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益
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益目前初中生的作文水平究竟如何?有人说,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已有明显提高。走进书店,各类初中生优秀作文选比比皆是,琳琅满目。各类报刊杂志发表的初中生获奖作文,校园文学习作,确实值得一读;中考阅卷中也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但是,我们思考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看到初中生中的出类拔萃者而忘了大多数。到基层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初中走一走,搞一点调查,会发现大多数初中生怕上作文课,作文错别字多,词汇贪乏,言不及义。初中作文训练效益实在令人堪忧。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的是大面积的丰收。如果我们陶醉于少数写作尖子生的丰收成果,而无视上述“大多数”初中生写作水准低下的事实,那是有违素质教育的宗旨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生作文能力的过关对其今后的发展极为重要。一个文理不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在数理化学习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再想提高写作能力是难上加难的。这样的初中生走向社会,在生活与工作中也将处处碰壁。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们的思维正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转化。这个时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语言、训练写作的最佳时期。因此,初中的作文训练在整个中学语文能力的训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此,研究如何提高初中作文训练的效益,就成了我们中语界的当务之急。笔者不揣浅陋,谈一点个人的思考。一、作文训练的效益不高(还不如阅读教学),几成顽症,其病因何在?中语界的同仁们各有看法,我以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作文教学的目标好高鹜远,不切实际。尽管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以及升学考试,作文竞赛的阅卷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了要求,一味追求所谓的“主题明”、“表达巧”、“构思新”、“语言美”,等等。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文学创作上的不少术语,如‘主题’、‘题材’、‘技巧’之类,被不知不觉地引进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语文老师套用这些术语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就有意无意地把学生作文同文学创作混淆了起来,于是提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见《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钱先生的话击中了时弊,以文学创作的标准要求学生作文,对大多数初中生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也背离了初中作文训练应培养学生作文的基本能力的根本目标。目标不明的另一个表现是,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跟着考试指挥棒转,急功近利,欲速不达。初一的作文训练就瞄准中考,考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到了毕业年级更是审时度势、猜题押宝,偏重应试技巧的传授。总之,作文教学随意性大,目标模糊。2.就“学”的方面说,据调查,多数学生缺乏作文的原动力(内驱力),他们惧怕作文,甚至厌烦作文。作文课上,“奉命作文”,不得不咬笔杆,绞脑汁,苦思冥想,拼凑字句,勉强成文。写作毫无兴趣、激情可言,其效果不佳,当然是可以想象的了。3.就“教”的方面而言,弊端有三: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科学的训练体系,缺乏好的作文教材。在一般的阅读与写作合编的语文教材中,作文训练特有的规律性难以兼顾,训练序列的渐进性不甚明显,训练的重点又偏离目标。新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排了三十六个作文训练点,似乎有了一个训练系列,但仍然侧重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所谓常用文体的训练,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这根主线还是不够突出。二是重作文练习的数量而轻质量。学校教学管理中,就作文而言,易于操作的当然是量化管理。故多数学校每学期作文篇数均有量的规定,一般是写8篇大作文,教师要精批细改。语文教师多数要教两个班,终日疲于应付作文篇数的达标,而无力顾及作文训练的“质”的要求了。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学生作文本上朱迹斑斑,本本见红,但所批均为不痛不痒的套话、空话。其三是教师本身素质令人堪忧。对广大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来说,上阅读课,凭着一本教参,尚能对付;上到作文课,由于囊中羞涩,就难免捉襟见肘了。其中不少老师自己从来不写文章,或者写不好文章,写作中的甘苦一无所知,指导学生写作当然是盲人骑瞎马了。二、病因作了准确诊断,疗救的方略也就不难拟定了。我的思考与对策是以下几点。1.千方百计诱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欲望,努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心理学和文章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完整的写作应包含写作素养和写作心理两大要素。而写作心理就是指写作的需要、兴趣、动机和欲望等,其核心是写作动机。什么是动机?动机是一种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动因,它决定着主体的意念、行为,以至情感的趋势和倾向。只有当写作者有了写作动机,对写作产生决定性的认同感,从而调动有关心理因素,形成写作的心理机制,并将思维循环往复地定向在某一写作对象上,才能有目的地积极主动地去提笔为文。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写作的主体是缺乏这种心理机制的。我们只要对比一下一般成人与学生写作心理过程的差异,便可发现这一点。一般人提笔写作,其心理过程是:材料→认识→成文。就是说,提笔为文者总是经历了一件事,感知了某一材料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某一认识(立意已完成),并在感情上掀起了波澜(已有情感投入),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写作欲望,从而提笔写作。学生的作文则不同,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有计划有要求的训练。其过程是:命题→立意→选材→构思→写作。一般地说,我们很难把学生是否有写作欲望纳入训练计划之中。对学生来说,只有“要我写”的硬性任务,而没有“我要写”的需求。这也许就是老师的作文指导难见成效的症结所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我们的作文教学是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未来工作的需要。