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14页正确地对待人生教学目的: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早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计划,作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人,并通过深入探讨价值问题,激励学生择取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要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学重点、难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基本特征、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教学时数:2学时。引言:人生目的构成了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因为人生目的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人生道路的方向,又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人生态度作为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人们处理人生问题的方式,对人生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需要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把握;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则首先应对“人的本质”等问题作比较深入的理论把握。伴随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人又总是会从价值的角度对人怎样生活算是有意义、才算是“值得”的问题加以把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人们只有找到了自己生活价值的答案,才会自觉地朝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努力,以全部的情感、意志、信念去实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的追求与目标的实现,就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选择科学合理的人生价值目标和衡量尺度,并依据这种选择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过程。因而,弄清人生价值的涵义、内容、评价标准、实现方式等问题,以便指导青年学生树立起正确有人生价值观,乃至对个体人的一生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人性论(人是什么)古老的希腊神话斯芬克斯之谜是这样讲述的: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兽,传说她在古埃及的提佛城郊外守着路口,对过路者提出一个谜语,猜不中的就要被她吃掉。这个谜语就是:“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后来俄狄浦斯从那进里经过,猜出了谜底。于是,斯芬克斯就把自己杀死了。第2页共14页由神话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什么?这也就牵涉到了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具有如下内涵:人的自然本质:人从自然进化而来,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具有的特性,人也应该具有。自然的四季周期,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小循环周期。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人是一个自然体,有维持自身生命的本能,有繁衍自身的本能,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好逸而恶劳,好上而恶下,便是人性的基本特征和趋向。遵循自然之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人的社会本质人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规则制约的人的聚合体。在社会里,人的自然情欲不能赤裸裸地再出了,而是社会文明过滤了。有了社会,有了国家,人同时具有了政治性和阶级性,有了争斗,就有了规则和契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言行受其阶级地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的制约,最终受生产力制约。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本质人类实践有两大基本类型:改造自然、改造自身。二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人性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理性本质人有思想,人会计划、总结、会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吸取经验。理性是人所特有的性质,动物没有,神灵没有,其它一切生物均没有。人的道德本质也即人性的善恶。中国倾向于性善论,西方倾向于性恶论,但有一点是要搞明白的就是:性善性恶都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在社会中形成的一套评价标准来决定的。二、树立正科学的人生目的何谓人生目的?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生主体,对“人为什么活着”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个人在实践关于自身行为的基本指向和人生追求。记得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记者到我国某贫困地区采访,碰到一个放牛娃,就问他:“你每天放牛是为了什么?”答:“为了讨个媳妇”问:“讨媳妇为了什么?”答:“生娃”问:“生娃干什么?”答:“放牛。”这个典型事例就明显地反映了人生目的问题。下面大家用五分钟时间考虑一下自己的人生目的;用简单的语词写出来。请同学到黑板写出来。分析归纳评讲第3页共14页光宗耀族型:为家人而做事,这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活法,考取功名,为家族争光;封妻荫子。缺陷:迷失自我,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为国争光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许多运动健儿、留学回国人员(“海归派”)。最崇高,理想型,人数较少。为自己活着:为自己将来美好的前程:好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票子。人数可能最多,也是应当重点教育的对象。这类人倒是没有丧失自我,但过于自私,成就不了大事。为他人活着:焦裕禄式人物、雷锋。《中国青年》杂志80年的追问:求解人生方程式该文总结了《中国青年》创办以来几次大的讨论讨论时间:1950年7月~11月青年可不可以当专家这夏天,苏联青年代表团来访,成员多是苏联青年各方精英。在欢迎大会后,北京大学的一个青年流着泪说:“他们那么年轻就对祖国有大的贡献,像我这样不好不坏地下去,永远不可能像他们的。”“不好不坏”正是当时许多普通青年的一种状态。有鉴于此,《中国青年》在“五四”社论中,号召青年“加强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人民的专家。”这个口号在当时可谓一新耳目,令一直不敢有“个人英雄主义”之想的青年大为激动。一时间,“如何成为专家”成了青年的热门话题。观点A:建设新中国的各项工作,都有光明的前途。青年做任何工作都没有屈才的问题,因为任何工作都需要迅速地开展和提高。所以每个青年都应该积极钻研业务,使自己成为专家。观点B:人民的专家是在本岗位上,踏踏实实地精通业务的专门人才。观点C:只要钻研业务,在工作中创造出伟大成绩,便是对祖国、人民有很大的贡献,同样应该称他为人民的专家。如工人旗帜赵占魁、护厂英雄赵桂兰、战斗英雄董存瑞,难道不能称为专家吗?观点D:建立远大理想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理想应当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做小螺丝钉与建立远大理想、做专家是不矛盾的。