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榆林市强市的发展调查
1陕西省榆林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几点思考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榆林市地处晋陕蒙能源金三角的中心腹地,能源极其丰富,每平方米地块平均蕴藏6吨煤,100立方米天然气。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后备基地,对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我国能源后备基地,榆林市同时凭借自身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人文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加快工业化建设,但是实际工作当中也存在大量问题:自然环境脆弱、资金供给不足和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榆林市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本文研究了以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主体的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研究了作为新兴资源型城市,如何做到资源节约,产业优化,结构协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主导产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增长。本文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榆林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如果能成功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将对我国及各地区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工业化进程都会有积极意义。(二)研究综述新型资源城市建设研究为能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对水资源造成的影响。结合实际,探讨调控对策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遵照党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依据陕西省“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中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基本构想,对新兴资源型城市的战略问题、产业问题、政策保障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二、榆林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性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榆林市在顺利完成“十五”规划任务之后,通过对榆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榆林放在全国和全球大环境中考察后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的实施对于把榆林建设成为21世纪我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和化工基地,加快榆林工业化进程,实现榆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经验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所处的阶段,着重分析了榆林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性以及面临的主要优势和问题,提出了榆林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政策建议,从而对榆林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性、可行性及政策建议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地探讨。党中央在2003年提出,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①。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做出的重大部署。榆林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也必须按照中央的部署,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2(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榆林市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和借鉴国际经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依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工业化一般是指工业(或者制造业、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人均国民收入和包括农业在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演进的过程。②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表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工业化道路也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经验还表明,工业化与现代化是互相伴随、共同发展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不可能长期处于传统社会,或早或迟实现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更不可能越过工业化阶段,从传统的农牧社会直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社会。这一点也被各国的历史所证明,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才能进入现代化社会。因此,榆林市必须顺应工业化的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榆林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榆林市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一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工业化阶段,是制定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前提。目前,国际社会对工业化进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各个国家常用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判。这个标准把工业化分为初期人均GDP280-560美元,中期560-1120美元和后期1120-2100美元三个阶段③。依据这些指标,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榆林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但近年来能源化工工业发展很快,据统计,2005年榆林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20.04亿元,各产业增加值如下图。图1.1图中准确地显示出榆林市三种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极不协调,第二产业倚重,一、三产业倚轻。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相应的工业化指标也低于全省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则更低。②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1989年版)③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1989年版)3表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收入(元)陕西省98448272.82053榆林市91026099.81803相差水平7422173249可以说,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榆林市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必将加快榆林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榆林早日建成小康社会。因此,榆林市实行工业强市战略顺应了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既有深厚的理论根据,也有各国的实践经验,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正确选择。榆林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及其相关产业,不但可以缓解全国能源紧张矛盾、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而且对优化我省产业结构、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状态、实现省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也有重大意义。三、榆林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优势与面临的主要问题陕西是我国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更大。推行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陕西省内三大区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存在差距,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制约陕西经济发展速度和运行质量的深层次矛盾。榆林工业化进程滞后必将制约全省工业化进程,没有榆林的跨越式发展,全省的又好又快发展也难以实现。(一)榆林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优势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全市12个县区,222个乡镇,5676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333.7万,其中农业人口287.6万。经过建国50年的努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榆林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教、文及卫生等公共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时期末全市GDP达到230亿元,人均达到6530元,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均增长26%,是“九五”末的3倍。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能源化工基地初具雏形;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草、羊、枣、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煤、电、油气、化工”四大工业支柱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城镇化步伐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2、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组合配置好榆林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大、组合配置好。(如表2.2)由于较大的煤炭存储量,现已跃居为全市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成为全国的产煤大市。天然气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中心主储区在我市靖边、横山两县。榆林岩盐储量十分丰富,是我省唯一的盐产区,除没有海盐外,矿、4湖、井、土硝盐均有。据介绍:岩盐田为全国最大、全球少有,具有储量大、价值多、品位高、区位好、优势强五大特点。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沙等资源。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表2.23、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农业发展势头强劲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年平均降水量316~513毫米,是陕西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多少代农民广收薄种的低级生产方式致使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断延续,土地越渐贫瘠,环境日益恶劣,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但在改革开放以后,榆林市政府和人民积极落实“退耕还草还林”措施,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目前林草面积已达99.3公顷,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1.8%提高到39.8%。10万公顷农田实现了林网化,恢复和改良草场15.3万公顷,沙区初步治理度达到69.1%。榆林农业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北部风沙滩区灌溉农业较为发达,农业生产以粮、菜为主,水稻、玉米、农作物制种及蔬菜等初具规模;南部丘陵沟壑区主要以秋杂粮、果品为主,绿豆、小米、红枣等具有明显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4、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近年来,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榆林基础设施也加快了建设步伐。交通运输方面,初步形成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四面八方的公路交通网。全市公路总里程20168公里,其中等级公路6077公里。中国首条沙漠高速公路、陕蒙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府谷一级公路也将建成。榆神高速公路也将开工建设。形成以210、307国道,包神府、榆靖西省道为干线的公路网络。铁路枢纽由包(头)神(木),神(木)朔(州)和神(木)延(安)三条铁路组成。境内全长447.9公里。形成“一纵两横”铁路总骨架。航空方面,榆林三级民航机场每周与西安通航6次,西安到包头的航班在榆林停留。通信方面,济银、西呼两条国家一级干线光缆交叉经过榆林,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26万户,移动通讯用户35.5万户,互联网用户2.2万户,是陕西第二大通信枢纽。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成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乡乡通程控电话。电力装机容量57.5万千瓦,电网有330千伏线路两条,总长268公煤炭(亿吨)天然气(亿立方米)石油(亿吨)湖盐(万吨)岩盐(亿吨)预测储量2714418006600060000探明储量14607474332928854备注属特低灰(7-9%),特低硫(小于1%),特低磷(0.006-0.035%)、中高发热量的优质环保煤气田储量丰度为0.66亿立方米/平方公里,属干气,甲烷含量96%,乙烷含量1-3%,在燃烧中不产生灰渣和有毒气体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5里,330千伏变电站两座,变电容量600千伏安,110千伏线路全长1485公里,主网架覆盖全市。5、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榆林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榆林工业起步较晚。建国以后,发展了毛纺、皮革、机械加工以及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神府煤田的发现和开发,能源工业发展很快。“十五”以来,榆林市政府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截至目前,榆林已成为我国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建设的重要源头,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天然气、甲醇生产基地。图1.22005与2004年工业经济产值(亿元)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计委于1998年批准的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范围主要包括陕西省榆林、延安两个市。2005年在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8131万吨,比上年增长13.4%;天然原油400万吨,比上年增长17.1%;天然气6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了20.4%;精甲醇32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0.5%;发电量4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了21%。截止目前,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二)榆林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面临的主要问题榆林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面临不少困难。主要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
本文标题:榆林市强市的发展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2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