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贵州省荔波县2012年度优质油茶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单位:荔波县方村乡人民政府申报单位:荔波县扶贫办荔波县财政局实施单位:荔波县方村乡人民政府二0一二年二月2前言为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积极探索项目资源整合,整乡推进、连片开发及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整合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扶贫开发新阶段进程。根据国家关于“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指导思路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59号);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贵州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林营通〖2009〗120号)和《荔波县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文件精神,结合荔波实际情况,项目计划在荔波县方村乡的拉街村、尧并村实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管理。通过项目实施,实现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带动生产加工、运输贸易、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协调推进。一、项目建设地点:根据《贵州省林业厅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林营通〖2009〗120号)和《荔波县油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文件精神,按照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和项目资金下达的文件,项目实施落实地点荔波县方村乡拉街村、尧并村其县、乡及两村基本情况为:项目区基本情况3(一)项目区概况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轴缘凹陷地带。国土面积2431平方公里。海拔300-1468米之间,年均气温16.8-18.3℃,无霜期为269-331天,年日照时数1272.8小时,太阳年总辐射量为88.22千卡/平方厘米。年积温6570℃以上。森林覆盖率53.96%。全县有可开发的非耕地30万亩,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是发展油茶规模生产的理想之地。荔波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辖17个乡镇,170个行政村,总人口17.14万人,其中布依、水、苗、瑶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9.3%。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10个,占乡镇总数的58.8%,扶贫开发重点村94个,有贫困人口3.47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4.3%。全县有耕地13.84万亩,从总体上看,荔波县经济的主要结构特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经济的主体,农民人均收入低。方村乡位于荔波县西北部,距离县城30公里,地处东经107度46分至107度5分,北纬25度29分至25度34分之间。东与水利乡相邻,南与播尧乡接壤,西北面与甲良镇毗邻。方村乡国土总面积53.8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20米,地形东北高西南低,甲良黄江、甲站小河交汇于此,南面河谷深切,除方村大坝外,方村境内峦丘起伏,沟河纵横,地形复杂。2、气候条件方村乡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这里气候温热,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境内最高气温34℃,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282天。3、人口、劳动力资源4方村乡辖5个行政村,60个村民组,全乡总户数2694户,总人口10008人,农业人口9525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6%,有劳动力5315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1368人,农村五保、低保供养人口覆盖全乡5个村2184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361元。4、财政收入2010年全乡税收完成537212.00元(国税完成33722.00元,占年度任务24000.00元的140.51%;地税完成503490.00元,占年度任务372000.00元的135.35%),占年任务数396000.00元的135.66%。方村乡全乡总人口1008人,其中双江村3733人,红坭村2664人,尧并村1732人,拉街村1012人,丙花村867人拉街村概况方村乡拉街村位于方村乡东南面,距乡政府6.5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57户1012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地16000亩,耕地面积871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0.6亩,贫困农户(低保户)100户261人。该村经济结构单一,群众经济收入主要由粮食和少量经济作物及家庭小养殖构成,种、养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人均占有粮食346公斤。交通状况:通村公路为泥巴路,路况很差。全村7各村民小组均未有通组水泥路。全村丘岗山地广袤,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少而分散,不利于发展粮食作物,但发展山地农业优势较明显尧并村概况尧并村位于方村乡西部地,是我乡二村合一的行政村,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486户1732人,可开发利用的荒山地13000亩,耕地面积1467.8亩,其中田为1012亩,人均基本农田面积0.58亩。经济结构单一,全村丘岗山地广袤,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少而分散,不利于发展粮食作物,5但发展山地农业优势较明显该村是我乡最偏远的行政村,通村公路仍是泥巴路,有4个组未完成通组水泥路,其余8个组均完成通组水泥路基寨内路面硬化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486户1732人。(二)产业发展条件与现状传统的“水稻、玉米+养猪”模式是全村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无经济收入来源。