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论文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正文………………………………………………………………2一、超神化的描写…………………………………………………2(一)杰出的政治家………………………………………………2(二)聪慧的智者…………………………………………………3(三)忠义的典范…………………………………………………4二、白璧微瑕………………………………………………………5(一)军事上的失误………………………………………………5(二)用人上的失察………………………………………………5(三)诚信的缺失…………………………………………………6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性命运…………………………………7(一)弃隐入仕的抉择……………………………………………7(二)壮志难酬的无奈……………………………………………7(三)鞠躬尽瘁的付出……………………………………………8四、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8(一)艺术夸张的方法……………………………………………8(二)衬托的艺术手法……………………………………………9(三)细节与性格相互交融………………………………………9注释………………………………………………………………11参考书目………………………………………………………………12-1-论文内容提要内容摘要: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光照全书的人物形象。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化的一面,认为他是一个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完美人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其实,《三国演义》在超神化塑造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同时,《三国演义》还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诸葛亮悲剧性的命运。而大量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也充分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因此,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我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一书塑造诸葛亮的成功经验进行了简略概括分析。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艺术形象多重性悲剧-2-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其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等。而这里面,诸葛亮可以说是最为家喻户晓、最具“人气”,也是罗贯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了。童谣中“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此处为方言,音juē)”,便可见其“知名度”。纵观《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其中涉及诸葛亮的篇幅,自第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至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有80回之多。一部《三国演义》,近乎写成了《诸葛亮传》。自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以来,对其评价与关注,便多局限于书中对其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一面的刻画。如:毛宗岗称“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谓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1)。康熙皇帝赞美诸葛亮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2)。但是,性格是具有二重性的,“人世间纯粹的‘完美’与纯粹‘缺陷’的性格并不存在。真实的性格,美而有魅力的性格常常是在美丑,善恶矛盾统一的联系之中”(3)。就《三国演义》一书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来看,窃以为,全书在超神化描写诸葛亮的优点的同时,也刻画了其人性化的缺点,揭示了其悲剧性的命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因为书中如此刻画,诸葛亮这一艺术形象才会更加丰满真实,更为深入人心,引得无数文人志士扼腕叹息。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作粗浅的探讨。一、超神化的描写:杰出的政治家、聪慧的智者、忠义的典范(一)杰出的政治家1、在政治理想上,诸葛亮展现了其远大的胸襟和志向。隐居隆中时,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且“每自比管仲、乐毅。”(4)他在草庐中便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分析合情入理,以及他早已做好的西蜀五十四州图,都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斡旋天地之手,匡扶宇宙之机,上可仰瞻天文,下可俯察于地理,中可流泽于-3-万民”(5)的大儒、真儒。很明显,诸葛亮的隐居,不是避世,而是“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6)2、在政治作为上,诸葛亮以政治家的眼光敏锐地预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并正确地提出了刘备的战略行动计划和后来蜀汉内政外交的方针。短短一页“隆中对”,反映了当时形势发展的趋势,规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成为刘备事业的生命线。此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魏的长期斗争,蜀、吴的联合抗曹等事实,都充分证明了“隆中对”的正确性。3、在治蜀问题上,诸葛亮实行了法儒合一的执政理念。以法治国,以严济宽,严格做到奖惩分明,并不乱以刑等政策都非常深入人心,而且他从自身做起,不避亲就远,做到了一视同仁。这种做法赢得了百官的赞誉,包括曾被他废为庶人的廖立和削职为民的李严等,也深为其言行所折服。诸葛亮死后,廖立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则“大哭病死”。(7)可见一斑。4、在对待少数民族问题上,诸葛亮采取了和抚的政策。对孟获“七擒七纵”,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耐心等待。诸葛亮的“和抚”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南征之后,西南地区出现了较久的安定局面。(二)聪慧的智者《三国演义》用大半篇幅描写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对于其智慧的神化也是比比皆是。举两例以证之。首先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战争之一,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他只身过江,“舌战群儒”,消除孙权疑虑,建立了孙刘联盟,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势占领荆襄九郡,为刘备集团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赤壁之战中,前敌总指挥是周瑜,而运筹帷幄,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诸葛亮。这场战役,生动塑造了诸葛亮时时足智多谋、处处棋高一着的高大形象。其次是智退仲达。第九十五回中,诸葛亮巧用“空城计”,抚琴退仲达,说明了他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善于随机应变。