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论汉合浦郡在岭南与中外交通中的地位
论汉合浦郡在岭南与中外交通中的地位王元林(暨南大学历史系,广州,510632)[摘要]两汉合浦、徐闻“土地硗确”,农业生产落后,但其在岭南和中外商贸中的作用重大。《汉书·地理志》载两地为汉代中外交通重要的始发港,在当时造船业还不发达,沿近岸航行的条件下,其地位是无法代替的。两地交通、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重要,合浦采珠业的发展,也为这一商贸活动注入活力。而岭南、南海诸国的珍宝、珍禽异兽、异香美木、佳果等,共同组成了亮丽的中外海上航线。[关键词]合浦徐闻南海丝路交通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标志着岭南已正式纳入中央版图。秦末乱起,赵佗于此建南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灭之,分其地置七郡,合浦郡(治今广东徐闻、雷州境,一说今广西合浦境)即为其中之一,其所辖的徐闻、合浦两县,据《汉书·地理志》所载,为汉代南海丝路重要的始发港。从两汉始,徐闻、合浦一直在中外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其间合浦郡在岭南和南海丝路处于怎样的地位?本文疏理相关史料,揭示合浦郡在岭南政治、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地位,剖析合浦郡所辖的合浦、徐闻两县对外港口形成的条件,展示岭南、南海诸国贡品和商品的种类与用途。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一合浦郡在岭南的地位与形成外贸港的条件首先,从历史自然地理来看,合浦所在的合浦盆地为地质断陷带。合浦断裂带位于六万大山、大容山与云开大山之间,即南流江谷地。这一谷地受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断陷盆地,合浦盆地即是其中之一。受断块运动与差异性上升影响,合浦盆地周围、河流流向、海岸线和海湾呈折线展布。盆地东高西低,南流江下游主要河道不断由东南向西北迁移。而距今六千年左右冰后期海侵时,海岸线比现在还深入内地,南流江河口退缩到现在三角洲平原边缘的山口,合浦附近为岩岛罗列的浅海湾。随着海陆泥沙不断淤积,南流江三角洲不断向外推移,许多浅海变成泻湖1。距今二千年的西汉时,合浦沿海一带已形成港口,沿海一带人类活动频繁,汉墓累累,今合浦县城廉州镇的一千多座封土即可证明。徐闻县位于雷州半岛南端,雷州半岛在中更新世及以后成陆,其后受火山喷发、地壳升降和海平面升降的共同作用,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冰后期海侵时最终形成今天的海岸地貌2。由于当时沿海已有人类活动,随着对外交通的发达而出现了港口。徐闻、合浦成为两汉外贸始发港,地理条件十分重要。合浦位于中国大陆西南海北部湾的北岸,其所临北部湾沿岸,是中国南部洋流、季风、海上航线都十分理想的地区;徐闻则在大陆最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它三面临海,陆海位置优越,可以相互连通;二者距海南岛及域外均有陆海较近之便。从交通路线来看,合浦、徐闻为陆海交通路线枢纽,是汉代南海丝路的始发港。秦汉时,今西江有三道与中原相通。其一,灵渠道。因灵渠连接漓、湘两江,两汉又分别是珠江、长江的支流,故从秦时起,这一交通孔道便成为岭南通往中原最重要道路之一。汉武帝元鼎五年,路博德、杨仆平定南越,派“归义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即此道3;其二,临贺道(九疑道)。此道从西江支流溯贺江而上,越过分水岭而达湘江支流潇水。九疑因为舜陵早已闻名于世,汉时于此道置八县(贺江沿岸广信、临贺、富川、封阳四县,潇水沿岸谢沐、冯乘、营浦、泉陵四县),足见其地位重要,特别是岭南首府苍梧郡治所广信县(治今广西封开境),位于今贺江与西江交汇处4,西距漓水入西江口不远,地位重要。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应走此道;其三,夜郎道(牂柯江道)。溯西江而上,或经今柳江,或经红水河(此水经岩溶地区,可能性不大)皆可达古夜郎所在地牂柯郡(治今贵州凯里境),夜郎与巴蜀有五尺道相通。《淮南子·人间训》言始皇征南越,“一军守镡成之岭”,镡成地当今湖南靖州境,其在柳江支流潭江沿岸,其当控夜郎道。汉使在南越园吃到蜀地出产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5,“南粤以财物役属夜郎”6。元鼎五年平南越,“越驰义侯遣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柯江,咸会番禺。”为其中五路大军之一。不过,夜郎道由于地经少数民族地区,山高水险,还是难与以上两道相比。而从北江而上,中原亦有三道可通。其一,桂阳道(湟水道)。从北江支流连江越过分水岭,沿湘江支流舂陵水可达湘江。桂阳县(治今广东连州)地控南北,为交通要冲。汉元鼎五年平南越,“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此应是主力所经,足见桂阳道的重要。建初八年(公元83年),郑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7。