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提前班开学讲座之礼仪服饰
12016级提前班开学教育之传统文化第一讲礼仪德行蔚县一中王晓莉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孩子们: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在这叶绿鸟鸣、阳光充沛的早晨,有这个机会在这样庄重而神圣的场合下和大家谈谈中国传统文化。说实在的,我很忐忑紧张,因为,中华泱泱五千年,随其历史时隔变迁积淀,其所形成的华夏文明,涉及内容之广、涉及深度之厚、涉及范围之大,让世人都为之震惊!岂是我一无名小卒妄言论之的?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在你们初入校门,我有义务更有责任为你们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德行。如今社会变化纷繁复杂的、灯红酒绿下或许会让人迷失自我。而孩子们,你们如今已经成为幸福的高中人了,如果推到古代科举考试时,我们都可以自豪的确认:我们是通过了童生试、乡试、会试的佼佼者,我们,是要在殿试上争夺状元的读书郎!正因为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历经沧桑、我们的和睦外人敬服,所以啊,我们今天来谈谈这礼仪之邦的礼仪德行。古语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带着第一声啼哭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我们如此的不同呢?这,便是环境与认知。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思想,认可什么样的做法,他便会无意识的效仿,久而久之,他多少便会有那样的做法。所以,接触一个对你一生有意义有好处的伙伴,便显得极其关键了。而这人2出现的关键的时期,恰恰是高中阶段!这个人真的会影响你的一生。第一讲服饰(注:各朝代服饰有图片配套)那么我想问问大家,你感觉什么样的人你愿意多接触,多交往呢?初次见面,外表第一印象,对,是穿着!那什么样子的穿着好看呢?这得看时代了,我现在就按照历史沿袭,将传统服饰做一简单介绍:传统服饰分两种基本体制: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制:起于黄帝时代《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腰系带,下系芾。深衣:始创与周。类似于连衣裙。我国服饰演变过程:古代:1、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上衣下裳,束发右衽(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周初,贵族、平民、有严格官服制礼。)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2、春秋战国:上下层衣着不同,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的窄小。深衣庶民百姓男女通用。变化,赵武灵王为了军队战斗力,推行“胡服骑射”,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衣服有了带钩,比束带方便。)3、秦汉时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丝绸源源外运“丝绸之路”。中华服饰传往世界。4、魏晋南北朝:等级服饰变化,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绿三色为九品之别。又一大变化,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3窄袖紧身、圆领、开衩引进中原服饰。5、隋唐:中国由分裂而统一,政治经济稳定繁荣,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定之精道。男子常服为袍衫、长靴。6、宋代:趋于保守沿袭唐制。男装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时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色。7、辽金元:名族融合。沿袭唐宋,又有本名族特色,百褶裙。以白、蓝、赭为主。8、明清:自唐宋,龙袍和黄色为王室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紫色为贵。明因皇帝姓朱,以红色为正色。紫色不用。礼服:马蹄袖(箭袖),袍身用纽扣系结,右衽大襟,圆领口。皇室的袍前后左右四开气,士庶男子只能左右开气。马褂,清代特有。式样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近代:9、1840年后,变化少男子长袍马褂、女子上袄下裙。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中式衫袄和中式裆裤。10、中山服: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孙中山提倡而得名。当代:11、60年代,蓝灰绿的五彩色服装时代。70年代,由于军装难得,流行穿军装、抢军帽、军用挎包。缝纫机,的确良,碎花衬衫最流行的。80年代,凉鞋、运动服、皮夹克、连衣裙,其中82年牛仔裤流行。90年代,超短裙、职业套装、文化衫、健美裤。21世纪初,个性成为最时尚的代名词,非主流、运动时尚……4服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那么中学生该怎样穿着打扮呢?我做过一个调查报告:1、外在美内在美哪个重要?答案:内在美。2、经常为打扮烦恼吗?一般不。3、你对同学间攀比名牌手机的态度。不理智4、现在比以前更注重外表。是5、上个月花了多少钱打扮?(100元以上,30元,基本没有,不知道)6、你对中学生奇特发型、喷香水的态度。(正常7、5,无所谓37、5、没必要32、5,不喜欢17、5,没感觉5)第二讲礼仪“中华十德:“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中华十德教育礼的繁体字,左边祭祀,有上下结构,上边为曲,酒,履也,所以事神敬福也。