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校本课数学教案及说课稿
公开课《我长高了》教学设计中卫市常乐小学任静【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3、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4、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学生活动形式】以小组形式进行,4人为一小组。【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一张“课桌测量情况记录表”,一张“小小体检表”,2张练习纸。【教学过程】一、课前律动。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一个乐园去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随着音乐的节奏,老师和学生一同带着舞蹈动作跳着进入教室就坐。)二、情景创设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1、启发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2、估测: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估测、比划)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①从0刻度开始量起。②尺子不能打弯。③对准1米刻度作记号。)三、活动体验寓教于乐(一)在木条上测量出1米长的一段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做好记号。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4、评价、奖励。(二)、测量课桌长、宽、高的长度(多媒体出示课桌的测量情况记录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1、估测课桌长、宽、高的长度。(1)根据你刚才实际测量到的1米的长度,请同学们来估测一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结合量出的一米长的木条的长度,估测出学生熟悉的课桌长、宽、高的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2)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2、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1)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2)进行实际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3、汇报、讲评:(1)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统计结果)(2)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各组结果尽不相同,存在误差)。(3)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4)适时评价。(5)表彰分工合理、测量细心的小组。(三)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等;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测量活动。)2、小组测量,老师指导。3、汇报、讲评:(1)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老师适时奖励)(2)小结:刚才各组都积极配合,测量出了我们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大家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学会了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四)、测量步长:(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什么叫步长和测量步长的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变静态为动态。加之声、光、色并用,引起学生视觉效应,注意力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1、提出任务:通过以上的测量,知道了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从中掌握了测量方法,你还想测量什么?生:黑板、腿长、步长等。师:刚才有同学想测量步长,步长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步长就是我们平时走路时自然走出的一步的长度;也就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之间的距离或从前脚跟到后脚跟之间的距离,简称步长。(1)启发学生思考:测量步长时,应注意的问题。(2)小结:a、测量时,应该自然的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b、测量时,应从前脚脚尖量到后脚尖或从前脚跟量到后脚跟。2、学生测量,老师巡回指导。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出每位同学的步长。3、汇报测量结果。(五)模拟体检:1、激趣: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各自的步长,掌握了测量方法,请每位小朋友来做一次小医生,进行一次体检,你们愿意吗?2、出示体检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小体检表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将要测量的项目;简便、快捷、明了。)小小体检表姓名性别年龄身高头围胸围臂展(1)认真观察“小小体检表”,都有哪些项目?(2)强调测量各部分应注意的问题。①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低太下等。)②测量头围时应该注意什么?(尺子不能量得太下也不能太上,要保持水平。)③测量胸围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能量得太上也不能太下,如果太下就成腰围了,同时做示范。)④测量臂长时应该注意什么?(应从左手中指尖量到右手中指尖;尺子不能打弯,同时示范。)3、学生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4、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制成统计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什么叫步长和测量步长的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变静态为动态。加之声、光、色并用,引起学生视觉效应,注意力相对集中,提高教学效果。)5、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数据特点,总结全班学生身高特征。6、揭示课题:(1)把我们今天测量到的身高的数据和学前班时、一年级时的身高做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长高了)(3)出示课题“我长高了”。(多媒体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将此表与自身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有据可查,很直观,老师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六)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1、观察对照表中数据,了解自己发育情况。通过测量,知道了我们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老师这里有一张“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男生女生头围(厘米)43—5942—58胸围(厘米)48—6447—63身高(厘米)99—13398—1322、学生汇报自身发育情况。3、小结:同学们要想健康成长,应该注意什么?今后要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棒!四、巩固新知总结升华:1、全课小结:(1)通过这节实践测量活动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2)看来,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不少本领,从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乐趣,你们开心吗?2、课外作业:(多媒体课件出示思考题,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为一点,加深印象,有利于思考。)“在什么测量工具都没有的情况下,要想知道你们家到学校有多远,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你能想出合理的办法吗?怎么测量你家距学校有多远?”(启发学生想出用步测的方法来解决)公开课《我长高了》说课稿中卫市常乐小学任静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1、说课内容:校本课《我长高了》2、教材简析:《我长高了》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测量长度的活动。在测量长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两手伸开长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教学目标:(1)在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厘米、米的认识;(2)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形成对周围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量物体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教学难点是在活动中渗透简单的统计思想。二、选择教法,指导学法。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设计了一条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从感知中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掌握正确测量方法的途径,采取导一扶一放的教学策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了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在重视教法选择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1、猜测感知:通过猜一猜讲桌和窗的长度,感知厘米和米的和长度。2、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同时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3、归纳概括:在活动中,教师用统计表记录数据,使学生初步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积累一些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4、自由测量:通过指导学生自由测量,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三、优化教程,合理安排。本课时计划分四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设立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达到教学目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欲望。1、温故铺垫:比划出1厘米、1米的长度,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厘米和米实际长度的回忆。2、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能猜一猜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吗?通过大家自由猜测,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这时教师提出大家的猜测是否准确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第二个环节:实际测量,掌握方法。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讲桌的长和窗户的宽,验证刚才的猜测是否准确;然后教师将学生测量的结果收集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会不一样?学生思考后发现有的同学在测量时方法不对,因而出现了误差;最后教师针对这一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正确的测量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在学生叙述后再用课件展示加深印象,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并将此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三个环节:渗透统计内容,建立感性认识。1、谈话引入:猜一猜同学的身高大约是多少?怎样知道猜测结果是否正确?2、请同学演示并叙述测量身高的正确方法。3、分小组开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4、将同学的身高数据收集整理成一张表,引导学生学习看统计表,初步了解通过统计表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5、让学生讨论后再说一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内容,逐步渗透统计初步知识,建立对统计初步知识的感性认识。第四个环节:自由测量,深化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放手让学生去自由测量,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通过对各种不同实物的测量,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各种测量工具,同时也可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数据。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中卫市常乐小学任静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活动角。2.学生准备圆形纸、活动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大家高兴吗?生:高兴。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师生一起看图片“美丽的天安门”。突出:天安门城楼前面的长方形、国旗面上的长方形、五角星上的角……)师:同学们,图片上是什么地方?生:天安门。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图片中发现了哪些你认识的图形?生1:我发现了天安门前面的面是长方形。生2:我发现了国旗面上的长方形……生3:我发现国旗上有五角星……师: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五角星吗?生:因为它有五个角。师:角到底是怎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角的认识)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感知角(1)摸角生拿起活动角边摸边观察师:你摸到了什么?生:我摸到了一个尖尖的点,有两边平平直直的边。(引导学生指给大家看,互相补充。)(2)体会角各部分名称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谁来给尖尖的地方起个名字?(引导学生知道角的顶点和边)(3)补充儿歌:小小角,真简单。()个顶点,()条边。(4)出示角指出顶点和边(二)玩角,体悟角的大小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玩活动角,看玩中你能发现什么?师:老师这里也做了一个角,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愿不愿意?哪位同学能把角变大一些?(指名一个学生演示)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生1:我用一只手拿着一根不动,另一只手往外一拉小棒,角就变大了。生2:我把张开口的两根小棒往桌子上一压,角就变大了。生3:我把手放在小棒中间往外一撑,角就变大了。师: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生1:我把两根小棒往里一捏,角就变小了。(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出示边长短不同的不等角引导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三)找角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本文标题:校本课数学教案及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0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