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挖掘积极效应打造活力课堂
挖掘积极效应打造活力课堂——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管窥辽宁省东港市第三中学温长军1挖掘积极效应打造活力课堂——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管窥辽宁省东港市第三中学温长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在《教学理论的建构》说:“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应当使学生“自己成为发现者”;教学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换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趣味盎然的学习、深思探究的学习予以充分重视,并在课堂教学中将民主的教学作风、和谐的教学氛围、亲切的教学态度等融合在一起,共同形成培育学生积极心理的合力,经期达到“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最终目的。这里所说的积极心理是指学生内心潜在的、建设性的、积极的心理力量。其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性。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动力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并获得学习应有的成效。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并非灵机一动的即兴创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往往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而对如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则缺乏用心设计。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不是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问题出在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有意识的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如果我们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取向,就可以更好的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独特优势,让他们主动去开发自身潜力,为自己的幸福生活铺路。一、创设教学情境,构筑积极效应舞台。课堂教学过程离不开情境,这种情境是教学活动否顺利进行的心理背景,而适度的心理投入是课堂“互动”的关键,它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教育家、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1901~1977)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所以,要在课堂教学情境上精心设计,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让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自觉的各尽所能。㈠激趣设疑,预约生成精彩。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年)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激趣设疑,它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由“趣”与“疑”开2始,唤醒学生的“积极效应”是一种动态生成过程,而“动态生成”恰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应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以课堂教学的导语为例,一个好的课堂引入,将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激趣引入、巧妙设疑、展示矛盾、形成悬念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心理需要,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如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下半部分所讨论的“文字的联想意义”,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教师用书也建议简略带过,但我觉得这部分很有可讲之处。以一个古诗翻译的例子为导入:师:在将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云山”译为英文时,译者为难了,到底是cloudsandmountains还是cloudsovermountains还是mountainslikeclouds?同学们也来翻译一下——大家也觉得很为难,每一个都说得通,到底是哪个呢?我于是告诉学生,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云山”其实包含了以上所有种翻译的内涵。汉语是表意文字,有着极丰富的联想义,许多古诗一经翻译,意义被固定,便失去了神韵,原因就在于此。这一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水到渠成地引到了课文中。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㈡适度“留白”,拓展探究空间。认知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的唤醒,使学习活动是自觉自愿的;教育要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这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他们要构筑自己的知识大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但是教师准确把握每节课的“开放点”,并实施有效的开放,从而换来学生思维的发展。1.“放”在问题猜想处,拓展主动探究空间。求知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地探索才会有创造,在探索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多动、多思、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获取新知。32.“放”在概念矛盾处,拓展积极思维空间。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的认知结构是平衡的,一旦出现不平衡就会自然产生一种趋力去力求改变这种状态,重新恢复认知系统的内在平衡,即恢复其内在的一致性。因此,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现“矛盾”的机会,可以真正扩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3.“放”在教学关键处,拓展主动建构空间。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去做才能产生效果。因此,越是教学的关键点,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去自主建构概念。只有教师善于放手,让学生进入角色,学生才会学有成效。教学是学生思维的王国,而不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否则,学生则趋于被灌输、被接受、被指挥、被忽视的从属地位,他们鲜明的个性无法张扬,健康的情感无法倾泻,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压抑给学生参与、交流、表现的机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观察、思考、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发挥想像、创造和表达的机会;给学生自主设定学习目标、自我评价的机会等。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思考“悟”出来的,通过活动“生产”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效地利用教学留白艺术,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和想象,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成效。㈢不拘于形,创造热烈气氛。孟子说:“教也多术也”。知识的种类千差万别,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同的知识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开展教学。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讨论、比较、归纳、推理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如以学生自探究为原则的小组合作学习,就能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情境。具体可将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搭配,编成小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例如在教授《雷雨》时先设计以“《雷雨》的学习与研究”为主题的一个教学流程。在这个流程当中把教学分成了两大块的内容,一块就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对课文的分析与鉴赏;另外一块就是立足于整部《雷雨》的课外扩展研究部分。整个学习流程分为引言、任务、过程、讨论、评价和扩展研究这样几个板块。在教学内容上,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整个的学习流程,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需要做些什么,明确他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进入整个流程的核心部分“过程”这一阶段,按要求一步步小组合作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没有在作品4的主题、艺术成就等问题上给学生以限制,尤其是对剧中的人物,完全恢复其“人性”的本真,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判断。根据自己的阅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疑问,接下来分小组完成老师根据他们研究方向所布置的任务,然后各小组交流他们的任务,最后根据前面环节的积累为最初的疑问找到答案,同时对课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教学的第三个环节,就是对整部《雷雨》的扩展研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在论坛上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这样的处理,比直接教给学生结论,效果明显好得多。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创设生动的情境,它是积极效应产生的“土壤”,“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进而弹奏出一曲和谐的交响乐。二、优化人格魅力,完善积极效应载体。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Ginatt·H·G)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体。”教师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第一教育力量。因此,教师要不断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完美独特的教学风格,以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影响学生。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只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硬件之一,要具备真正的“魅力”还需要这样一些条件:首先,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作为高中语文必须深入钻研教材,能够挖掘教材中的各种教学因子,同时,针对高考,还要透彻地了解大纲及《考试说明》,系统掌握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体系,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乌申斯基(1823~1870)曾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的品德、思想、学识、作风本身就是一本无形无言的教科书,是一面给学生树立榜样,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的一面镜子。”试想一名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精益求精而自己的教学却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自己的办公室却要学生打扫;要求学生遵章守纪,自己却总迟到早退;要求学生生活简朴,自己却奇装异服,那他的教育怎能成功?其次,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只有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具备充足的人文知识储量,兼收并蓄,吐故纳新,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本吸引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语文老师除了掌握本专业以外,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也只有不断汲取文化养分,并将其通过自5身的阅读、思考、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教师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才能形成人格魅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部内容丰富深刻、文笔生动细腻、装帧精美的好书,能让学生从中读到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去面对人生旅途中的风风雨雨。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素,使自己不仅拥有一桶水,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那么,喜之爱之观之聆之掬之饮之者必众。最后,还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学生,是有着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是非判
本文标题:挖掘积极效应打造活力课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5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