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6章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教学要求:掌握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及国际储备理论的基本内容,优点及缺陷。6.1弹性分析理论(TheTheoryofElasticityApproach)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于1937年在马歇尔(A.Marshall)的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后经美国经济学家勒纳(Abba.P.Lerner)加以发展而成的。1944年勒纳提出的货币贬值影响贸易收支的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临界值即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构成了弹性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一、弹性的概念所谓弹性,全称为进出口产品供求价格弹性,是测度进出口产品的供求数量对进出口价格变化反应灵敏度的一个指标。二、理论前提★1937年琼·罗宾逊将马歇尔的弹性理论引伸到外汇市场中时,其分析设定的前提条件为: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2.贸易商品供给有弹性,其弹性几乎无限大;3.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因而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水平的变化成负相关关系;4.国际收支等于贸易变化对以外币表示的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以确定本币贬值是否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三、产品进出口需求弹性对外贸收支的影响在本理论中,需求弹性可分为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需求弹性两项。两者对外贸收支的影响结果如下:1.则本币贬值可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有利于改善外贸收支,缩小国际收支逆差,或扩大顺差。2.则本币贬值会使进出口数量发生变化,但进出口金额不变,因此对国际收支也不起调节作用。3.则本币贬值将使出口收入下降,且出口金额会小于进口的金额,因此外贸收支状况恶化,扩大国际收支逆差。可见,第一种情况,亦即是实施本币贬值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必要条件,这一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在第二、三种情况下,则不宜采用贬值手段来进行国际收支调节。三、产品进出口需求弹性对外贸收支的影响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弹性分析理论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会改善国际收支的片面观点,认为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能起到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这一理论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1.汇率调整效应弹性分析法认为,本币的贬值引发的汇率调整具有价格效应、收入效应和分配效应。其中,价格效应是指本币贬值可以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使以本国货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这直接影响到进口品为原材料的成品和半成品的价格,导致了名义工资的上升。收入效应则是本币的贬值通过改变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有利于出口部门和进口替代部门的产品销售,从而推动这些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但从较长的时间看,国发收入的增加又会引起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导致进口的增加,抑制出口,抵消了贬值的收入效应。但当国民收入的增加吸引了国外资本的流入,则上述抵消作用会被减轻。分配效应是指汇率变化改变了国内外供求,改变了进出口的比例,也改变了有关部门的比例,造成国内资源的重新分配。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2.J曲线效应“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实现受到“J曲线效应”(JCurveEffect)的制约。所谓的J曲线效应是麦吉(Magee·S)在1973年提出的,它揭示了一国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变动对汇率变动做出反应的过程或变动的轨迹。实证研究表明,汇率变动存在着时滞效应(TimeLag),一般地长期弹性(两年以上)比短期弹性(0—6个月)要大出近一倍,短期弹性之和达不到1,而长期弹性之和经常大于1。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一般地,在贬值初期,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立即上涨,进口数量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减少,而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涨较慢,出口数量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增加,这样,在贬值初期,出口值会小于进口值,导致经常项目收支恶化,然而经过一段时滞(半年左右),出口额开始增加而进口额开始减少,经常项目下收支开始扭转,最终会转为顺差。这一过程似“J”形的曲线,故被称为“J曲线效应”。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造成J曲线效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1)消费者反应的时滞。从购买进口商品到转向购买国内商品需要一个转换时间。消费者往往考虑到价格以外的一些因素,如国内商品与国外商品的信誉、质量、可靠性等。这些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重新比较和决定。(2)生产者反应时滞。国内制造商扩大出口商品的能力及扩大生产的能力需要一段时间来准备和调整。此外,由于出口合同一般都是以前预签的,出口商无法在短期内增加订货数量。进口订货同样如此,短期内也无法取消,进口商品的远期付款一般均在外汇市场上套期保值,不会受到货币贬值的影响。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3)不完全竞争。在货币贬值国的进口方面,由于外国出口商不愿轻易失去在贬值国的市场份额,会减少其出口品的价格,对竞争作出反应。由贬值引起的进口成本升高因素会部分或全部地抵消。与此同时,价格并非竞争中的全部因素,来自出口国商品本身的其他品质也会削弱抵消因贬值带来的竞争。在货币贬值国的出口方面,外国进口竞争性工业减低其国内市场价格,从而限制贬值国额外的出口份额。这些影响取决于竞争程度的不充分性,使外国厂商得到一些超额利润,从而能够降低产品价格。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3.弹性理论的局限性(1)这一理论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并不符合国际收支的实际情况。(2)弹性分析理论忽视了贬值过程中供给条件的变化,做出了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假定。(3)“就业条件”不符现实。(4)弹性分析侧重静态分析,忽略了汇率变化的时滞效应,事实上贬值对贸易的影响是存在J曲线效应的,这一点没有看到。四、弹性分析理论的评析6.2收入分析法吸收分析理论(TheTheoryofAbsorptionApproach),全称为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它是继弹性分析理论后,于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和西德尼·亚历山大(S.Alexander)提出来的。凯恩斯认为,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新创造的产品价值,即国民收入,在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形成了居民的各种收入。这些收入一部分被用于当年的消费,另一部分被用于未来消费,即被储蓄起来。所有这些收入,是一个国家可以用于当年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总量,因而是总供给。如果用C表示用于当年消费的部分,用S表示用于储蓄的部分,则有:总供给=C+S一、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另一方面,居民用于当年消费的部分,直接形成了当年对消费品的需求,即消费需求,因此,消费需求与居民用于当年消费的收入两者在数量上应是相同的。