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3高考心理辅导高三家长专刊【案例描述】:孩子今年要参加高考了,全家人都特别关注,尤其是母亲,紧张得不得了。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备考的后勤工作中,她几乎取消了自己的所有活动——不仅力求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而且还到处打听学习辅导方面的相关信息。如果孩子的状态不错,她会异常兴奋,做什么事情都很有劲头;一旦孩子考不好或学习效率下降,她就着急上火,焦虑万分,动不动就发脾气。家有考生,父母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请家长看一个资料:某记者对一些高三家长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家长说孩子参加高考自己很紧张;25%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自己无法接受;20%的家长因担心孩子的学习而心烦意乱;10%的人不知如何处理孩子高考与自己工作之间的关系。记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90%以上的高三家长都或多或少患有“恐高症”。再请看针对某校高三学生“一模”后的一项调查:80%的考生认为如果第一次模拟考试不理想,会影响心情和学习的动力;仅有25%的学生认为模拟考试只是检验学习状况的手段,有助于自己查漏补缺,同时对考试结果能有效应对。究其原因:40%的考生称因无法忍受父母唠叨而影响到情绪的稳定性,出现了挫败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退缩,想放弃高考等心理反应;而希望老师和父母不再围绕学习成绩唠叨的考生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75%。看完以上两组资料和数字的比较,父母肯定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对孩子高考的影响,一般来说,父母对于孩子有着巨大的暗示力量。父母积极的心态必定会使孩子产生良好心态,为他们的高考加分,反之会产生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们建议父母做到以下几点一、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在面对高考这一问题上,父母要时刻牢记自己只是高考的助跑者,而非运动员本身,所以父母只要起到辅助作用就行,切忌喧宾夺主,避免加重孩子的焦虑感。二、工作和生活正常化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建立在孩子高要起到辅助作用就行,切忌喧宾夺主,避免加重孩子的焦虑感。二、工作和生活正常化不要把自己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建立在孩子高考这件事上,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活动内容,工作和生活一如既往,用自己轻松的姿态在潜移默化中平复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以一种更专注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三、允许孩子考不好高三这一年孩子要参加多次考试,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一模”和“二模”等,没有一个孩子能确保每一次考试都比上一次考得好,因此考试成绩有波动也是很正常的,父母一定要从内心接受这一点。有的家长说,孩子上次考试成绩很好,名次比较靠前,这次考试却丢了不少分,名次也靠后了;还有的家长说,孩子拿手的数学这次考砸了,较弱的英语却考的出奇得好,这样忽好忽坏的真让人担心。其实出现的问题不简单是孩子的问题,更是父母理解的误区。高考前的一些重要考试,其目的一方面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只有把查漏补缺的问题解决掉了,弄明白了,才会离高考成功越来越近。从某种意义上讲,平时考得不好是件好事,暴露了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只要把问题解决完了,高考自然就能考好。如果平时没有暴露问题,到了高考时恰好出现这些问题,那才是真正的考砸。因此父母一定要走出这样的误区,不要有孩子每次都得考好的想法。高三父母心态好,考生好心态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让人心伤、扼腕叹息的故事。据有关报道,2005年5月,青海省西宁市有一名叫卫乐(化名)的18岁男孩,为了逃避高考,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让世人震惊。2002年9月,卫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了重点高中。高一、高二时,卫乐一直保持着前三名的好成绩。