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期末结课考试思考题汇总带答案
1政治期末考试题目汇总导论: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答:“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基于中国国情自主探索的结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经济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在文化体制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在社会体制上,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顺应人类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格局。“优”:从经济制度来看,我们不仅逐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巿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从政治制度来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在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第一讲“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答:从国际国内的大的发展格局形势来看,中国共产党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即应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因此我们要面临着一个难得的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应当有所作为。未来我们要把这个战略机遇期用的好、抓的好我们做得好,我们国家可能各个方面都能再上一个大台阶,所以我们要增强这种机遇意识。但同时我们也感到国际形势包括国内形势,我们也面临着和即将面临着很多难以预见的挑战,所以我们要有一些忧患意识。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种保持冷静忧患意识。提“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使人想起了国歌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警示,想起了革命战争中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场。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到来,各国纷纷想方设法重振自己的经济,提振国民士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新政,国际经济秩序、利益格局也处于动荡不定、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环境告诉我们,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麻痹大意、放松警惕。提“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和长远眼光。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重提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珍惜机遇,更好地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因而,发展一直以来就是我们的主题,任何时候都要紧紧咬住发展这个根本,要充分重视用发展的眼光来解决难题、破解难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第二讲:在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不应该只是一种单向结合,而应是一种双向结合,既要强调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要强调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导向。当下,我们在这两个结合中,应该重点强调那一个方面,为什么?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界定为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意味着主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而社会主义导向意味着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集体行动来将市场经济的活动导向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目的,意味着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动来保证社会和每一个成员都能平等地享有社会上的财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导向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的集体行动引导市场经济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向着有益于整个社会的方向发展,保障一切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一切人都有自由发展的平等机会,使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去劳动。社2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种社会主义导向势必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所有制、道德规范、经济组织等方面广泛地于预和介入市场经济的运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内涵包含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具有的优势;二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符合公有制经济的要求,以克服市场经济运行本身的缺陷。按公有制经济要求建设现代市场经济,就是通过发挥公有制经济具有的优势,解决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符合公有制经济要求的问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双向结合的内涵是市场经济不仅作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能够与社会主义结合,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施也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这一认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设公有制企业,又要按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建设现代市场经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理论,主要是通过把市场经济“手段化”来实现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即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手段,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都可以用,都可以与之结合。从市场经济“手段化”的角度来论证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分析了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单向结合。现在更应该看到,社会主义也可以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也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能够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经济主体,从而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单向结合发展为双向结合。不仅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手段能够和社会主义结合,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也能够和市场经济结合。第三讲: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高扬的光辉旗帜,请结合历史与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真实理解或感受。答: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追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提出要依靠工人、农民实行社会革命。从1927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并付诸实践,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坚定支持各阶层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提出了民主建国的政治主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底层和各阶层人民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动员,教育启发民众提高阶级觉悟和民主意识,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拥护和坚定支持,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60多年里,始终真诚地为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努力。195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发展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总体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人民民主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为原则的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民主实践,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意识在中国人民中空前广泛的普及和深入,得到了有力可靠的政治保障,在中国社会具有了坚实巩固的经济基础,使人民民主政治原则转变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充分实现,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这种运行机制,既体现了人民权力的至上性,又保证了人民权力的统一性。第四讲:建设文化强国要有世界眼光,文化强国要在世界比较交流中显示出威力。现在我们跟出口商品比较的话,我们文化输出相对薄弱。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更少一些,影响力还很有限。作为一个大国,在输出商品的同时,要输出文化,更高层次的是输出价值观。一些西方国家影响我们的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一个美国大片席卷大地,捞走了几亿美金,同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价值观影响,这才是文化强国所要做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答:一流国家输出文化和价值,二流国家输出技术和规则,三流国家输出产品和劳力。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大国,尤其是否属于强国,并不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影响力。如果自身的文化,尤其是价值观不能产生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认同,那么中国就永远是一个不入流的国家。即使中国变得强大了,也只不过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他者”和“异端”而已。外国人不认可中国的价值观,就只能戴着自身价值观的“有色眼镜”来观察与衡量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唯有价值观才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才能给自己的国家发展和文明模式带来合法性和认同感。而价值观是否能够被输出,取决于这种价值观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输出价值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又是“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保证国际政治格局大变化背景下的国家统一;(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保证在西方价值观渗透过程中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鲜明特色;(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回应国际社会日益凸显的政治合法性,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与国际政治格局大变迁相呼应,许多国家内部掀起了政权更迭和政体变更的新高潮;(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五)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就要求做到:(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既为文化建设提供合法性基础,也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可靠的保证。3(2)协力构建和谐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3)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捍卫国家主体价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传统文化,捍卫国家主体价值。(4)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必须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审视和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和
本文标题:期末结课考试思考题汇总带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6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