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抗药性监测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丁小全抗药性是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中有害生物控制的重要问题,是影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疾病预防控制的关键因素。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药剂的使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开展和加强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可以指导化学药剂的合理使用,提高控制效果,延缓抗药性发展速度,减少人畜中毒事件的发生,保护有益生物,维持生态平衡。主要内容第一部分:抗药性概况及基本知识一、背景二、抗药性的基本概念三、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机制四、影响抗性发展的因素第二部分:抗药性监测方法第三部分:抗性治理第四部分: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试行)方案第一部分抗药性的基本知识一、背景抗药性监测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重要性抗药性概况抗药性监测的基础条件疫情控制的需要人民生活和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当前抗药性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测定方法不统一抗药性监测结果的利用率低抗药性:某一昆虫的一个品系中,形成了对某一剂量毒物的耐受能力,而这一剂量对同种正常种群的大多数仍然是敏感的为抗药性。交互抗性:是指一种害虫对某种药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它化学结构类似或具有相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虽然不曾使用过也产生抗性。二、抗药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负交互抗性:一种昆虫对某一药剂产生抗性后,对另一种药剂的敏感性增强。多抗性:一种害虫体内存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抗性等位基因,能对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同时产生抗性。耐药性:有些昆虫对某些杀虫药剂表现出先天性的抗药能力,或昆虫的某些发育时期或某些生理状态下对药剂的敏感性降低,称为耐药性。抗药性的特点抗药性是一个种群特征:普遍性:杀虫剂普遍有抗性产生广泛性:全球现象,分布很广区域性:抗性发展程度的高低与当地的药剂选择压力是正相关。抗药性的发展过程是月点→面→片。遗传性卫生害虫更易产生抗药性害虫对新的杀虫剂抗性的产生有加快的趋势三、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杀虫剂经昆虫表皮、跗节、口器等途径进入体内直至引起死亡的过程:昆虫对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原因老鼠嘴巴越来越刁蟑螂、蚊子练就“不坏金身”行为机制昆虫通过改变自身行为习性而避免或减少与药剂接触,使其不被杀死。表皮穿透性降低由于表皮穿透性的降低而造成的抗性倍数很低,然而如果和其他抗性机制结合,将会产生极高水平的抗药性。代谢作用增强与害虫对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等重要药剂的抗性有关。靶标敏感性降低靶标是各类杀虫剂重要的毒杀作用场所。杀虫剂与抗药性有关的作用靶标或代谢酶DDTNa+通道,多功能氧化酶,DDT-脱氢酶六六六氯离子通道,多功能氧化酶有机磷乙酰胆碱酯酶、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氨基甲酸酯多功能氧化酶、酯酶拟除虫菊酯神经不敏感、多功能氧化酶、酯酶、表皮穿透性烟碱、吡虫啉乙酰胆碱酯酶受体环戊二烯类、劲锐特γ-氨基丁酸(GABA)受体苏云金杆菌中肠受体常见杀虫剂的作用靶标或代谢酶四、影响抗性发展的因素遗传因子抗性的发展是基因突变、基因流动及随机遗传漂移等因素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抗性等位基因的起始频率抗性等位基因数量显性等位基因抗性基因的外显率农药的使用历史抗性个体的适合度生物学因子世代周期和繁殖力单配偶、多配偶和孤雌生殖种群流动性昆虫的食性抗性个体的生存竞争力和庇护其中主要涉及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农药的使用次数越多、剂量越大,其持效期越长,对害虫的选择时间越长。昆虫对药剂产生抗性的速度越快,反之则慢。操作因子药剂对昆虫的选择压力对害虫抗性产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的。这类影响因素属于人为抗性因子。第二部分抗药性的监测方法抗性监测方法有生测法、生理生化测定方法和分子生物测定方法。