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重庆交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校内实践”报告阅读经典著作和观看红色影视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专业:隧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学号:姓名:指导老师:王建国成绩评定申请书(思路、可行、格式)活动表现(态度、反馈、守时)活动成果(观点、论证、格式)成绩注:(上表由指导教师填写)2012年11月4日2“校内实践活动”的经过本人于9月13日晚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书写并提交了“校内实践活动”的申请书,并在专业老师的审核下取得了这次实践活动的资格。首先,这次“校内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大部分和四个小部分。两个大部分:一:阅读经典著作二:观看红色影视四个小部分:一9月13-23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二:10月01-15日:白岩松:《幸福了吗》三:10月15-16日:观看《建国大业》四:10月25-26日:观看《闪闪的红星》9月14日晚,我在图书馆里面找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利用空余时间认真的阅读了它,并且做了大量的批注,对一些内容做了摘抄以及点评,从中略有感悟。由于图书馆面没有找到白岩松之《幸福了吗》,所以我就通过网络媒体,利用电子书功能,在网上面观看了这本书。3紧接着,我利用平时周末的时间,一起和家人看完了《建国大业》和《闪闪的红星》。建国大业.mp4闪闪的红星.mp4由于合理的运用时间,我如期的完成了校内实践活动,并从中取得了很多的所获。“校内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首先,我对每一事件进行逐一概括。一:《明朝那些事儿》当我合上《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页时,不禁慨叹:中华数千年,朝代更替哪家优?世界几万里,邦国兴衰何国雄?此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作者—当年明月采用了流行文学手法,如幽默、推理、悬疑等,关注人物命运,介入个人情感。虽然一样是说史,但他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作者似乎在写一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好几次动容变色,泪流满面,因为被感动。大明王朝,是专制到极致、黑暗到极致、残暴到极致、腐败到极致、堕落到极致的集权政治的标本,但是,即使是在这样一个专制、黑暗、残暴、腐败、堕落的夜空下,仍不乏有埋头苦干的人,不乏有为民请命的人,不乏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这些人在《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笔下,给予了极高的尊重和礼敬,作者让他们身上的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熠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我读到了许多人的死亡,这些人有为知己者死、有为气节者死、有为信念者死、有为尊严者死,这些人的死亡或许对挽救大明王朝的灭亡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对于挽救我们这个民族不断堕落的灵魂却有着无限深远和重大的意义,他们让我们这个民族有了一种可以值得传承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文天祥所谓的“正气”吧。《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文笔幽默而生动、思想冷峻而深刻,他洞悉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对于历史人物的行为有自己的善恶评判,他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人物润色修饰张扬其善,也没有把自己讨厌的人物刻意贬低舒展其恶,他讲给我们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明朝的那些事儿。作者在书的最后谈到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实在整部书中,在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中,他都表达了自己的这一感悟,他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会丢失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但是,唯有理想4和良心不能丢。读《明朝那些事儿》,可以看到一群坚守理想和良心的古人,可以看到一个坚守理想和良心的青年作者。二:《幸福了吗?》我从《幸福了吗?》读到了白岩松的很多心理历程。《幸福了吗?》记录了白岩松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心路历程,似水般流淌着对生命的感悟。他直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在减少。“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封面上短短的两行字,概括了他在追问浮躁现实:“幸福在哪里?”在提醒每一颗焦虑的心灵:幸福了吗?书中用一篇《幸福在哪里》的文章为序,从很多人为祈福而戴在腕上的手串,有的人到“大师”那儿寻求慰藉,写到季羡林等大家解读内心安宁。联系自身,白岩松颇有些感悟和体会:“原先以为财富的积累会带来幸福,然而当设定的金钱、物质目标陆续实现后,我们发现,幸福并没有如约而至,反倒是抱怨、不安、焦虑,充斥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偌大的中国,很难找到平静的心灵。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不平静,就不会幸福,你就会每天抱怨。”不惑之年的白岩松期盼“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自称:“人到中年,幸福的感觉是让自己慢下来。我希望在家当个‘宅男’。宅是个形容,就是面对自己。呆着的时候你离世界很近,离生命也很近”;继而畅想“人与人的友善,合适的生活节奏,自由表达的声音,那才是真正的幸福。”书中语言平实直白,充满着理性的反思,凸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写诗重要还是签合同重要?我说对于生命而言写诗更重要。”“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徜徉字里行间,让心灵拥有纯净的温暖和感动。幸福是内心深处的微妙感觉,不一定与财富、地位、功利同步;幸福需要在平淡中寻找,需要在细微处品味;幸福是一种能力,要靠学习、思考、实践来培养,日积月累,它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远方;幸福是小事累加的过程:跟家人吃饭,陪孩子成长,有健康身体……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幸福,会日渐丰盈我们,积攒起来,便成了温暖我们一生的大幸福。