下边是盛酒的器皿。指精神。仪,容止仪表。古语云:1、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人有礼貌,待人做事讲究礼节,说话恭敬文明,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与人相处和睦,不会伤害到别人,也不会被别人伤害;否则,待人粗暴,说话粗鲁,无大无小,无长无少,难免与人发生矛盾,产生口角之争,甚至拳脚之斗。5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恒”是“永久、持久”的意思。爱护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爱护;尊重别人的人,也会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若要人敬己,先要己敬人”。3、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人没有礼节,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做事不讲究礼节,就不能把事情办成功;国家没有礼法,就会动荡不安。一、传统礼仪种类:传统五礼,人生四礼。古语云:不学礼,无以立。包括“诚”“敬”表达敬意的原则和方法原则:尊老、敬长、尊师,自谦。在朝序爵,在野序齿。方式:敬语、容貌、服饰、进退、揖让,先后。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上》追溯礼仪的源起世界各国礼仪并不相同,道路也不尽相同,各民族之间的礼俗也不尽相同,仅以中原地区汉族通行的作为主流去审视源起●祭祀说1、训诂学角度:从字体分析,得出结论,礼仪起源于祭祀。敬神敬人2、史书记载:《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也。”63、考古发现:2-3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墓葬,形式基本都是一致的,而且很多迹象表明,人们相信巫术可以救人。二、民俗界四种人生礼仪:从出生到死亡。诞生礼(出生):求子仪式、洗三仪、满周礼、百岁、周岁。加冠礼(成人)男子20岁,冠礼;女子15岁,笈礼结婚礼(结婚)三书六礼、花轿迎亲、拜堂、宴宾、闹洞房、合卺、结发丧葬礼(死亡)停灵、出殡、下葬2五礼之说:以吉礼敬鬼神吉礼(祭祀之事)吉礼:祭祀之礼,向鬼神祈求,希望鬼神保佑人们吉祥安康、诸事如意。祭天神: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祭地祗:地神;祭人鬼:祖先神;国家祀典:封禅:皇帝祭天地玉皇顶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顶上有建于西汉时期的玉皇庙。郊祭;祭社;北京社稷壇坐落在天安門的右側,現在的中山公園內,與東邊的太廟一左一右,體現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設計原則。社稷壇早期是分開設立的,稱作太社壇、太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穀),後來才逐漸合而為一,共同祭祖。(拓展:1进庙宇、上香、叩拜等的讲究;2朝拜、礼节性抱拳等的手势等)74、腊祭:庆丰收;5、高禖;?6、宗庙:祭祀祖先;7、傩祭:驱除疫鬼;喜礼(冠婚之事)宾礼(宾客)军礼(军旅)凶事(丧葬)古代礼仪动作:1、拱手礼(左上右下)不低于胸,相见送别。1、揖礼(轻于抱拳、重于拱手)日常行礼(长上、同学)2、鞠躬礼4附手礼5叩首礼6、握手礼7、拥抱三、行为举止礼仪“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据、立毋胶、坐毋箕、寝毋伏”“站如钟、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四有四避:道歉礼、拜访礼、出行礼有分寸、有礼节、有教养、有学识避隐私、避浅薄、避粗鄙、避忌讳尊老敬贤:1、尊师礼“尊师重教”四法“出行其后、拱手行礼、跪地搬琴、双手握手”四、举止简说正确认识举止应该注意两个问题1、口语体语完美结合。2、不可忽略内在美。举止:非文字的语言,包括人的体态姿势、动作和表情。二、常见的几种礼仪姿态●站姿规范站姿:头正、肩平、臂垂、躯挺特殊站姿:叉手背手背垂手注意事项:1、防止探脖、塌腰、耸肩2、身体不可倚靠、抖动83、忌双手放在衣兜内、叉腰、环抱胸前4、站立时不可“左顾右盼”●行姿规范行姿:头正,肩平、躯挺,步位直,步幅适当,步速平稳变向行姿:后退步,引导步,前行转身注意事项1、忌八字步2、忌低头驼背3、忌摇肩摆臂4、忌左顾右盼5、忌脚擦地面●坐姿女子的几种坐姿:标准前伸曲直侧点侧挂重叠男子的五种坐姿:标准前伸前交叉曲直重叠不同坐姿的心态1、猛坐与轻坐2、深坐与浅坐3、张腿与并腿●蹲姿直腰捡东西或双腿下蹲都不可取●手势规范手势大小臂呈140度,手与小臂成一条线常用的手势:横摆式双臂横摆斜摆式五、表情表情:内心感情在面部的表现感情的表达=语言(7%)+声音(38%)+感情(55%)目光:泰戈尔:“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微笑六、几种主要动作语个人举止行为的禁忌1、忌异常之声2、忌不应之行3、忌失礼之事4、忌刺激之食2、原则真诚坦率互相尊重3、要求1、言之有物2、言之有理3、言之有序4、言之有礼七、称谓礼仪称谓的种类和用法:1姓名称谓全姓名“李大伟”名字“大伟”姓氏+修饰“老李”字和号92亲属称谓:对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谓3职务称谓:1、职务呼:李局长2、专业技术职务呼:李教授职业尊称:李大夫、刘老师八、交谈中的礼仪和技巧礼仪1、谈者:表情、手势交谈位置话题选择谈吐文明2、听者:认真、耐心,用目光捕捉积极呼应不可随意插入不要不告而别技巧1、问态度友好有针对性内容熟悉(问道于盲)讲究方式(限定性)2、妙答搞清实质避直就曲3、拒绝(所有语言中最美的一个词为“是”)幽默的说不以代替方案说不诱导对方自我否定
本文标题:提前班开学讲座之礼仪服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88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