没有理解透彻,对于“开启”、“宣告”、“标志”、“率先”等关键表述的忽略以及理解不够。12.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76B.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9.65C.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16.77D.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50.56解析:正确答案D.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手工业是“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科技含量不高,相当于工业原料。其“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在于列强大量低价收购掠夺,故D正确。根据材料时间提示和排除A、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错选:选A、C的多。错因:对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相关知识没有掌握好。13.杨德才教授言及近代某次战争时说:“这场战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但中国为此付出的成本却十分昂贵,其不仅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国家的缓慢转型,而且也暴露了……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这就是通过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切断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所需的资本供给。”材料所说的“这场战争”的后果是A.清政府提出“预备立宪”的方案9.37B.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57.07C.洋务派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救运动25.83D.国民政府大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39解析:正确答案B。关键是弄清此题所说的是哪场战争。抓住“索要巨额战争赔款”这个信息C、D很容易排除。而与A、B所述事件相关的分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抓住“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用心”这个关键信息可确定是甲午中日战争,而A项与八国联军侵华没有多大关联,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错选:C项最多,其次是A项。错因:没有抓住材料关键信息“索要巨额战争赔款”,对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等相关知识掌握不够。15.《尤利西斯》用大量篇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这部小说体现了哪一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A.古典主义4.17B.浪漫主义15.53C.现实主义15.21D.现代主义61.76解析:正确答案D。紧扣材料信息“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标点,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符合现代主义的特点。错选:B、C项多。错因:对相关知识记忆不牢。17.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与材料所说“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相关的措施主要指的是A.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7.01B.商品货币流通流域的改革42.5C.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9.57D.国有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37.49解析:正确答案D。从1921年这个时间信息可知,此题考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自从《土地法令》宣布土地国有化直到苏联解体,苏俄的土地国有性质一直没有变化,故A项表述错误。“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政权利用、干预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方表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苏俄表现为新经济政策中国有工业方面的做法,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建国初的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式。B、C项表述正确但是不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新经济政策对国家无力兴办的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形式转给国内外资本家经营,利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来恢复发展经济,符合设问故正确。错选:B项最多。错因:对苏俄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理解不准,对新经济政策内容掌握和理解不够,对“国家资本主义”这个概念不理解。20.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毛泽东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就外部环境而言中国此举的主要背景是A.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22.09B.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31.83C.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新的严重威胁32.64D.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10.01解析:正确答案C。此题考的是中美“乒乓外交”的背景,“乒乓外交”有利于中美关系走向好转。A项表述错误,美国始终没有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10月,与题目时间不符合,故B项错误。新中国一直需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D项显然符合题意。70年代影响中美关系好转的客观原因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故C项正确。错选:B最多,其次是A项。错因:对70年代中美关系转变的相关知识把握不好
本文标题:河南洛阳市20112012学年统考高三历史试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1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