时常问问自己,幸福了吗???三:《建国大业》看了建国大业后,觉得感触慢多的。特别是老蒋感叹:不反腐败亡党,反腐败,亡国。最后,老蒋选择了不反腐败。因为,在亡党亡国之间,他宁肯选亡国。党是权力的工具,如果没有掌握权力的工具,失去了权力,国家对当权者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私自利,国民党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天下。电影聚集了上百位明星,可谓是阵容豪华。影片中共产党赢得天下是因为反对一党专制,反对党天下,家天下,反对独裁,积极主张民主、自由,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民生而战,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权。一句话,共产党带表广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最腐朽、反动的政权。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我觉得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多周年了,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5四:《闪闪的红星》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闪闪的红星》,它里面讲的是:在一个家庭里,晚上,父亲作为红军,要跟队伍撤离这个村子,因为有人夺过了毛主席的权力,把毛主席的正确路线,改成了绝对错误的路线,导致红军连打败仗。父亲所在的部队也打了败仗,必须撤退。在父亲走之前,给了他的孩子潘冬子一颗红五角星,也就是红军帽子上的那种.第二天晚上,留在村里养伤的唯一一个党员介绍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就是那个晚上,村里的地主、大汉奸头子胡汉山抓来所有村民(不包括爷爷、母亲和冬子),大声宣布:“哼哼,乡亲们,没想到吧,我胡汉山又回来了!红军走了,这村,还是我的村!这地,还是我的地!以后,你们都得为我干活!”村民们坚决不同意,于是,胡汉山的狗腿子们把村民们关起来了。潘冬子和母亲趁着黑夜救出乡亲们,告诉他们,红军的指挥权又回到毛主席手中了,并且中央发来电报,说要乡亲们坚持斗争。乡亲们正高兴着,胡汉山却带着狗腿子们搜到山上来了。母亲让乡亲们带着冬子悄悄的离开,她自己却点着蜡烛梳妆打扮,吸引狗腿子的注意力,来掩护乡亲们。乡亲们得救了,母亲却被烧死在茅屋里。冬子记住母亲的话,为躲在山上的红军战士做了很多事。后来,他为了打探村里的消息,下山到胡汉山的米店里做童工。店里的老板为了胡汉山的军队,有米也挂牌:今日无米。冬子和他的伙伴为了饿着肚子却买不到米的老百姓,也为了破坏敌人的军队,悄悄的将牌子改成了“今日有米”,吸引很多老百姓来买米。他还用眼神暗示人群中的爷爷,爷爷带着人们赶到渡口,将准备运给敌军的米全抢走了。晚上,气急败坏的胡汉山怀疑冬子了,危急时刻,他的朋友帮他解了围。第二天,山上的红军杀下来,打得狗腿子们抱头鼠窜,潘冬子往正在睡觉的胡汉山的身上倒了一桶油,然后点着火,烧死了他,为母亲报仇。春天来了,花儿开了,乡亲们胜利了。那位养好了伤的红军把红星挂在潘冬子的军帽上,冬子终于成为小红军了!他跟着来到的大部队继续前进,还遇到了父亲。我觉得影片中潘冬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很令人感动,牢记自己的使命,机智勇敢地跟敌人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更值得赞美。在我们现代化的和平的生活中,并不需要你跟谁“拼”个你死我活,但我们并不是没有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努力学习,建设祖国.总结: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让我认识到: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读者都一定会同意。每一个读者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实用,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古人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读者的时间、精力有限,选择经典来读,或许是最佳选择。观看红色影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汇入到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影视剧创作所彰显出来的舍己为国、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就是对爱国主义的最好诠释。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凝聚的最大精神核心力量,红色影视剧所倡导和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这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情感和品质。影视剧中的“红色”重燃火热的激情,是因为其彰显了我们这个民族关于战争岁月的特殊记忆,唤回了民众有关那段历史的怀旧情绪。尽管当年的“红色”剧作与当下的有着很大的审美文化心理差距,但其作为曾经在几代人记忆中刻下深刻烙印的文化象征物,毕竟承载了关于革命历史峥嵘岁月中的各种记忆,这里有火热的青春激情,有浪漫的理想追求,对于那些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们,“红6色经典”剧作是最能唤起有关当年的文化记忆的历史文本,影视剧的播出将他们重新带回到那段充满激情与理想的火热的青春岁月,使他们再次重新体验到当年那种燃烧的革命激情,焕发出精神信仰的力度,从而为迷失的心灵找到精神的慰藉。红色影视可以促使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是理想信念,红色影视剧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都有着关于革命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迈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经济娱乐化思想充斥了人们的思想空间,恶搞理想、解构崇高曾经一度很是甚嚣尘上。可是,当一切消解、恶搞热闹过后,能给大众留下思索的内容又有多少呢?因此,我们发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物质囚禁时,我们这个时代就开始呼唤理想,我们需要正面积极的价值观来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时,红色影视作品中老
本文标题:校内实践报告12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598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