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项目实施区域群众极大支持,但这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从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通村公路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全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人口文盲率为9%。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尧并村还有贫困人口193有(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占全村总人口332的58%,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又深,在全乡都是最为突出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科技文化落6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能村公路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整体受教育程度较低,贫困人口文盲率为9%。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又深,在全乡都是最为突出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体现在科技文化落后,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劳动力文化素质低,生产效益难以提高。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经费预算按照(黔开办[2010]154号)《贵州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建设投资补助标准》7项目亩用量单价(元)亩投入(元)亩投入(元)总建设面积(亩)单项总投入(万元)扶贫项目资金(万元)群众以劳抵资(万元)种类合计财政资金群众以劳抵资(万元)苗木110株2.72110株/亩×2.3元/株=253元2532535000126.5126.5肥料、农药30公斤410公斤/亩×5元/公斤=50元505050002525整地挖穴、定植110株6.45110坑/亩×4.5元/坑=440元4952202755000247.5110137.5抚育(3年)110株2022021208250001016041合计10006433575000500321.5178.5三、实施进度一、2011年10月至2012年4月种植油茶3889亩。项目实施期限为1年,实施计划为:1、2012年4月进行宣传发动;2、2012年5月—6月进行农户种植面积的核实;3、2012年7月—10月进行挖坑、底肥储备;4、2012年9月--10月进行回填工作;5、2012年12月—2013年4月进行苗木定植;6、2013年4月-10月进行抚育。(二)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进度安排1、交通82011年新建果园公路便道10公里,2011年10月开始宣传发动工作,2012年12月建成。2、水利2011年新建小水窖30口,2011年10月开始宣传发动工作,2012年12月建成。3、坡改梯2011年建设坡改梯3889亩,2011年6月开始宣传发动工作,2012年4月建成。4、电网改造2011年电网改造10公里,2011年10月开始宣传发动工作,2012年11月建成。5、沼气池2011年沼气池30个,2011年10月开始宣传发动工作,2012年11月建成。6、改厕2011年建卫生厕所85个,2011年10月开始宣传发动工作,2012年11月建成。四、项目补贴农户方案按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区域内:(1)明确种植农户。由乡扶贫、农业、畜牧等部门配合镇、村深入项目区调查摸底,宣传扶贫政策和项目实施内容,征求农户意见,来确定项目实施农户,在项目区域内要9瞄准涉及贫困户的前提下,广泛动员有积极性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参与,并要全部建立项目户卡片。(2)公示项目农户名单和补助内容。确认的种植户名单、种植面积、发放的物资和补助的资金,均在项目试点村、组张榜公示7天,群众无异议后方可上报审批。(3)运作管理方式。依托“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是项目成功的安全载体①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自愿、群众参与”的原则,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领办,农户参与、政府补助,公司与农户共同受益”的运作机制进行实施。切实按照“三个结合”进行开发,提高种植水平。一是项目捆绑与农户自筹相结合;二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领办与农户自种相结合;三是大户种植与农户种植相结合。同时,充分运用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通过引导宜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培育种植大户,不断壮大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加快种植农户组织化进程,建立起“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贸、工、林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现代农业发展体系。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工作模式,将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土地流转,集中资金,采取合并租赁、集中种植等方式提高种植面积,又能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促使荔波油茶产业形成跨区域规模化种植,进一步做大荔波油茶产业。在本项目的实10施中,主要以“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进行运作,以专业合作社、、大户为主导,带动群众种植油茶。五、项目绩效目标项目建设标准及技术方案(一)产业发展项目油茶种植技术标准及技术方案1、选地、整地与施肥土壤选择:应选择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酸性沙质壤土和腐殖壤土的山地种植。科学整地:整地要在栽植前三个月进行,视造林地情况可采取全垦整地、梯带整地等方式。垦带整地采取由上向下挖筑水平阶梯,筑成内侧低,外缘高的水平梯带,俗称“反坡梯地”。按带宽2.6-3.0米的标准水平带状全垦整地;按2×3米的株行距机械挖穴,穴的规格是60厘米×60厘米,将穴内的心土挖出填梯带,将腐殖质丰富的表土置于穴内。阶梯内侧挖成深宽各20cm的竹节沟,以利蓄水防旱和防止水土流失。合理施肥:按照每亩施用农家肥1000~2000公斤,或每亩施用饼肥100~150公斤,或每亩施用油茶专用肥(基肥)。先于植苗1个半月前将底肥施于穴内,用土盖住,让其充分发酵。第一次抚育、第一次抚育亩
本文标题:油茶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3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