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抽血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第一节静脉抽液法操作并发症一、皮下出血(一)发生原因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不够5min。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不对,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3.上肢的浅静脉抽血完毕后,因为上衣衣袖较紧,影响静脉血回流,容易引起皮下出血。4.技术不过关: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可造成患者厌恶心理,情绪紧张,疼痛难忍,皮下出血。(二)临床表现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肉眼皮下瘀斑。(三)预防及处理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5min以上。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正确,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形垂直;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3.上肢静脉抽血,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如上衣衣袖较紧,要求病人脱去较紧的衣袖后抽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4.提高抽血技术、掌握入针方法。5.如果出现皮下出血,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和肿胀。三天后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二、晕针或晕血(一)发生原因1.心理因素:在接受抽血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2.体质因素: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患者机体处于应急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发生晕针。3.患者体位:坐位姿势下接受抽血发生晕针,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积蓄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血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4.疼痛刺激:尤其是较难抽血的病人,反复操作对皮肤神经末梢产生刺激,引起强烈剧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反射性引起血小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5.个体差异:个别人见到血产生恐惧等紧张情绪,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或晕血。(二)临床表现晕针或晕血发生时间短,恢复快,经历2-4min。1.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昏眼花、心悸、心慌、恶心、四肢无力。2.发作期:瞬间晕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3.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述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三)预防及处理1.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2.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散患者注意力。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取平卧位。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太高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老年人或患有心脏病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三、误抽动脉血(一)发生原因在部分病人上肢或下肢浅静脉无法抽血时,常在股静脉抽血这些病人常因过度肥胖,或血容量不足,动脉搏动不明显,容易误抽股动脉血。(二)临床表现如果误抽动脉血,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比起静脉血鲜红。(三)预防及处理1.准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2.正确的穿刺方法:洗手后用消毒液消毒手指,于股三角区扪股动脉搏动或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中点的方法作股动脉定位,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直角或45°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示已达股静脉。3.如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再重新穿刺抽血。第二节动脉穿刺抽学法操作并发症一、感染(一)发生原因1.感染多是由于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2.置管时间过长或动脉导管留置期间未作有效消毒。3.动脉穿刺点未完全结痂前,有污染的液体渗入针眼。(二)临床表现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浓重形成;个别病人会出现全身的症状:高热。血液和导管培养有细菌生长。(三)预防及处理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程,所使用的穿刺针、导丝、导管均应严格消毒,确保无菌;穿刺时怀疑有污染应立即更换,穿刺点皮肤每日用碘伏消毒并更换无菌敷料。2.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有皮肤感染的部位穿刺。3.动脉插管的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快拔出动脉插管;如怀疑存在导管感染应立即拔出导管并送检。4.拔出导管时,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切实压迫止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弹力绷带包扎。5.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二、皮下血肿(一)发生原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血管同一部位穿刺时血管壁形成多个针孔造成皮下渗血;对血管解剖位置及走行不熟悉,不论血管好坏,盲目进针,不注意进针手法和角度,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造成血管损伤;抽血完毕后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及压力不够,或拔针后由患者及其家属代劳按压,护士没有仔细的指导按压要点,以致血管得不到有效按压;穿刺针头太大,引起血肿;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对穿过血管壁,造成血肿;动脉管壁厚,易滑动,半小时内下床活动。老年病人血管脆性大、弹性差;操作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对凝血功能不好或使用抗凝剂的患者抽血,按正常时间按压后,依然会出血,形成血肿;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高,或反复穿刺并未正确按压,引起腹腔血肿。(二)临床表现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次日,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如股动脉反复穿刺出血引起腹腔血肿时,患者有休克的表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患者自觉难以忍受的腰背痛,腹腔穿刺出鲜血。