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探讨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探讨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摘要:兴趣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效。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探讨。关键词:数学兴趣;课堂教学;策略曾两度代表美国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当代组合数学专家帕克特说过,“数学的魅力在于它是很有趣的”。然而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够碰到学生“谈数学色变”的情况。数学是抽象性和概括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它没有音乐学科那种优美婉转的旋律,也没有美术学科那种艳丽多彩的画面,更没有文学作品中那扣人心弦的情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极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从而削弱乃至丧失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培养兴趣,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教师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巧妙创设情境,用实验激发兴趣当代数学家彼得·希尔顿(peterhilton)说:“我们必须以低调的轻松风格,而不是满堂灌的独裁风格把好的、有用的数学教给这些人,这样,他们才不会感到在受数学的威胁,不会因不熟悉的符号而萎缩,他们才会喜欢上数学,并且相信他们能够很好地做出合理的判断,很好地对付现实问题。”如果这样,数学将不再成为一种障碍,而是成为打开通向更生活化的数学大门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高度抽象的、严密的数学知识融入到与现实有相关性、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实验或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离开象牙塔。【案例1】在学习高中数学选修2-3时,讨论椭圆的性质,教师做了一个椭圆形的台球桌面,把一个球放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用球杆轻击小球后,小球经过椭圆边界的反弹之后就撞到了放在另一个焦点上的小球。反复试验还可发现,不管往哪个方向击打小球,都会得到同样的效果。学生立即被这有趣的现象吸引了。教师便由此引出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椭圆的什么性质呢?学生回答说,从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椭圆反射后都会汇聚到另外一个焦点。接下来,教师将一个发光的灯泡放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把一个气球放在椭圆的另一个焦点上。之后,便可看到气球很快就被烤破了。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原来数学这么有趣。看到学生被这有趣的现象吸引了,教师趁热打铁,引出了各种椭圆的性质。【案例2】教学高中数学必修2圆的标准方程,教师用这样的一段话引出了课程内容: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郊的河上,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赵州桥长64.40米,跨径37.4米,拱高7.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它的建造应该说是中国古代数学、物理学、工程学融合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赞叹之余,我们能否确定出桥的圆拱所属圆的大小和中心呢?通过对现实情境的引入导出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引起学生对结论迫切探求的愿望。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去繁从简地进入数学学习中。同时这也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的内容,学生自然就能饶有兴致地与教师一起探讨相关的问题了。二、行知结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与结论康德谈到儿童教育曾说过:“儿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逐渐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在所有的学科中,数学似乎是能最完全地满足这一要求的唯一的一类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找出规律与结论,既可提高学生兴趣又可增强教学效果。【案例3】学习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第一步,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了各种空间几何体,如柱、锥、台体。让学生在自己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对空间几何体产生直观的感受。第二步,教师给出问题,以下图形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是()■学生通过一定空间想象与之前第一步的动手,基本上都可很快得出答案是第三个图。第三步,教师让学生动手画出正方体沿着棱展开的各种平面图。最后学生们通过讨论总结,得出结论有11种可能性。第四步,总结规律。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隔开一个正方形的两个正方形必为对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中间隔着一行(或一列)的两个正方形也是对面。将这11种图形进行分类。(1)“141”型,有6种情况;(2)“132”型,有3种情况;(3)“33”型,有1种情况;(4)“222”型,有1种情况。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制作的条件,然后通过问题的给出,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得出了一般性的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教学通过动手,将实践获得的感知运用于问题的理解,做到知行结合。三、通过“问题串”,一题多变进行延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串”形式的设计可以体现在一题多解的设计和一题多变的设计中,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更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可以找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或相反性的新问题,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数学解题的兴趣。【案例4】问题1: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问题2:能不能由式子a(n+1)-an=d(),求出通项公式?由此得出三种方法——累加法、迭代法、恒等变形法。问题3:等比数列定义是什么?如何求等比数列的通项?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叠乘法、迭代法、恒等变形法。就这样,重要的累加法、叠乘法、迭代法、恒等变形法被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这种讲法是让“新知识”从学生所熟悉的“旧知识”中生长出来,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接受起来顺当。在教学处理过程中,教师对“数列”中的数学思想进行挖掘,引导学生对数学本质进行揭示。四、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激发思维火花美国比较心理学家哈罗在对恒河猴的实验中发现,在反复进行同类课题的学习中,动物会逐渐找到解答这类问题的固定方法,以后学习类似课题时会大大地提高效率,这种现象被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消极影响。为什么思维定有这样的消极影响呢?其原因有二:首先,思维定势使学生难以摆脱前摄抑制的干扰,不能顺利地按照正确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思维定势使保留在大脑皮层中的旧痕迹十分深刻,如若没有强烈的、持续的新刺激来加以切断,新思路就难以形成和发展,使必须用新思路加以解决的问题无法顺利解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模拟知识形成的原始思维,展现探索知识的过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在核反应的设计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当代数学家斯潘尼尔说,“当学生被迫大展身手去对付未解决的问题时,比仅仅学习数学知识收益更多。”知识是有限的,但人们的创造力所能发挥的作用往往无法限定。通过挑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用具有创新性的例题,巧设思维情境,循循善诱,充分展示思考过程,指导学生探索、联想,训练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发明,提升兴趣。五、精选习题,分类巩固,总结规律,灵活运用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说过,“例子有时比定律还重要”。可见,学生在课堂对定理、方法、技能的学习,需要接触到相应的题目从而进行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由易到难,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写成题组,让学生跳出盲目的题海战,在课堂中就完成知识的深层认识,从而减轻学生课后学习的负担,不再让题海打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精心设计,使每一组题都要集中体现某些规律,并且这些规律在各题组中要反复出现。还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使思考坡度循序渐近,恰到好处。通过解决精选题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学生每做一组题,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领略到解题的意义和命题者的构思。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丰富、活化课堂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对导入、提问、例题、习题等的巧妙设计,是提升课堂教学魅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总之,让短短45分钟的课堂充满魅力是一门艺术。如何成为运用课堂艺术的艺术家,是每位教师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精选课堂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参考文献:[1]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2]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2).[3]华志远.解题反思——走向理性思维的渡船[j].中学数学月刊,2003,(7).[4]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本文标题:探讨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7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