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年及“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顾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全区上下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双超”①目标,突出南谯新城建设,加快承接转移步伐,力推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42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同比增长39.6%;实现财政收入4.59亿元,同比增长37%;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5600元,同比增长16.4%。(一)抓主抓重,攻坚破难,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工业经济强势上扬。克服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企业“三上”②为抓手,坚持扶优扶强,工业经济奋力前行。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总数达11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0亿元,增加值1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3%和36.4%。完成技改投资8亿元,推进江淮扬天等20个技改项目投产。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2%。工业经济财政贡献率八成以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围绕市“百亿粮仓”工程,建立2个农业部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全区粮食种植面积68.54万亩,实现总产28.4万吨,连续7年获得丰收。各类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412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市级1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5万户。18个农产品获农业“三品”③认证,位居全市前列。滁州贡菊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市场物流业迅猛发展,瑶海农机大市场项目已投入资金约3.8亿元,安置房全面封顶,11万平方米的农机市场基本完工,已成功承办滁州市第二届农机会展;锦福钢材大市场已引进72户钢材贸易公司,引进资金达2.5亿元;大雄农贸食品城完成投资3.1亿元,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商铺94栋22万平方米,68栋主体工程封顶;汇高商贸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一期工程1.9万平方米的仓储和配送中心基本建成;城南汽车专业市场项目正在规划设计,已有部分品牌汽车4S店开工建设;计划投资26亿元的鸿福三材市场、10亿元的扬州人家家居市场和10亿元的美迪龙装饰城项目均已正式签约,正快速推进。旅游业发展迅速,舜耕、图业生态园正式营业,九天峰度假村景区即将对外开放;“农家乐”发展到8家。金融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已营业小额贷款公司2家,正在筹备和申请开业4家;担保公司发展到4家;全年新增小额贷款7170万元、担保贷款2.3亿元;外商投资的村镇银行正在筹建中。全区房地产开工120万平方米,总投入达24亿元。(二)招大引强,项目支撑,发展后劲持续倍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在代理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商招商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百名干部出击、百企签约“双百”行动,积极利用徽商大会、世博会安徽周、第三届农歌会等活动招商,促成中材混凝土、龙源电力、天威风电开发及风电设备制造等13个亿元项目签约落户。注重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全年共新建、扩建招商引资项目187个,协议资金200.9亿元,到位资金56.2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新上项目38个。抢抓开工势头强劲。大力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组织10个批次9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89.6亿元,其中,扬子村光、恒昌二期等9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碧桂园凤凰酒店等1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新建续建“861”项目16个,完成投资17.9亿元。争取中央、省、市补助资金2.5亿元。项目谋划深入推进。谋划项目170个,计划总投资347.5亿元,其中,安徽亿鼎商贸城、高铁站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滁州市仓储物流园等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沙河新型建材特色产业园、独山湖旅游开发项目等5亿元以上项目12个,亿元以上项目36个。大唐电厂等重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三)抢抓机遇,营造平台,载体空间有效拓展。完善园区功能。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在大王办开辟承接产业转移新战场,各项基础建设陆续启动。南谯工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拓展为51.3平方公里。目前,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200家,其中规模企业39家,已形成“一区四园”④格局。镇办工业集中区加快扩容升级,规划9.86平方公里的沙河特色产业园正申报省级工业集中区。建设合作园区。主动出击,内引外联,先后与上海川沙、南京浦口、浙江温州、福建南安等地达成合作意向和协议,共建共办。其中,川沙共建园150亩一期工程已建成6万平方米钢构厂房,15家企业签订意向协议,6家企业入驻。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发展要素保障机制,扩大政府融资能力,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资产总量增至5亿元,争取金融部门批准授信额度3.9亿元,落实到账资金2.15亿元,政府项目融资规模居全市前列。完成申报先行拆迁复垦、增减挂钩项目17个批次7611.53亩,为市、区重点工程解决用地指标7273亩。完成“大滁城”、南谯新城等各类拆迁62万平方米。查处违法建设2.8万平方米。完善区领导和区直单位联系服务重点项目制度,深入开展百名干部帮百企活动,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帮办服务力度,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四)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城乡建设显著变化。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依托总规,完成4.8平方公里南谯新城政务核心区城市设计。区国资综合服务中心完成投资8000万元,一期和二期3栋楼主体已通过验收,正进行室内外装饰;二期4栋楼主体工程完成70%。投资1.4亿元的二期、三期路网已竣工通车,新城路网被评为“滁州市十大群众满意工程”。建成污水管网35公里,铺设燃气管道5公里,完成路网绿化2公里。4万平方米的二职高南校区基础已全部出土。投资25亿元的双洪公园及周边地块综合开发项目已开工。新城医院规划已通过,正在深化设计。人武部、消防指挥中心、公安指挥中心项目已完成选址。日处理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项目全面启动。投资10亿元的清枫、清雅苑老城改造项目已签约。总投资350亿元的碧桂园欧洲城全面启动,凤凰五星级酒店部分已封顶,高层住宅正在建设。17万平方米的桂香园安置小区大部已封顶。集镇建设亮点纷呈。深入开展“五城联创”、“丰乐杯”城镇竞赛活动,完成老滁宁路乌衣段局部道路改造;完成滁全路腰铺段道路扩建及绿化、亮化工程;国道104线和滁定路沿线集镇改造有望在“丰乐杯”城镇竞赛活动中评先争优;完成乌衣日处理100吨垃圾中转站建设。