他无比自信地笑着对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的儿子即使不上高三也能考上大学!”母亲说:“我和你爸爸都是中专毕业,比别人多吃苦、多受累才拼到今天,所以你不但要上大学,而且要考上中国最好的大学!”。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为什么要逃避高考,甚至杀害自己的母亲呢?孩子疲惫的暑假8月中旬的一天,母亲临时回家,一进门看见他气喘吁吁地难着跳绳,桌上的书全都合着,她顿时就火了:“马上高三了,时间这么紧迫,你却过得这么逍遥!你现在就去看书,把音乐关掉!”。从那天起,她每天都要在单位给儿子打十几个电话,甚至中午倒乘几次公交车回家抽查,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慢慢地,卫乐越来越紧张,一见到妈妈,就不由自主地想到高考。母亲每天都陪他看书,直到深夜熄灯。在妈妈的紧逼下,卫乐只好打起精神,硬撑着继续在妈妈的眼皮下昏沉沉地看书。高三的日子就这样,卫乐带着一个暑假的疲惫和对高考的恐惧进入了高三。开学不久的第一次模拟考试,卫乐仅仅勉强过了大专的分数线。他心里开始恐慌了,把每天的学习时间自觉延长到了深夜,经常半夜三更倒在书本上就睡着了。母亲很高兴,每天早上出门前都要叮嘱儿子在学校要认真学习,晚上回家再巩固战果。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卫乐变得精神恍惚起来,课堂上听不懂老师的在说什么。而一回到家,母亲关于高考的叮咛又迎面扑来,狂轰滥炸。要强的妈妈母亲非常要强。她意识到,让儿子完成最正规的高等教育,是关乎他前途命运和求职择业的大事。要求儿子必须考上名牌大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存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与此同时,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儿子的成绩却在巨大的心理负荷中一降再降。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他的成绩已经降到专科起点线之外。母亲愤怒地说:“妈妈把命都豁出去陪你,你怎么这么不自觉啊,你要抓紧时间准备高考,你快看书呀!”卫乐一边机械地应者,一边任委屈迷茫的泪水如珠子般落在草稿纸上……孩子心底的呐喊高三第二学期,在卫乐的无限恐惧中开始了。开学那天,母亲替他拿饭盒和水瓶,跟他一起朝学校的方向走去。卫乐不解的提醒妈妈:“您上班要迟到了。”母亲笑了:“从今天起,妈妈退休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你的高考更重要,我要全身心地照顾你,和你一起迎接高考的胜利!”卫乐惊呆了,他觉得寒气逼人,浓重阴郁的乌云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从这天起,母亲如临大敌,每天围着儿子的吃、穿、用、学团团转,见到儿子的第一句话就是:“儿子,你今天学得怎么样?高考有把握吗?”卫乐感到痛苦到了极点,第一次冲妈妈喊道:“妈妈,您还是再生一个吧,不要把希望都寄托在我一个人身上!”孩子垮了临考前一个月,卫乐连着两天对父母谎称去图书馆看书,实际上却尝试着离家出走。他在西宁市中心广场上呆坐了两天,两眼空洞地注视着眼前来来往往的行人。想到即将来临的高考,他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恐惧中。父亲把卫乐找回家的这天深夜,发现卫乐情绪反常,心疼地说:“儿子,尽力就行了,考不考得上别太放在心上。”母亲听后立刻大怒:“你这是什么话,死也得给我考上大学,考不上名牌,普通本科也得考一个!我算白养你了!挺过去就好了,都什么时候了,看书去!”无能为力,绝望,快爆炸了!卫乐就在这种压力下彻底垮掉了,崩溃了。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了。留给我们家长的思考一个本来成绩很优秀的孩子为什么最后走向了失败和毁灭?孩子错在哪里?家长又错在哪里?这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我想家长们应该会感到深深的震撼。事实上,高考本身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实际性的痛苦和创伤,而是外界的压力,以及自身对高考的认识和持有的心态,让孩子只看到和感受到高考的可怕,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用来应付这种恐惧和压力,高考对孩子来说已经变了味。你如果把高考看成一场可怕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它就是一场可怕的你死我活的战争;你如果把它看成一次经历,一次人生珍贵的经历,一次终生值得怀念和留恋的记忆,那它就是一段美好的过程。这是两种境界,也是两种对待高考的心态,引向不同结果的心态。只要家长把握了良好的心态,才能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摘自《心理资产世代相传——家长心态》【心理故事】孩子高考前崩溃了,谁之过?