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简介2002年9月一、普通高中课程发展沿革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五、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一、普通高中课发展沿革时间改革要点1981年侧重文科或理科的分科选修,高二开始分流1990年课程进一步强化文理分科;丰富选修课,更新课程内容。1996年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各学科教学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学科发展作了较大调整;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思路。2000-2002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对1996年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修订的策略和要点:尽可能充分地体现《纲要》的思想,为逐步过渡到新课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积极准备。信息技术从选修课改为必修课;提高了外语的教学要求;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新设了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允许学生跨文理选修,尽量增加选修课程的空间。努力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但现行方案在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学习必须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思路)(一)课程改革目标(二)课程结构(三)课程内容(四)课程实施与管理(五)考试评价制度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改革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形成适应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基本素养。构建重视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学习规划人生。创设有利于建立新型学习方式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与新课程相配套的督导评价制度,积极推进校内过程性评价,纠正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二)课程结构(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由课程内容相近的科目构成,本方案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学习领域。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体现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科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外语(含第二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其中通用技术、第二外语、艺术为新增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由学校选用。模块:以科目内容为基础,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有利解决课程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不断分化的矛盾;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使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每一模块一般为36学时。(2)普通高中课程的学分结构高中三年共189学分,其中必修118学分占62.4%;选修Ⅰ为55学分,占29.1%;选修Ⅱ为16学分占8.3%。必修: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Ⅰ: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选修Ⅱ:由学校自主开发,供学生选择。学习领域科目必修选修Ⅰ选修Ⅱ语言与文学语文10每个科目都在必修的基础上设置了若干个提高的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科技、文化以及自身条件开设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外语10数学数学10人文与社会政治8历史6地理6科学物理6化学6生物6技术信息技术4通用技术4艺术艺术或美术、音乐6体育与健康10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18社区服务、社会实践8(三)课程内容强调时代性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前提下,反映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科新进展,关注学生经验;强调基础性精选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强调选择性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倾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四)课程实施与管理(1)合理有序地安排课程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为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减少学生并学科目,相对集中有效地学习,将每学期分为相对独立的两段,每段10周。学校根据课程方案和学生选课计划,提供以模块为单位的可选择的课程;高一年级主要安排必修内容,逐步增设选修内容,学生可以跨班级选修。(2)建立校内选课指导制度学校提供课程设置说明、选科指导手册;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并与学生建立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课程修习计划。(3)实行学分制每个模块一般为2学分,共36学时;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学生三年至少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118学分,选修Ⅰ至少6学分)方可毕业。(4)课程资源共享充分挖掘并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提倡校际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课程资源。(五)改革评价制度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建立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发展历程的成长记录;由学校认定高中生的毕业资格。关于高考改革的建议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必须与普通高中课程同步改革。提出建议的基本思路:为选修不同课程的学生提供考试内容不同的考卷;高校逐步实现自主招生或联校招生;成立由相关司局组成的小组,启动高考改革方案的研究工作。三、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一)新课程的推进方案在42个国家级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所在的地市开展高中新课程实验。(二)新课程推进的时间表2002年9月始,征求意见;2002年11月,经部党组通过,颁布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02年12月—2003年12月,组织编写教材;2003年第四季度,审查教材;2003年4月—2004年1月培训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2004年3月—8月培训教师。2004年9月,正式开始实验。新方案与现行方案的对比现行方案新方案课程体系强调共同要求,兼顾差异不够。谋求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统一。课程结构以学科课程为主,各学科强调系统、完整,但缺乏沟通和渗透,课程选择性不够。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学习领域规划课程,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与渗透;按模块设计,使课程具有多样化和选择性,课程结构趋于合理。现行方案新方案课程内容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关注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联系,但是主要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方式,造成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对分离。强调共同基础,强调基础的与时俱进;通过模块的设计,实现学科内容的分化;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课程实施统一的实施方案,学生只能按文、理选择课程,同一类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在保证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实现有个性的学习。现行方案新方案课程评价会考+高考,课程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教学过程实际被高考所左右。学校认定高中生毕业资格;全面反映学生的选课情况和发展过程。课程管理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允许学校独立开发部分学校课程,但学校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尚缺乏足够的课程自主权。实施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要求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学校课程;建立选课制度,实行分学制。四、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初稿)(一)制定生物课程标准的依据(二)设计思路(三)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四)生物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五)生物课程内容标准框架(六)实施建议(一)制定生物课程标准的依据(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2)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3)课程专家组的建议;(4)生物课标组研究的成果;(5)国内外研究成果等。(二)设计思路(1)课程宗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如艾滋病教育;生态环境问题、公共事物的讨论与决策等。(3)为学生的学业选择和考虑职业方向提供帮助。(4)适当反映时代特点和生物科学的进步。(三)生物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1)充分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2)适当反映时代特点和生物科学的进步。(3)重新设定课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平衡。(4)重新设定课程中科学与技术的平衡。(5)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变。(6)充分考虑标准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四)生物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1)生物课程的性质高中生物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划人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科学课程,是科学教育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2)生物课程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1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课程目标课程总目标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STS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6种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课程的具体目标①知识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积极参与知识的传播,促进个人和社会生活。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学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关心我国生物资源,爱家乡,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价值,养成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理解STS之间的关系,参与社会事物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③能力具备生物学实验技能;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五)生物课程内容标准框架(1)共同必修模块(6学分)分子与细胞(2学分)遗传与进化(2学分)稳态与环境(2学分)(2)选修模块(6学分)生物技术实践(2学分)生物科学与社会(2学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2学分)(1)共同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遗传与进化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稳态与环境植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保护。2、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土壤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食品加工;现代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社会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六)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提高对本次课程改革的认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教学;落实STS相互关系的教育。(2)评价建议评价的理念;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内容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69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