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2、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b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c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a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b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及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渐实现全体富裕,建设民主、富强、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发展道路的意义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科学、文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的新成果b开辟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经验c破解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难题d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民族形式e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一个正确方向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6、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式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式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背景:封建经济占优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资本主义反正扫清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首要对象)、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争取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政策:一般的保护私有财产9、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10、中国革命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区别:领导权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1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a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b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c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d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1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两者相互联系,紧密衔接,一方面,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两者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14、批判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和前途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a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否定两个革命阶段的区别,企图在民主革命阶段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b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否定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试图在两个革命阶段之间插入一个资产阶级专政。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三大法宝(基本经验)及其关系:统一战线、工农武装割据、党的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6、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a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b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c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以上三者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7、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18、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有力的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有力的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三改”“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体”和“两翼”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中华民族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0、具体内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C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D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办手工业供销小组、办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采取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21、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C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2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a极大的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几千年来阶级关系最根本的变革c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d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特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5、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不可完全照搬勇于探索B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我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C走中国化道路的思想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党确定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D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2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27、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56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