高三家长的“四减四加”心理方法“家长的‘过激反应’,必然触动考生的‘敏感神经’”,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家长的紧张情绪,极有可能对考生产生负面效应。在离高考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考生家长究竟该如何应对?我们给大家支几招,归纳起来就是“四减四加”。减高考话题,加生活聊天家有高三学生的家庭,往往离不开高考的话题。一些家长会特别关心媒体有关高考的信息。有一位家长特地订了为期3个月的3份报纸,聚焦在高考上。家里吃饭时,总会自然地谈起高考,弄得孩子怕吃饭,产生了吃饭时间就是高考“末日”的感觉。专家认为,越临近高考,家庭越应当避免与高考话题的高频率接触,主题的过分切入,容易让考生产生畏惧感。建议家长们要多聊些与高考无关的生活话题,以缓解考生压力。减过分关怀,加心理抚慰“从这周开始妈妈就请假了,对我的生活起居格外关照,不仅买来我平时想吃的海鲜和蔬菜,还不让我洗一件衣服,甚至看到我坐在窗前也会过来测试一下风力。对此我一方面很感激,但另一方面也产生很大压力,生怕考不好对不起他们。”一名学生的话很有代表性。据了解,现在有不少家长请假陪读或不远千里租房陪读,一些家长还会出其不意地做出一些反常举动。专家指出,对于高三的学生,家长不要给与超出“规格”的关怀和照料,这反而会使他们增加负担。家长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鼓励孩子从容应考。减过分营养,加细节关照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几乎所有考生的家长都为孩子准备了丰富的食品,一些家长还特地买了营养补品,甚至不惜代价寻觅有补脑、增强记忆力功能的滋补品。有些心急的家长,还要孩子临考前几天加大用营养品的剂量,甚至大把大把将虫草放入炖品中。有个男生说,越到临考,自己越变成“药罐头”似的,家长还准备要他在考试当天早上服镇静药物呢。专家认为,临考应当注意营养,但不应“恶补”,还是要注意荤素搭配,均衡营养。对那些所谓有助于增进记忆和具有镇静作用的药物,特别要慎用,以免适得其反。同时,家长应帮助孩子仔细检查高考的必备用品,在细节上加以关照。减过度压力,加正常起居“高考,是你人生中挺关键的一件事。”一对父母专门找儿子作了一次长谈,“这次如果考好了,我们的奖励会很高,如果考得不好,就……”坐在旁边的儿子,脸上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有些不知所措。不少家长在考前有一个“常规动作”,就是对孩子比较唠叨,嘱咐了再嘱咐,关照了再关照,唯恐说得不到位。有个考生说,妈妈的唠叨让自己感到很烦,一点儿也听不进去。专家强调,孩子临考前,家长的有形压力和无形压力,就是不说也客观存在。唠叨得再多,有效的成分越少。另外,特别要提醒考生保持自己平时的学习、生活节奏,尤其是在考前要适当减轻复习的密度、难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啦!从我孕育的那一天起,你们便开始操劳,为我!无微不至,含辛茹苦,我慢慢长大……长大的过程,五味杂陈。爸,妈,感谢你们的爱!这份厚重的爱我要一点时间,腾出心房来接受在你们的爱与包容下学会感恩!老爸,老妈,我爱你们!虽不曾表达过虽然我现在不优秀,也不出色虽然我还常常闯祸,给你们添堵甚至对抗到底但请相信我对你们的爱!我渴望变成你们心中的乖孩子我希望成为你们心中的骄傲所以请相信我们从今天起,我会用我们的行动努力做一颗你们心中的孩子!“孩子学习成绩在下降,可不管我怎么劝他用功,他都听不进去。”“我和孩子现在没话说,她每天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许我们进去。”“我现在不知该怎么跟他沟通,说他、骂他,他没反应,讲道理他又不听,我该怎么办?”近期,很多高三学生的家长反映,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出现问题,不知道应该怎样跟孩子交流。有关专家为家长们开出心灵处方。专家分析,造成学生与家长之间不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沟通时机不当。有时候孩子正考虑其它问题或处于情绪不佳、不想说话的时候,家长却偏偏在在此时跟孩子讨论,结果肯定会引起孩子的反感,遭到拒绝。谈话方式不当。有的家长跟孩子交流时,态度简单粗暴。要么以自己的意志为中心:“你必须听我的”、“我说的准没错”;要么就是严辞指责:“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谈话内容太过重复。有些家长每次和孩子谈话内容都差不多,老生常谈成了唠叨,时间长了,孩子当然听不进去。没养成沟通习惯。很多孩子对家长不理不睬的态度是逐步形成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没建立起与他们沟通的习惯,或者因为工作忙对孩子的缺乏关心,或者对孩子过于溺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
本文标题:校报高三专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02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