全区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677万元,新建、改建集镇主要道路12公里,架设集镇路灯350盏,道路绿化3.5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网21公里。新农村建设纵深推进。南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查,基本完成“三权”⑤发证工作。全省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开工仪式在腰铺镇成功举办。加快全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32个新农村点规划全部完成。建设农民新村21个、1789套、19万平方米。乌衣镇红山村、腰铺镇梅铺村列入省“千村百镇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滁河堤防加固及填塘固基5.7公里52.5万方、清流河堤防加固5.8公里48万方。全年投入资金6200万元,完成土方310万方,占市下达任务的127%。(五)重视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加强社保体系建设。投入1.62亿元,全面实施33项民生工程。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发放各项惠农资金9625万元。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488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4439人,失业保险5507人,工伤保险5428人,生育保险9776人,农村养老保险3106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5042人,农村居民农保3106人,新增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1189人、未参保集体企业纳入养老补助262人。新农合参合人数21.8万人,参合率达95%。完成新型农民培训6800人、农民工技能培训1053人。大力开展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新扩建6所敬老院,新增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床位610张。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坚持教育优先,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更加普及。实施校舍安全改造工程7.36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8所。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专利代理服务、科普支农服务在全区普及,争取科技项目17个、无偿资金176万元。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沙河、黄泥岗文化站、22个农家书屋、5个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全部建成,35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投入使用。建设110千伏乌衣、腰铺输变电工程,完成116处农村电网改造。乌衣、沙河、黄泥岗留守儿童活动室已完工并对外开放。建设廉租房60套。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展顺利,黄泥岗、珠龙、施集、章广自来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平安南谯建设。全面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50所学校安装监控设备,配备校园专职保安100名。开展信访隐患主体排查和“三民”工程大走访活动,体察民情、集中民意、改善民生,突出抓好问题解决和矛盾化解,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10年,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十一五”,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迎接挑战,破难奋进,战胜了2008年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取得了令人鼓舞、令人自豪的成就。──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五年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8.5亿元增加到42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3.2%,比“十五”期间快3.4个百分点,占目标任务的10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4亿元增加到45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年均增长47.8%,比“十五”期间快30.8个百分点,占目标的134%。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318个,累计到位资金166.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8倍,占目标的302.2%。财政收入由0.8亿元增加到4.59亿元,是“十五”末的5.7倍,年均增长41.8%,比“十五”期间快27个百分点,占目标的1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亿元增加到10.6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6.2%,占目标的130.9%。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分别增长到1300万美元和1141万美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9倍和9.7倍。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上,以市“百亿粮仓”建设为抓手,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五年累计发放各项涉农补贴3.63亿元,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到28万吨以上,农机化作业水平提高到74%以上。以现代农业为方向,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达到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7家,带动了20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金玉”牌滁菊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工业上,六大支柱产业⑥不断壮大,其中家电配套、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四大产业产值均超10亿元;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亿元工业企业分别由“十五”末的300家、23家、5家发展到520家、114家、16家。三产服务业上,传统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得到积极推进。“十一五”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是“十五”末的4倍。全区三次产业由“十五”末的41.8:36.7:21.5调整为25.9:47.7:26.4,二产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呼应大滁城建设,2008年以来,共完成大滁城建设指挥部下达的西涧花园地块、滁全路、滁定路拓宽改造等120万平方米拆迁任务,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南谯新城拉开框架,编制完成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配套专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入30亿元。城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集镇基础设施投入3.6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6倍。城镇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1.
本文标题:最新政府工作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2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