马谡违背将令,丢失街亭,致使司马懿15万大军逼近西城。而此时诸葛亮身旁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军士2000余人,形势-4-危急。然诸葛亮镇定自若,从容布置,“大门四开”,“每一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上“焚香操琴”。(8)司马懿来到西城,一见此情景,知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料定城中必有埋伏,立即传令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给敌人造成了判断上的错觉,从而扭转了极其险恶的局面,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也反映了他超人的胆量和气魄,以至于连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叹息说:“吾不如孔明也。”(9)(三)忠义的典范诸葛亮典型形象之所以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具备封建时代理想政治家所应有的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尤其是他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忠贞不渝、为了统一天下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以及事事处以公心的胸襟和气度。1、对蜀汉政权忠贞不渝。诸葛亮躬耕南阳,洁身自守,明知为蜀国勃兴要费尽心机,却为报答刘备“猥自枉屈”的“殊遇之恩”和其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毅然出山辅佐,参加剧烈的政治角逐,并始终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白帝城托孤辅幼主,刘备临终嘱托他:“若嗣子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10)且不说刘备之言是真心还是假意,诸葛亮当时听了却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表示一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11)此情此景,动人之至。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废寝忘食,事必躬亲,汗流终日,甚至在吐血不止时仍扶病处理军务,布置后事,并为安全撤军竭尽智力。当他强支病体最后一次出寨遍观各营时,“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长叹说:“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12)此情此景,催人泪下。作者就是这样把诸葛亮这种忠贞不渝的品德作为最美、最崇高的东西来渲染。至此,一个赤胆忠心的贤相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3、事事处以公心。诸葛亮胸襟博大,高瞻远瞩。他对待同僚极其友善,宽以待人,从不计较别人对他的不敬。在个人生活上,诸葛亮一生廉洁俭朴。虽身居要职,却从不居功自傲,而是一如既往终生节俭,“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临终时家里只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并立下遗嘱:“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5-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13)特意提出不要任何照顾。诸葛亮这种克己奉公、清贫廉洁的高贵品质堪为典范。二、白璧微瑕:军事上的失误、用人上的失察、诚信的缺失《三国演义》在塑造诸葛亮上的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罗贯中并没有完全把诸葛亮美化、神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通过书中对其缺点与失误的描写刻画,诸葛亮最终还是被描写成为一个介乎凡人与神之间的角色,从而成为了读者乐于接受的艺术形象。(一)军事上的失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对兵法和军事学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但实战方面的才气的确不是太高,可以说是策略规划长于战术应用。陈寿批评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14)是相当有道理的。诸葛亮每次打仗,都故作神秘,不与众将商议,事后才说出其中奥妙。这在客观上失去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机会。诸葛亮平生小心不肯弄险,对形势的把握过于拘束。可举两例:其一,刘备兴师伐吴复仇,这是灭吴的好机会。诸葛亮本应该以赵云、马超、马岱、魏延等把守隘口以拒魏,明言自己在蜀而暗随刘备伐吴。就当时而言,曹丕根本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魏定不敢侵蜀而坐山观虎斗。吴灭了,然后北伐中原,不是也轻而易举吗?其二,第一次北伐,若采纳魏延之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长安,中原不也是囊中之物吗?这叫兵贵神速。诸葛亮既然用反间计成功地解除了司马懿之患,却没有争取这一有利的时机一举成功,结果给魏国以喘息之机,重调司马懿以拒蜀,从而为蜀国此后的北伐平添了许多障碍。(二)用人上的失察《三国演义》在刻画诸葛亮知人、识人的基础上,也多处描写了他用人失察的缺点。其一,也是诸葛亮最大的用人失误,是在进军西川的人事安排上。按当时的情况,如果把赵云和庞统留在荆州,诸葛亮同刘、关、张共进西川,可谓武可定国文可安邦。然而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让庞统陪王伴驾,把关羽、赵云都留在-6-了荆州。刘备从心眼里就讨厌庞统的随机之策,两人征途上郁郁寡欢,最终导致落凤坡凤雏夭折,唾手可得的西川反成了烫手山芋。无奈之下,诸葛亮又带赵云助阵,留下关羽独守荆州,为失城误国留下伏笔。关羽心胸狭隘,居功自傲。当时联吴抗曹是蜀国的国策,然而若要贯彻国策需要博大的胸怀,这一点恰恰是关羽的弱点。诸葛亮让关羽担当此任,使得“走麦城”成为必然。于是,刘备刚得西川,就失了老家,二弟三弟也相继命丧黄泉。另一个用人失察之处,就是街亭一役。当时,司马懿欲领兵袭街亭,被诸葛亮洞悉先机,提早布置重兵把守。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关系到全局成败的关键战略要地,诸葛亮却派了素无作战经验的马谡去把守。而这马谡,刘备白帝托孤之时,就已经指出了其言过其实的弱点。诸葛亮做事谨慎小心,而这街亭之战,恰恰是他用人不够谨慎的地方。《三国演义》正是用这种“百密一疏”的处理方法,使诸葛亮摆脱了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形象,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凡人。(三)诚信的缺失《三国演义》的部分章节暴露了诸葛亮的诚信问题。客观的讲,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诚信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吴蜀联盟的基石,才最终使得“联吴抗曹”成为空话,并导致了吴蜀联盟的名存实亡。“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精彩的一节,在这段故事中,罗贯中不惜纸墨地刻画了诸葛亮狡黠的智慧,也透露出了他对诚信道义的蔑视。仅从“一气周瑜”来讲,诸葛亮的诚信缺失便跃然纸上。赤壁之战后,周瑜想一鼓作气拿下南郡,但他担心刘备趁火打劫,于是去试探刘备。刘备按照诸葛亮的吩咐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倒也爽快,说:“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15)接下来便是周瑜与南郡守将曹仁的一场残酷大战,周瑜将曹仁打得大败,东吴也伤亡惨重。然而最终,刘备、诸葛亮还是食言了,他们乘周瑜与曹仁激战
本文标题: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85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