一、生测法该类方法测定出抗药性的表现型,不能发现早期抗性基因频率的变化。区分剂量法毒力回归线测定方法生测的注意事项①试验方法的标准化、试虫标准化、药剂标准化;②根据药剂的作用方式选择生测方法,触杀作用:a)点滴法;b)喷雾法;c)药膜法;d)浸渍法。胃毒作用多用饲料喂食法;内吸作用多用寄主局部施药法或寄主喂食法等。二、生物化学监测生化监测方法可以使用酶标仪监测到每个个体靶标酶或代谢酶的变化,一般用I50(药剂对酶的抑制中浓度)表示药剂对离体酶的抑制能力;Ki表示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的大小。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测定方法见附录2,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测定方法见附录3。生物化学测定的缺陷只能测定一种酶的变化,抗药性的产生常常是多种酶共同参与的结果。乙酰胆碱酯酶基因钠离子通道基因γ-氨基丁酸受体突变与抗性的关系酯酶扩增与抗药性的关系多功能氧化酶-P450与抗药性的关系三、分子监测方法杀虫药剂对靶标生物毒力的表示方法半数致死量LD50:受试生物死亡一半需要的剂量值单位:mg/kg,ug/g等,有时用ug/头LC50:受试生物死亡一半需要的浓度值单位:mg/L,g/m2等LT50:在固定浓度下,受试生物死亡一半需要的时间单位:分钟(min)或小时(hr)击倒中时或中量KT50:击倒受试生物一半需要的时间,单位:min或hrKD50:击倒受试生物一半需要的剂量,单位:mg/kg,ug/g等,有时用ug/头奔出效应FT50:使蜚蠊跑出一半需要的时间,单位:min或hrFD50或FC50:使蜚蠊跑出一半需要的剂量,单位:mg/L,g/m2等时间浓度积CT50:受试生物死亡一半需要的时间浓度积,即药剂浓度和接触时间的乘积,单位是min·g/L半数有效量ED50:受试生物一半产生所希望的反应,需要的剂量值。单位:mg/kg,ug/g,有时用ug/头EC50:受试生物一半产生所希望的反应,需要的浓度值。单位:mg/L,g/m2等第三部分抗性治理抗药性问题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克服或延缓抗性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延长杀虫剂的有效使用寿命。依赖于害虫的抗性遗传及种群生态学,通过选择相应的防治策略,来达到这一目的抗性治理便应运而生。一、抗性治理的一般概念在抗性产生的选择过程中,目标虫种的敏感性及施加于改虫种的选择压力(即杀虫剂等),是抗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抗性治理最基本的出发点:降低杀虫剂的选择压;利用抗性个体在停止用药后的繁殖劣势;敏感个体的稀释作用。抗性治理的实质根据群体遗传学的原理,综合影响目标虫种,抗性变化的遗传学和生物学因子,使用不同的杀虫剂选择压,以达到阻止或延缓抗性的发展,同时又将目标种群的为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也就是说,在控制目标种群的为害在经济阈值之下的前提下,保持该种群的敏感性。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防止或延缓抗性发展根据各类杀虫剂的作用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防治方案根据杀虫剂的特点和为害习性施药,尽可能在低的选择压力下,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害虫抗性治理与害虫综合治理相结合抗性治理的基本原则敏感性资源的意义杀虫剂的使用减少害虫数量的同时,增加了抗性基因频率。消耗了一部分害虫的敏感性。害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在多次重复的使用一种药剂的过程中逐步丧失。敏感性消失后,再想恢复基本不可能。抗性的发展通常是在它开始出现后的很短时间内遍及整个地区敏感性资源的再分配问题使用敏感性资源,必须考虑两点代别间和年度间的敏感性分配,取决于一定时间内害虫为害和杀虫剂的费用以及抗性发生的代价。二、抗性治理策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防治策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药剂的选择压:只有把IPM和化学防治有机的相结合才能真正控制抗性的发展。天敌的引入和培育昆虫疾病的利用杀虫植物的栽培其它非化学防治保护性治理即在昆虫对药剂产生抗性以前就实施抗性治理策略。治疗性治理即监测到害虫已经对某些药剂产生抗药性或防治效果下降时实施抗性治理。抗药性治理分为抗性治理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复合作用治理抗性治理的三个基本策略从化学防治的角度【Georghiou(1983)】“复合作用”这个术语用来表示长期或短期的多种作用的化学选择压。“适度”和“饱和”主要是指防治时所用药剂的剂量而言。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复合作用治理限制药剂使用次数、用药时间及用药量,降低药剂总的选择压力;应用残效期短的药剂;避免使用缓释剂;定向选择成虫;在不用药阶段,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适合度低的特点,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抗性个体,以降低整个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阻止或延缓抗性的发展。