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牛道口中学刘连庆2012/10/21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三、新课改理念下教学观的转变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①学习者和研究者;②知识的传授者;③学生心理的培育者;④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⑤学生学习的榜样;⑥学生的朋友。一、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转变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4.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转变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中的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如下变化:①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②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的转变;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④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1、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即促进者。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变化过程中一个飞跃与突变。在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因此,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传授者,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综合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抛弃那种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新课程不只是传统的“文本课程”,而是能够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样的课程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过程也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课程体系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与时间链接,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依据课程标准,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①开发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包括,第一,校内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第二,校外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其他所在社区资源;第三,现代信息资源,如校内信息资源、校外计算机网络资源等。在开发教育资源时,要注重校外资源、隐性教育资源、远距离教育资源和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调整课程进程和结构。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更多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的进程,就是课程结构,也需要教师实事求是的给予调整。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换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应该考虑构成教学过程的多种要素,它要求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2.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是课程的评价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作为评价者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评价离不开信息资料的收集,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最了解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同时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们是进行调查和搜集数据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了课程设计,对课程的主旨有深刻的了解,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偏差有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应承担起课程评价者的角色。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学会终身学习。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在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中,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在学习化的社会里,要想自己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实现个人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人生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学习,以更积极的方式生存和发展。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新的课程理念,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课程,同时还要进行“充电”,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和问题意识。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其中,新课程的教材和教学方式都要求是开放的,教师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因而,教师的不断“充电”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多面手,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知识面的加宽,相应地要求教师提高知识储备,以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学生发展的要求。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教师自己首先应学会合作。新课程条件下,要求教师学会三种合作:①与其他教师的合作;②与家长的合作;③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3.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只是交给外在的研究者,而且自己也是研究者,至少是合作的研究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寻求答案,要敏锐地观察、判断自己的教室、探索自己的教学,参与自己的革新行动。这就是“教师即研究者”的真义。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在于:①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②教师的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感、尊严感。教师参与研究的最佳方式是行动研究,教师应成为教育行动研究者。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就应是中小学教师,是以直接推动教学实际工作改进为目的,它在根本上意味着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的一种考察和反思,它的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让教师“理解”在他的实践中有着内在联系的多种要素的含义,从而使他的实践更具理性特征。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拟方案、实施尝试、反馈评价、总结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实际上都是带有研究成份的行动。4.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吸收了多元智力理论,构建了多元的课程智力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将改变那种“一把尺子”的“清一色”的学生智力观。“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些关注,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4.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新课程的研制过程中,吸收了建构性学习理论。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4.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在学习方式上由接受式向发现式的转变。在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就突显出来了,并且呈现出个体化特征,教师的关注变得更为复杂和细微了。教师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使学生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得以尽情的发挥。4.新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新课程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纳入课程评价范围,这其中包含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处境和感受,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责,促进每个学生发展,要注重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这些情感和理性,在以精英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框架中是难以实现的,新课程为教师开辟了新的课堂专业生活,教师也开始对学生实行新的关注。二、新课改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①不体罚学生;②不辱骂学生;③不大声训斥学生;④不冷落学生;⑤不羞辱、嘲笑学生;⑥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方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
本文标题: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5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