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取向
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取向以文为取向的教学内容以知识为取向的教学内容课例——《风筝》1杭州国泰外语艺术学校于博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七至九年级教材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是这些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似乎是被割裂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成“鲁迅”的作品来教,而只是当作“应试阅读技能”的训练材料。体验鲁迅之精神,必须把《风筝》作为“鲁迅”的作品来教;而要感受和理解鲁迅的精神,仅靠《风筝》这一个文本也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背景材料,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找到一个适合学生理解和体验这一文本文化意义的切入点,架沟起学生理解和体验文本文化意义的桥梁,从而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定篇构成文化、文学素养必须学习的经典文本让学生“读过”的作品——目的是“了解和欣赏”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一、以诵读一首小诗导入最是你生命烂漫如花的时节/所有遣词造句的经典/和着万紫千红的风情/在这一季汹涌如潮奔腾而至。//先贤和哲人以书面的形式/伸出温暖有力的手/穿越千年时空,与你相握/那些深沉得掷地有声的文字/被诠释成简单明了的叮咛/成为漫漫生命之旅/唯一的舵手//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二、自由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问题一:说说鲁迅和小兄弟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问题二:了解了围绕“风筝”发生的整个事情的经过,就此谈谈你对鲁迅和他的小兄弟的看法。体验鲁迅的“民族魂”三、问题解决与探究1.先说鲁迅和他的小兄弟在“风筝”这件事情当中的做法(能在文中找到)。2.对鲁迅和小兄弟的看法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各小组记录然后投影(大致答案:小时候的小兄弟是纯朴善良聪明的,可同样小时候鲁迅的做法给我们带来的印象却是粗暴冷酷的、不近人情的、冷漠的、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等等)。体验鲁迅的“民族魂”〖追问一〗:生长在同样的家庭中,为什么小兄弟喜欢“风筝”?而鲁迅为什么不喜欢,并认为那是“没出息孩子做的玩艺”?〖追问二〗:你们认为鲁迅的粗暴冷酷受封建思想影响,这和鲁迅成年以后的伟大相比不矛盾吗?这是真实的鲁迅吗?年少时的鲁迅到底是怎样的?体验鲁迅的“民族魂”3.带着追问的两个问题,阅读王晓明著《鲁迅传》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材料略)。由于内容较长,第一章节“幸运儿”的内容由老师讲述,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活泼调皮、喜欢童话、热爱幻想的“幸运儿”后来是什么令他发生改变的。阅读第二章“天塌了下来”这一部分。最后形成这样的认识:客观环境与命运的改变迫使作为长孙长子的鲁迅不能像同龄的我们一样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承担起家庭重任的他希望弟弟能够有出息。体验鲁迅的“民族魂”4.根据学生回答对成年以后两兄弟的看法。(小弟弟不记仇,鲁迅知错就改)教师讲解进一步明确,鲁迅不因小时候自己受了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的久远而宽恕自己,深沉诚挚的道歉正是鲁迅的自省和自我批判精神的体现。而小兄弟作为中国当时的“大多数”,童年时正当的放风筝的行为被鲁迅如此的破坏掉了,他却能全然的忘记,也表明了被“虐杀者”的麻木,鲁迅对此是深深悲哀并带着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的。这个意思也可以在《风筝》的结尾部分看出:当小弟弟对当年的事情全然忘却的时候,鲁迅没有庆幸而是感到一片肃杀。体验鲁迅的“民族魂”5.师生共同阅读《一件小事》,教师略加讲解引用张梦阳对鲁迅的评价,让学生们了解到一个人的自我反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我反省的意义,而鲁迅正是通过对自己的反省用笔做武器唤起整个民族的反省意识,这一点在今天也同样重要。鲁迅对封建社会的积习和国民麻木性的批判,对于现在的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由《风筝》延伸到《一件小事》,有助于学生把阅读的感受重点放在鲁迅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上。体验鲁迅的“民族魂”6.课外作业以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句话为话题,利用这些文章和资料写一则关于“鲁迅自省精神”的短文,意在再次阅读并学会运用资料,对鲁迅自省精神加深印象。定篇:透彻地领会课文本身课文的选择:经典课文的阐释:权威苏东坡在黄州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苏轼(13诗文)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东坡八首(选三)南堂五首(选一)洗儿戏作东坡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西江月(野照弥弥浅浪)念奴娇(大江东去)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大江东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无奈的屈原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原湘夫人湘君(并译文)山鬼离骚(选读)陶渊明归隐(文)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诗)归园田居移居二首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选一)饮酒(选一)拟古九首(选二)杂诗十二首(选四)拟挽歌辞三首读《三海经》(选一)附:朱光潜《陶渊明》(节选)透彻地理解课文本身“定篇”教学课例——《风筝》2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汪湖英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的内容、教学的内容。样本“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示例二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沉重的感觉。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几则进行全班交流。四、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例三。【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1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2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3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4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资料】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5《风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联想注入作品生活的情趣,把抒情与叙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联想的手法在《风筝》一文中也有所表现。它由北方的春想到南方的春,又由春想到南方的故乡。从写风筝落笔,引出了一段极具生活情趣的事件,阻止兄弟做风筝。文章既有景物描写,又有叙事抒情,把孩提时代的那种童真之趣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示例三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上”之间用了逗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那么当二十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凭借“样本”学习面对学生现场产生的困难解决学生现场发生的问题课例——《风筝》3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陈洁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鉴赏作品要有鉴赏的知识,没有“阅读的知识”的“阅读”只能是支离破碎的“肢解”。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也是鉴赏文学作品很重要的知识。诗用“意象”表情言志,一些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的物象如“柳”“莲”“杜鹃”“长亭”“雁”“寒蝉”等是解读诗歌的关键词。小说和散文中的很多事物(物象),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象征意义,也可说是隐喻意义。鲁迅的作品象征意义是非常强的,如果我们无视这种“象征”,那么阅读教学就是缺少了两样东西:一是鉴赏的方法和知识;一是解读特定作品的精神钥匙。例文“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将本来含有无限可能性的诗文,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就是“例文”的实质。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一、以“花语游戏——移情于物”导入“花语”一词离学生并不遥远,部分学生还熟知各种“花语”。花本身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它的意义只是人们的主观赋予。以“花语游戏”导入就可以把抽象的“象征”具体化,让学生感到“象征”其实一点也不难,消除恐惧心理。同时,从具体到抽象也有利于后面指导学生对“象征”的概念理解。理解“风筝”的象征意义二、知识铺垫1.解读古今诗文中出现的“月亮”的象征意义。例:举
本文标题: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取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08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