某一代或留下一部分种群不处理;保持“庇护所”;提高防治限阈。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使用高剂量的杀虫剂施于靶标害虫,杀死抗性杂合子和敏感纯合子个体,并有敏感个体迁入,以稀释存活的少数抗性纯合子。降低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延缓抗性发展。用增效剂抑制解毒机制。药剂混用;药剂轮用;药剂镶嵌式交替防治。这些药剂因作用于不同的靶标、无交互抗性,使各种药剂在低的选择压力下,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从而延缓抗性的发展。换用改变靶标的新药剂;杀虫剂的剂型工艺。卫生害虫防治中饱和治理和复合作用治理的应用较多适度治理饱和治理复合作用治理以上三种策略并非完全孤立,在同一个防治计划中,这些措施可相互渗透。这完全取决于所处的实际情况。设计抗性治理方案的依据通过抗性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知道抗性水平及其分布,尤其是早期抗性监测,对及时实施抗性治理可争得时间上的主动。一般抗性恢复所用的时间比抗性产生要慢的多。明确重点应治理保护的药剂类别及品种抗性监测在抗性治理中的作用评估抗性治理的实际效果通过监测害虫抗性水平的变化,对整个治理方案或不同阶段抗性治理效果提供评估,也为抗性治理方案的修订补充提供依据。为了达到将昆虫控制在危害的阀值以下,保护害虫对药剂的敏感性和延缓药剂的有效使用寿命的目的,抗性治理在综合治理策略原则的指导下,强调采取非化学方法,化学农药使用应科学合理,尽可能降低农药对昆虫的选择压力,延缓抗性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及破坏生态平衡等问题。第四部分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试行)方案1.《方案》背景2.监测目的2.1掌握抗药性水平,指导防制2.2制定控制预案,提高疾控能力3.监测的组织、分工和职责3.1监测网络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为依托,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测试点单位,监测点由监测试点单位设立。3.2分工和职责3.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3.2.1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部门4.监测内容和方法4.1靶标昆虫(监测对象)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幼虫和成虫家蝇成虫4.2监测点的选择监测点要考虑地理分布(经纬度、生境),每省选两个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监测点要相对固定。监测点的选择必须考虑以下几点:当地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情况相关疾病媒介生物的种类和发生强度病媒生物对人的骚扰程度等选择4.3监测时间在当地的发生高峰期,每两年进行一次,不同监测年份测定时间相对固定。4.4试虫采集试虫的采集以居民区(城市或农村)及人活动频繁的区域(公园、绿化带、村庄周围500米内等)为主。在其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采集样本,按接近等比例混合后进行抗药性测定。抗药性监测,在采集试虫的当代或室内饲养的1~2代进行。4.5监测药剂4.5.1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的监测药剂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仲丁威4.5.2家蝇的监测药剂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残杀威。其它药剂根据当地用药情况进行选择监测。4.6设施和器材养虫室吸蚊磁通风橱光照培养箱点滴器诱蚊灯吸虫器捕虫网防蚊帽移液器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4.7监测方法4.7.1蚊虫幼虫浸渍法以4龄初幼虫为测试对象,以丙酮将原药稀释,将待测药剂配置5~7个系列浓度,即在250毫升的烧杯(或白瓷碗等)中加入200毫升脱氯水和0.5毫升相应的药液,加入20-30头试虫,以200mL脱氯水为对照。试虫在25±1℃、相对湿度为70±10%、光照∶黑暗=16∶8的条件下,24小时调查并记录各处理的死亡数。死亡判断标准,用锐器触动不能动的幼虫为死亡,只是震颤也视为死亡。试验重复3次。对照死亡率超过20%,试验视为无效。4.7.2成蚊接触桶法药纸的
本文标题:抗药性监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1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