(三)预防及处理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徐徐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2.如血肿轻微,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或流血量<100ml/min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同时用硫酸镁湿敷。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3-5min;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0min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4.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h内采用冷敷时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h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予50%的硫酸镁湿敷液可以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5.血肿形成后24h后,可采用灯烤,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适。6.内服、外用活血、化瘀的中药,以消除血肿。三、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筋膜间隔综合征是由于筋膜间隙内容物的增加、压力增高,致筋膜间隙内容物主要是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一)发生原因主要是桡动脉穿刺后按压不正确导致出血,致使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筋膜间室内组织压升高,压迫神经所致。(二)临床表现疼痛:早起因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但当筋膜间室内压力进一步上升,感觉神经纤维麻痹时,疼痛随之减退或消失;肿胀及压痛:解除压迫后,迅速出现受压区局部肿胀,并有压痕,皮肤微红,伤处边缘出现红斑、或皮下淤血及水泡。进一步加剧时,肿胀肢体发凉,皮肤发亮,有光泽,张力增高,肌肉变硬,局部广泛性压痛;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这是该症早期的可靠体征;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先出现肌肉无力,进一步发展则可致完全丧失其收缩力。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桡神经损伤出现垂腕、功能障碍、各指弯曲呈鹰爪状、拇指对掌功能丧失。脉搏:肢体远端脉搏在早期不可减弱,因此脉搏存在不能否定本综合征的存在。脉搏消失和肌肉坏死痉挛为本征的晚期表现。(三)预防及处理1.加强穿刺基本功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徐徐进入,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避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以免引起动脉痉挛,增加对动脉的损伤度,造成出血不止。2.尽快给患者止痛,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在医生的指导下给患者用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必要时可以反复给药;也可以肌肉注射止痛药,如曲马多等。3.注意观察血运、感觉、运动情况如肢体双侧温差在3℃以上,皮肤颜色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及时请骨科医生作适当处理。必要时手术。4.如果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时,压力可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当筋膜间室大于30mmHg时应报告医生采取筋膜间室切开减张术,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四、假性动脉瘤形成假性动脉瘤:很多危重病患者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需要每天一次或数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液分析,大部分患者经过反复的、多次桡动脉或足背穿刺后,血液通过破裂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表面被内皮覆盖。因此,假性动脉瘤乃是一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一)发生原因桡动脉或足背经过反复的穿刺损伤、出血,引起动脉部分断裂,伤道小而曲折,血液不能流出,血肿与动脉管腔相同,在局部形成搏动性血肿。伤后月4-6周,血肿机化,形成外壁,内面的动脉内膜延伸而来的内皮细胞,形成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时穿刺点过低,,穿入股浅静脉引起出血,股动脉血管壁上的穿刺孔与血管周围形成假腔连通而成;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或由于患者贫血、组织修复机能低下、凝血功能差、治疗时应用了抗凝剂,使穿刺针孔不易闭合。(二)临床表现假性血管瘤易活动,血管浅表、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检查: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肿块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检查时指压肿块近侧动脉,肿块缩小,紧张度减低并停止搏动。(三)预防及处理1.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以免局部瘢痕形成后,使皮肤弹性降低而出血。2.对出血部位的护理:穿刺后如动脉有少量回血时,可采用无菌敷料按压出血部位,并用胶布加压、固定,并随时观察血流量及是否出血。3.患者若有小的足背动脉瘤形成,应嘱其穿宽松、软质面的鞋,以防瘤体受摩擦,引起破裂出血。4.做好宣教工作:行动脉穿刺后可采用温度为60-70℃的湿毛巾热敷,每天一次,时间为20min,以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形成。热敷过程中注意避免烫伤。5.假性动脉瘤较大而影响功能者,可采用手术直接修补,效果良好。五、动脉痉挛(一)发生原因动脉痉挛多发生在受刺激部位,由于动脉外膜中交感神经纤维的过度兴奋,引起动脉壁平滑肌的持续收缩,使血管呈细索条状,血管内血管减少甚至完全阻塞,足动脉穿刺易发生血管痉挛。这是由于足背脂肪组织少,行足背动脉穿刺时常碰到足背神经,病人疼痛剧烈,引起反射性的动脉痉挛。(二)临床表现血管痉挛时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可出现麻木、发冷、苍白等缺血症状,而拒不无大出血或张力性血肿现象,长时间血管痉挛可导致血管栓塞。(三)预防及处理如果穿刺针头确定在血管内,可暂停抽血,不要操之过急,待血流量渐进增加后,再进行抽血,避免反复穿刺。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停止穿刺,热敷局部血管,待痉挛解除后再行动脉穿刺。六、血栓形成(一)发生原因1.插管过程中未及时应用抗凝剂,或用量较少,导管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形成血栓。2.多次穿刺,动脉内膜损伤、粗糙,血流通过此处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3.患者消瘦、皮下脂肪少,拔针后压迫伤口若用力不当,压迫过重易导致血流减慢甚至中断,导致血栓形成。(二)临床表现患者主诉穿刺前端肢体疼痛、无力。检查发现,穿刺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三)预防及处理1.减少同意穿刺点的穿刺次数。2.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伤口既不渗血,动脉血流又保持通畅;压迫时指
本文标题:抽血法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34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