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一般人都要认识文字,练习写作,并不是为着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者‘文学家’的头衔,而是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据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对写作的需求,请他们现身说法;在作文训练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假设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种需要下,练习写作;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为“用”而写,从中体会写作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丝丝缕缕的联系。另一方面,要设法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激发其写作兴趣。心理学表明,一定量的兴趣积累,可转化为动机。有人用大讲名人学写作的故事,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神秘感,培养意志力,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介绍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在写了一人多高的草稿纸后才得以成名。我国著名工人作家胡万春原来识字不多,后刻苦学习,投稿第201次,才在《文汇报》上发表了第一篇37个字的短文,但他从此笔耕不辍,终成一代名家。以此激励学生不畏艰难,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为了诱发兴趣,要给学生以写的自由与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运用评价激励机制,多肯定成绩,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上海有位颇有名气的作家(兼教育家)说过自己成长中的十件小事。他儿时因出身不好,受歧视,自己也很自卑。一次在校园里遇见老校长,他恭敬地行礼,老校长细细打量他,含笑说:“你就是某某班的×××吧!你的作文我看过,写得很好,你以后好好写,会有出息的。”老校长的话让他兴奋不已。他想,在一千多学生中,老校长能认出我……,他看过我的作文又记住我,可见我的作文不一般……这样一想,他不自卑了,写作兴趣、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文章越写越好,日后果成一名作家。可见,写作兴趣一旦大增,“我要写”的欲望便可历久不衰了。有经验的老师通过办手抄报,编印本班学生优秀习作选,在班上放大张挂学生的好文章,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较多的“发表”自己文章的机会,满足其发表欲,这些也不失为一种激发作文兴趣的有效办法。2.必须调整初中作文训练的目标与训练的重点。以往的初中作文训练总是把目光盯在写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所谓“常用文体”上。实际操作中,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求新、求巧、求美,误入一味追求文学性的歧途。我们说,中学作文训练的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初中更应牢记这一点。学生走向社会或继续深造后,不会写散文、小说,本来就无可厚非,而且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他们也无须写什么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因为这三个概念是顺应语文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并不实指某种具体的文章样式。事实上,社会生活要求写的都是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实用文。会写生活中实用性的文章,是一个社会公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有的能力。有人对中日两国的中学作文训练做了比较,发现日本的作文教学是以训练认识性作文和实用性作文为主,而中国则是以训练文学性作文为主。日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要求学生作文“主题明”“表达巧”“语言美”,结果少数尖子生可达标,大多数连基本要求也达不到。还是实际一些,将训练目标定为“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具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达能力,会写一般社会生活中实用性的文章。关于作文训练的重点,我以为应放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上。其含义有二:一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具体指语句通顺,写字规范、表意清楚,标点正确等;二是指不管写哪一类文章都必须具备的选材、组段、谋篇、立意、修改等项能力,以及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表达能力。第一点看似简单,实为作文训练上的一大难点。不少学生到了高中仍然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这说明初中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尚未过关。这个问题应该在初中阶段很好地解决,其难度很大,切不可等闲视之。关于第二点,学生一旦有了写作的基本能力,也就掌握了写各类文章的普遍性规律,能够以简驭繁,日后要他们写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的实用文,如消息、影评、杂感、贺信、工作总结等,只要对其特殊性稍事了解,也就易如反掌了。3.改进初中作文训练体系与方法。现行的作文训练一般是穿插在阅读教学的各个单元中进行,似乎处在一种附庸的地位。实际上,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应该有它独立的教学训练体系。新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作文训练的安排已有改进,不过仍然依附于课文阅读,让作文与阅读教材“近距离”结合,这也许正是对初中生作文拔高要求的祸根。须知,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是很难成为学生仿写的“葫芦文”的。我认为阅读教材与作文教材必须分编。应按照上文说的训练目标与重点来设计编写独立的作文教材。初一初二可以训练作文的基本能力为目标,按组段、选材、谋篇等作文基本能力以及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来组织训练单元,再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糅合进去。初三则参照义务教材五六册的做法,重点训练实用文的写作。各个单元可按照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单项片断练习到综合成篇练习的模式进行编排,每次训练目标单一(达标即给高分)。一学期中片断练习应多于成篇练习,多作分解性的练习,设置台阶,最终使成篇练习达标。应该承认学生的作文练习有别于文人的创作,不应该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成篇的文章;学生的练笔也不应该一开始就进行创作,应允许学生模仿。学美术的要临摹别人的画,要画石膏模型,画头像(属局部),再画模特儿,最后才能进行创作;学书法也是从练习基本笔画开始,再临摹碑帖。为什么同样是学习一种技能的写作就不能从分解性的单项片断练习开始练呢?又为什么刚刚练笔就要求必须是创作,且要“立意新、构思巧”,甚至还要有点“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而不允许模仿呢?要求学生的习作一蹴而就,显然是不科学的。训练序列该变一变了。我认为作文教材是否可以这样编:①各单元训练目标,配以少量写作知识;②习作例文(可整篇可片断,多选同龄人佳作,提供多篇例文,从立意、选材、语言、谋篇等多侧面地给学生以启发,以便模仿);③练习题(多用情境作文题型,写片断或写成篇);④病例评改。以上为主体部分,供课内练习用。此外,还应编入一些课外作文训练的指导,供师生选用。如写日记、读书札记、随笔,写“放胆文”。可规定每周必须完成的篇数(可以是片断、几句话)与字数,也可提示写作的范围、要求,不定
本文标题:提高初中作文训练效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79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