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
-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摘要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思想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两者之间承前启后,既往开来。但是同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存在的。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本文从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政治方向等方面,来论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共性和特性,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而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大理论成果,二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发挥和发展,则各自构成了既与前人一脉相承,又具有自己独特内涵的科学体系。任何一种伟大理论的产生,总是一方面脱颖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闪烁着前人思想的理性火花;而一种新理论的诞生,并不意味它产生其中的理论不再重要,理论的每一次演进,都会是以更加充实的内涵指导着更加丰富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思考,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即只有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切实地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只有真正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才谈得上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历史的统一。一、走自己的路:二者共同的政治基础毛泽东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代表人物,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的实践中,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次伟大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这一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正是在走自己路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走上了一条独立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斗-2-争的道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在中国要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必须走一条与苏俄完全不同的道路。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可能性。1930年发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加上古田会议决议和《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可见,毛泽东思想从最初形成,就体现了走自己路的思想。1945年4月党的“七大”正式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七大”党章。毛泽东思想是从党和人民长期奋斗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走自己的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追求和创造,它激发了人们与习惯势力挑战的勇气,打破了中国革命总是模仿别人脚步前进的桎梏,敢于超越一切权威,善于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革命的成功,应归功于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走自己路的探索中把马列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它和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一样,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在长期奋斗中闯出来的,也是走自己的路的产物。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可见邓小平与毛泽东在走自己的路的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走自己的路就要走出一条别人都没走过的新路,因此就需要一种创造精神。创造就是要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新,创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新。走自己的路就要走出一条中国化的新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要求人们科学地认识国情,一切决策从中国国情出发,探讨和把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之上。邓小平理论正是从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口多、底子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走自己的路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之中。无论是“一国两制”的构想,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都是邓小平对“走自己的路”思想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现在走自己的路较比过去更为艰巨,也更为迫切。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睿智和胆略,“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2〕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走自己的路,在革命中指引中国人民胜利前进,在建设中仍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探索追求的目标。在走自己的路的实践中,思想体系逐渐形成,理论更加完备;在走自己的路的实践中,二者实现了历史的统一。二、实事求是:二者共同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识识论所作的一个中国化的重要概括。毛泽东这一思想从哲学上武装了全党,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束缚,从实践中开辟了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并且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后来有一段时间,这样的-3-思想路线相当程度上被抛开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句句是真理”更是走到它的反面。毛泽东一生的追求、奋斗和成就,就是从实际出发开辟了中国革命自己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开辟,是在实事求是这样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3〕(P143)这里又明确提出了要解放思想的问题,而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3〕(P364)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坚持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基础都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把实事求是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方面,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思想基础的统一。三、坚持社会主义救中国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二者共同的政治方向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得以确立。从1956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尽管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但坚持社会主义救中国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始终没有动摇过。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探索中,有一个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这些正确的发展趋向中积累起来的东西,属于作为集体智慧的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成果。毛泽东同志1956年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国共产党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的探索,1959年庐山会议以前八九个月的探索和1960年冬天以后五年经济调整时期的探索,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获得了许多新的观念。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毕竟来得太快。由于全党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党的指导思想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而这时已不能照搬的进行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这就使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代表毛泽东,思想上发生了逆转,理论上出现了失误。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要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历史使命,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代,他也没有忘记“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毛泽东虽然没有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开辟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他许多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以及他20年探索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启示。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就否定了毛泽东思想,也不能因此否定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所取得的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恢复了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准确地、完整地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的改正过来,把他没-4-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他多次讲过,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是什么,过去这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20年的历史性转变中,这个根本问题逐渐清晰了。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来批判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概括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新的理论飞跃。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发展中国,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目标和道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未曾遇到和解决的问题,但又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需要回答和解决的
本文标题: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57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