而居民储蓄起来的收入,则将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投资者手中,用于购买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投资需求。如果用了表示投资需求,则有:总需求=C+I必须注意的是,居民的储蓄能否直接全部转化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取决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从理论上说,只有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产品的价值才能全部得到实现,国民收入的分配才能达到均衡,因此“总供给=总需求”被称为国民收入均衡方程。而由此方程式可以提出以下推论:C+S=C+I即S=I也就是说,只有当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需求时,国民收入的分配才能实现均衡。S=I被称为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一、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模型凯恩斯理论的后继者后来把对外贸易加入到均衡方程中,形成了所谓的开放均衡模型。其基本公式如下:总供给=消费+储蓄十进口=C十S十M总需求=消费需求十投资需求十出口需求=C+I+X总供给=总需求C+S+M=C+I+X从而得到X-M=(C十S)-(C十I)吸收分析理论的创始者亚历山大把“C+S”称作总收入,把“C+I”称为总吸收,由此推出:国际收支差额=外贸收支差额=总收入-总吸收二、吸收理论的基本方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当总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外贸收支出现顺差,从而国际收支发生顺差;(2)当总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外贸收支逆差,从而国际收支发生逆差;(3)当总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外贸收支平衡,从而国际收支平衡。二、吸收理论的基本方程三、吸收分析理论的评析吸收分析理论的贡献:(1)这一理论把国际收支当作宏观变量,把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济联系起来进行分析。(2)这一理论具有强烈的政策配合意义,比较清楚地指明了国际收支调整政策的条件。(3)与弹性分析理论相比较,这一理论建立在宏观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比原来的局部均衡分析又进了一步。缺陷:(1)这一理论把贸易收支作为研究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对象,把国际收支差额仅仅看成是贸易差额,从而忽视了非贸易资本移动在国际收支中的作用。(2)在理论中假定了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这一点背离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3)吸收理论把贬值作为增加出口的惟一因素,显然夸大了贬值的作用。(4)吸收理论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式,并未涉及相关国家,而实际上,进出口商品价格与数量不以一方意志为转移,而受制于进出口双方意向与决定。6.3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货币分析理论(TheTheoryofMonetaryApproach)是当代西方国际收支理论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学说。它产生于本世纪60—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和约翰逊等。这一理论侧重于长期国际均衡分析,它把国际收支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国际收支不平衡看成是货币供求不平衡的结果。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强调货币供求均衡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决定作用,从货币供求关系出发,解释各国国际收支之间的联系以及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过程。一、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货币分析理论认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本质上是货币供求的不平衡: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大于供给,其结果就会导致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对货币的需求小于货币的供给,结果就会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对货币的需求与货币供给处于平衡状态,就会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分析理论认为,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属于存量需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意味着货币供求双方存量的失衡,但经济本身具有最终自动纠正这种不均衡的作用,而传统的调节手段,只有当它们消除了货币供求存量不均衡时才能成功。一国的货币供给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国内银行体系创造的信用;第二个来源是国际收支中由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所形成的国外资金的流入。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只能从这两个方面得到满足所以,一旦国内货币的供给不能满足对货币的需求,那么,只能靠从国外取得资金来满足需求。因此,一国对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就会引起国内货币价格—利率的上升,从而吸引外资的流入,外资的流入导致该国外汇收入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一、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二、货币分析理论的评析1.渊源:可以追溯到大卫·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是休谟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新发展。它与休谟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休谟的分析强调货币流动、相对价格与国际收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货币分析理论则更多地强调货币供求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2.特点:这一理论强调国际收支是基本的货币现象,它并不强调贬值的作用,认为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中有暂时的有利影响。其理论的核心是:货币需求函数是少数变量的稳定而又是可预测的函数,像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则并不占重要地位。若在货币贬值时,金融当局立即增加货币存量,总需求和国内价格就会增加,则贬值引起的竞争性利益就会消失。3.研究的重点:国际收支总体平衡。4.政策含义:货币理论支持了货币政策作为调节国际收支的主要手段和工具的看法。它强调货币政策的运用能够加速国际收支调节的速度。二、货币分析理论的评析这一理论的优点是:与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相比较,它考虑到了资本的国际转移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反映了在经济开放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国际收支和国内货币信贷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它过分地侧重于长期均衡的分析,而忽视了短期均衡的作用。局限性: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性的因素,忽略国民收入、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条件等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二、货币分析理论的评析这一理论主张汇率自由浮动,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听任汇率自由浮动,均进行了
本文标题:北大版本国际金融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