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如何调动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摘要】:在新课改不断创新的今天,小学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因此在这种氛围中,如何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积极性调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同等的人格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学生只有喜欢教师,才会积极配合老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与学生和谐融洽的关系,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条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会产生对话的欲望,课堂才能实现智慧的碰撞、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师生之间这种平等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的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裁判员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玩具”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自己喜爱的玩具,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玩具,再把玩具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玩具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学习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带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三、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可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复杂变为简单。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能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增加课堂教学密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四、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大多是枯燥无味,因而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环节。例如:我在上“周期现象的规律”时,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有趣,增设了一个游戏环节。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我们就捉他。小组内每人依次说一个字,谁说到最后一个“他”字,就被淘汰。然后让小组汇报谁是第一个被淘汰的,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一说他被第一个淘汰的理由。整个游戏活动学生们充满了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运用了知识,巩固了知识。总之,教师要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时,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另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简而言之,创造看字面意思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了。也可以是人在实践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目标展示出来的一种主动的、独创的、富有新颖特点的思维方式,它是原有经验材料和学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和突破性的创造组合,形成新概念或新成果。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一、更新教育观念,构筑创新前提开展小学数学创造思维培养,关键在教师;而成功与否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否更新、是否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其次,教师要克服创新认识上的偏差,要认识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不同于别人的新思路,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是创新。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要具有创新教育的综合素质,如组织指导能力,以及自身善于求异和创新的能力等。二、依据教材、深入挖掘创造因素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和材料,都有在运用中获得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设计以下程序。(1)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2)出示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3)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4)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5)交流汇报在分组讨论中,可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可以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还可以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和乘法分配律,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2。通过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即求出三个不同面的面积之和,再×2。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好展。《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景。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让学生再报出几个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由于教师对学生所报的年份都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学生感到非常惊讶。此时,教师说:“我有一个秘密,它能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哪些是平年还是闰年,大家想学吗?”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而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四、尝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学习。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的目标,要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后就能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5/6与6/7的大小,教师可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的思考策略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营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苦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创新的欲望,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今是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日新月异,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具体和明确指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肩负着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我们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创设条件,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和体会。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分数的几分之几”时,提问“你们生日那天都吃过蛋糕吧。”学生纷纷举手说:“吃过!吃过!……”学生情趣高涨,带着浓厚的兴趣。我不失时机引导学生:“你把蛋糕分给谁吃了呢?你吃了多少?”把学生引进分数几分之几的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思维带进新知识的边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折圆形纸。有的学生家里有三口人,就把蛋糕分成3份;有的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涂上不同的颜色,每一份还写出给谁吃呢,标出几分之几。二、创设条件,全程参与,开拓思维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现成的知识,更要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即不但授之以鱼,还应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并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那颗小小的脑袋,蕴藏着无穷的思维潜能。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身体动作的参与对数学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为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要边动手边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符号、概念、公式等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技能、技巧的形成。如在教“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全班同学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量数学课本;量练习本以及铅笔盒。学生在主动动手学习的过程中不
本文标题:毛窑小学数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57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