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探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探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摘要:城市规划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本文结合几个观点简单探讨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住宅小区Abstract:Urbanplanningtoanticipateandreasonablydetermine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ofthecity,scaleandlayout,readytopredictandevaluatetheenvironment,andtocoordin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velopmentof,andtheconstructionofoverallarrangement,makethewholecity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toadvancedtechnology,reasonableeconomy,boneandfleshcoordination,beautifulenvironmentcomprehensiveeffect,fortheurbanpeople'sliving,labor,learning,transportation,rest,andsocialactivitiestocreatethegoodconditions.Thispaperdiscussesseveralviewpointssimpleurbanplanning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henewconcept.KeyWords:cityplann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buildingdesign,residentialdistrict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在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创造良好的交通体系在住宅小区汽车交通组织方面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尽量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住宅组团外围的交通空间内设立与住宅组团人数规模相适宜的露天停车场,使人车距离不会太远,既可使人们充分享受移步换景的外部环境景观,也可达到交通安全,出行方便的目的,又可使拥有私家车的住户享受相应的便利。住宅小区内解决人车分离问题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规划实践中已有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利用架空走廊将行人完全分离,汽车与自行车在地面分道而行的方法,可以完全避免人车混行,效果很好,但是会增加投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组织良好的交通流向,人车以绿化分隔相对隔离,人车交叉部分设置路障限制车速、汽车交通单行限制的做法应该能满足行人安全、汽车通畅便捷地要求。随着清洁燃料的逐渐普及,汽车对环境带来地影响也会大大减少。二、构建亲密的邻里关系模式住宅产品有其特殊性,它既有私密性要求(如一梯一户、一梯多户等),住户以两户或多户为基本社交单元。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以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社交需求。单元式住宅居住模式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和我国传统的胡同--弄堂--四合院居住模式有很大区别,客观上已经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增加了阻隔,使人们的交流受到相对更大地约束,这与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产生极大地冲突,也不利于我国文化地延续与发展。住宅小区规划工作应以减弱或消除这种客观地分隔进行更加主观地努力,在平面布置阶段,充分考虑人们地社交需求,构建有序的交通流向,创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采用丰富多样地规划手法,结合各地气候、地理、文化特点设立相对丰富地休息、活动空间,做到夏天有夏天的去处,冬天有冬天的空间,合理引导人们的交往意向。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位,建设良好的邻里模式。在建设好住宅组团的邻里模式的基础上,再以住宅组团--住宅小区--居住区为顺序,构建小型社会的邻里关系。尽最大可能创造使人们虽然居住在单元式住宅中,却有享受传统邻里关系的可能性,在新的居住模式下,延续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三、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提倡合理利用能源能源是有一种有限资源,在生产生活中节约能源已经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在住宅小区规划工作中贯彻节能设计理念,对能源的合理利用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日照偏角等条件,在满足容积率要求的前提下,设计足够的日照间距,大力提倡太阳能地利用;推广太阳能的多途径利用,如采暖、热水等,可以有效节约大量的能源。水资源的紧缺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人类生活中消耗的水资源在水资源消耗总量占着很大的比重。目前看来,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一般很少强调雨水和生活污水地利用,主观上加强雨水地利用和生活污水的重复利用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在住宅小区规划建设中设计独立的雨水系统,收集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化灌溉;选用快速渗水型人行路面铺设材料,使一部分雨水作到快速渗透,缓慢蒸发,以提高小环境空气湿度,改善小环境条件;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增加中水处理设施及用地,使部分生活用水经处理后可以重复使用。上述节水措施虽然会增加一定投资,但从长远利益出发,仍然是十分有利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成熟,住宅产品的品质在人们选择购买地意向中逐渐占到了重要位置。住宅的品质包括住宅所在的位置、朝向、层数、绿化、物业管理等等多个方面。3.1适度控制住宅面积,有效节约耕地面积现在的一些住宅产品,只盲目追求面积的大小、厅室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住宅舒适度和资源节约方面地考虑。过分空旷也是一种不适地体现,个别空间的面积过分扩大造成了整套住宅面积地加大。科学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已经达到了人均住宅建筑面积18平方米左右,已经达到了一般发达国家的居住水平。结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十分紧缺的现状,适度控制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对有效节约耕地面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3.2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尺度合适的住宅空间在住宅平面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注重对空间尺度的推敲与研究,将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贯通于具体设计思维中,创造尺度合适的空间,使一套住宅具备起居、会客、学习、储藏等基本功能空间,各个空间尺度合理,使人居住其中既富于亲和力,又不显得空旷。面积合理的住宅产品可以节约一定的投资,用于增加学习、教育、交通等其它领域的投资,使投资成分多元化,有益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发展。3.3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住宅舒适度住宅是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人们每天在住宅中的时间约占全天时间的三分之二左右,住宅中的舒适度要求比其它场合更高,为满足住宅的舒适度要求,应提倡新材料地使用与新工艺地应用(如建筑中水技术、分户采暖、太阳能技术、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等)。新材料地使用与新工艺地应用并不一定意味着单方造价地提高,销售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反到可以促进销售。住宅消费是一种长期职称论文发表投资,和其他商品一样,消费者追求的是最佳性能与价格比和商品的耐用周期;任何新材料和新工艺都比旧材料旧工艺有明显的优越性,新材料和新工艺是原有材料与技术地延伸与突破,在技术上一般都具有连贯性;新材料和新工艺是原有材料与技术地加强与更新,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一些方面对住宅商品品质地提高,提供技术保障。在住宅设计中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可以从资源消费的源头,对一些资源进行更加主观地保护,比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进而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积极的作用。3.4创造设施齐全的住宅,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住宅商品内的各种设施是住宅品质的体现之一,但高品质住宅应不以住宅内的设施高档化为要求。不但在平面布置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住宅设施布置上,更应深入研究人们的生活习惯,进一步贯彻这一设计理念,努力提高住宅品质。比如厨房有流畅的操作流程、卫生间充分考虑生活习惯、各空间电气插座数量足够位置合理等。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问题,在设计与施工中容易比忽视,造成使用者的不适感,进而降低住宅的品质。致使使用者重新改造,造成一些材料不必要地浪费。3.5提倡住宅中的建筑中水技术,有效节约水资源人们日常生活用水基本包括洗涤用水和冲洗用水两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中的洗涤用水都直接排入污水管道,这种传统做法对水资源造成极大地浪费,已经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发生极大地冲突。建筑中水技术就是将生活用水系统分成洗涤给水系统和冲洗给水系统两部分。洗涤用水使用后经管道排入污水处理设施中,经过沉淀、除色等技术工艺处理后,经加压送入专门的住宅冲洗给水系统,用于住宅便后冲洗,使部分生活用水重复使用。建筑中水技术会增加一定的投资,但节水效果显著,就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四、总结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要注意下列问题:(1)、城市规划应积极关注公众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城市改造和开发应兼顾多数人的利益,以期合理地解决城市开发与公众利益的矛盾。(2)、城市规划应结合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政策,重点解决居民就业和住房问题,这是城市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3)、城市规划应体现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原则,避免规划建设不当而引发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尽可能减少城市的大拆大建现象。(4)、城市规划应积极倡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公众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鼓励民众参与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参考文献:[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和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68.[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张桥飞、秦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J]维普资讯,2006:5-8.[4]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本文标题:探讨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7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