讨论时间:1959年5月~8月为抢救公共财物牺牲生命值得吗?第4页共14页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女工向秀丽为保护国家财产舍身救火的事迹是这一年青年的学习热点。就在学习热潮中,一个叫“黄里”的读者给《中国青年》写信,提出了他的疑问:向秀丽等英雄,为了抢救公共财物而不惜牺牲生命,是否完全值得?一个人的生命宝贵,如果不牺牲的话,将为人民作出多少贡献,而被救活的人,是否能弥补英雄牺牲所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呢?观点A:为了集体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应该是有原则的。这原则就是:值得牺牲时就牺牲,不值得牺牲时就不牺牲。这标准就体现在:如果因牺牲生命而所获得的成绩超出自己一生所能达到的成绩,那就牺牲;相反就不该去牺牲。观点B:英雄是不分大小的,不论英雄抢救的人是老是小,不论英雄抢救的公物多么有限,但他们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赤胆忠心是无法计算的。观点C:向秀丽的死虽然是光荣的,但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了光荣有什么用?死了的人决不会因光荣而喜,也不会为耻辱而羞,只有自下而上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才是值得留恋的。观点D:我们的生命是为了党为了人民而活着的,为党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应该是无“条件”的。讨论时间:1980年5月~1981年3月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23岁的黄晓菊是北京羊毛衫五厂的女工,才刚刚走向生活,但她却觉得“似乎已走到了尽头”。小时候,她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把保尔的名言和雷锋日记抄在笔记本上,深信“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但是,“文革”十年的遭遇毁了她美好的信念,她觉得人生的面目丑恶狰狞。为寻求人生意义,她拼命看书,进而得出结论:“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看透了”人生并未使她得到平静和解脱,反而更加迷茫。她发出了悲怆的呐喊:“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发表此信时编辑揉进了北京经济学院学生潘玮的一些概括性语言,故署名为“潘晓”。)观点A:一个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的人,在主观上使自己有所成就的同时,正是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观点B:人生活在现实中,首先必须千方百计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斗争,然后再去满足别人,这是人的本能规律。观点C:严酷的生活可以使人油滑世故,也可以使人绝望毁第5页共14页灭,但它还可以把人锤炼成铁臂铜头!观点D:“为自己”与“为别人”是互相矛盾的,二者不可兼得。所谓“客观为别人”,只不过是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遮羞。观点E:应当树立一种新的具有历史阶段性的人生观,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精神能有所寄托,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讨论时间:1997年7月~10月要生存是不是要把自己变得丑恶?一个“小老板”从几千里外赶到《中国青年》“求援”。他是一个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后分到一所中学教书。因为太穷、环境太艰苦,他辞职到深圳当了几年的推销员和广告业务员后,怀揣200万元回到家乡办了一个商场。但是市容、工商、质检、消防等吃、拿、卡、要,加上假货泛滥,使生意陷入困境。有人劝他,老百姓的钱不好赚,就慊公家的。为了拿到公家的生意,一些“人物”不但让他给回扣,还让人拉皮条,介绍妓女,遇到扫黄风紧,还要他给“放风”……种种丑恶让他未泯的良知备受折磨。他已厌恶了这种生活,可是欠的债不经商没法还,要经商还得和这些龌龊打交道。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想生存发展就得把自己变丑恶一些吗?观点A: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不规范手段达到目的的机会肯定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靠讲良知、靠诚实而取得成功的机会则会越来越多。观点B:如果一个人的第一信念是保持自己的良知,那么他的心里根本就不会有什么不平衡。良知与金钱,原本就没有冲突,只有选择。观点C:国家是有法律的,经商是有规矩的,这法律与规矩就是要让你讲良知的。只要你遵守它,你就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和内心苦恼,就能正确处理挣钱和良知的关系。观点D:小老板讲述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绝不是用“少数”一词可以忽略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我们就一定要把自己变得丑恶。无论生活怎样变化,都应在心中留一片净土。讨论时间:2001年4月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梁晓声先生给《中国青年》的一篇文章引发这场关于道德底线的讨论。梁文说:“我个人认为,一名青年,终日活在‘道德底线’上是没什么意思的,掰开了揉碎说,更没什么潇洒可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有太多的青年以活在‘道德底线’上为最快意的活法,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堪忧的。”观点A:第6页共14页当你自己鄙夷的行为被你运用于生活中时,除了痛苦无奈之外,你只有变得无所谓,道德底线是一个下降曲线,有时候我们会庆幸自己还保有一些观念。可是保有的是让我们吃苦头的东西,学会的经验才是我们能够更好生存的条件……观点B:我们只要遵守一个共同的底线——法律。道德没有底线,它只是个包袱。包袱里的东西一文不值。假如你舍不得丢弃它,那就背着走下去。一旦丢弃很难再找回来了——观点C:道德在我的信念中经不起推敲。我曾经将它引以为傲,引以为激励。但事实证明,它只是个包袱。观点D:社会是多元化的,人们的道德底线也不尽相同。谁是谁非,谁高尚谁卑鄙,除非考虑法律因素,就一切由你内心的底线去衡量吧。讨论时间:2002年7月我们能不能追求干干净净的成功?一位署名郑志峰的读者在阅读了一本名为《沧浪之水》的小说后,给编辑部来信倾诉他的痛苦:再过几个月我就整30岁了,在机关工作了六年,行政级别才是科级。我一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进取的精神而绝非别的东西。我曾经坚信,这样走下去,后面的路也不会有多崎岖。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六年了,我这块金子还没有发出什么光。有时候也听人说起,说某某某是通过某方面关系为自己谋得了位置,某某某又给某领导送了什么什么东西……生活的压力已经遍布每一个毛孔。要自尊还是要前途?谁不渴望成功?我很能干,而且是埋头苦干的那种。但在一个规则混乱或者说根本就很少规则的环境中,这是足够的吗?这让我想起《沧浪之水》中的主人公池大为,他最终实现了理想,可是如果一个想追求干干净净成功的人最终采取了不干不净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明明知道面前的水是浑水并且讨厌浑水的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浑水,这究竟是在讽刺谁?我注定也要走那条我不愿意走的路吗?观点A:不指望有什么干干净净的成功,只求在人生游戏结束的时候,自己尽可能在高的坐标上,我不会让无用的清规戒律来约束自己上行的步伐。观点B:社会并不像想像的那么肮脏,也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洁白,只是白与黑分寸的寻找与把握全凭自己的执著与智慧
本文标题:正确的对待人生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4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