此为交趾七郡贡献所开,此桂阳峤道应指连江道无疑,而零陵岭道当以临贺道为宜,因零陵郡的灵渠为水道而非岭道。其二,六泷道(武水道)。此道虽不见于秦、西汉之时,但东汉建武初,卫翊为桂阳太守,桂阳郡含洭(今广东英德境)、浈阳(治今广东英德东)、曲江(治今广东韶关南)三县“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卫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8此道后成为南海郡贡献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和帝时(公元89年-公元105年),临武县(治今湖南临武东)令唐羌之义罢贡献之役9。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桂阳太守周小景又开凿武水六泷,“小溪乃平直,大道允通利,抱布贸丝,交易而至。”10此道不断修凿,其重要可见一斑。其三,横浦关道(浈水道)。此道由北江支流浈水而上,越横浦关,北上沿赣江支流章江而北上。《淮南子·人间训》载秦五军进攻越人,“一军守南野之界”,南野(今江西南康南)即在大庾岭北麓,其后汉元鼎五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即走此道。因此道北上距两汉都城长安、洛阳较远,两汉时期此道不如以上北江两道重要。两汉时,西江、北江通中原六道,以灵渠道、临贺道、桂阳道、六泷道为要。长沙马王堆发现西汉长沙国南《地形图》和《驻兵图》,反映了汉初临贺、桂阳道的军事价值11。合浦县位于南流江入海口,北上越过鬼门关,沿北流江而下达西江,或向西沿牂柯道,或向东经漓江道、贺江道都不远。马援南下交趾就是经鬼门关道而达合浦。鬼门关“有两石相对期阔三十步,汉马援付林邑蛮,路出于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趋交趾,皆由北关,其南尤多瘴疠,出者罕得生还。”12虽多瘴疠,仍是以广信南下交趾最便捷和常使用的道路,而从合浦陆海向南,可直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汉书·地理志》所载从徐闻、合浦、日南障塞南下东南亚和南亚,合浦应与交趾有海上往来。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马援军至合浦,讨伐交趾征侧反叛,“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而达交趾浪泊13,应是从陆上沿海而达的。合浦陆海都与其南的交趾等三郡相通,连通南北,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故陈玉龙以为合浦是当时两粤通交趾的咽喉14。相对来说,徐闻地理位置位于雷州半岛南端,汉初为经营海南岛和对外贸易需要,使其成为对外贸易重要的港口。其北陆海可通合浦、番禺两地,向南可通海南岛及交趾等地。“晴朗无风之日,径望朱崖州,如囷廩大,从徐闻对渡,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珠崖、儋耳两郡15。珠崖、儋耳虽存在时间仅数十年左右,但徐闻地扼琼州海峡,为南下的重要港口。其次,从政治方面来说,秦汉时期岭南的政治中心偏于西部。秦时中央对岭南的统治,政治方面的作用远远大于经济方面。从秦五路和汉武帝五路对岭南用兵可以看出,岭南的西部应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珠崖、儋耳二郡,“率数年一反,杀吏,汉辄发兵击定之。”仅从置郡至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二十余年间,凡六反叛”,始元五年被迫罢儋耳郡。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珠崖三县复反”;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珠崖九县复反;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珠崖又叛16。多次反叛后发兵平定,合浦郡成为重要前哨和后方补给地区。虽然其后东汉光武帝时交趾太守锡光、九真太守任延等教化其民,建立学校,“渐见礼化”,但不久即有交趾征侧等的反叛,马援平叛之;其后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日南、象林蛮夷反,发兵讨破之。“置象林将兵、长吏,以防其患”;元初二年(公元108年),苍梧蛮夷反叛。次年,“遂招诱郁林、合浦蛮汉数千人攻苍梧”,后招降;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日南、象林徼外蛮夷区憐等数千人反叛,后转盛,交趾、九真二郡兵万余人及侍御史贸易等贾昌等率众亦不能平叛,后张乔、祝良“开示慰诱,并皆降散”;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日南蛮夷又反叛,交趾刺史夏方平定之;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九真郡居风县民攻杀县令,进攻九真郡,进屯日南郡,复用夏方平定之;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交趾、合浦乌浒蛮反叛,招诱九真、日南数万人反叛,刺史朱俊平叛17。前后计有交趾、九真、日南、苍梧、合浦、郁林等六次郡民众反叛,以前三郡为主,而东汉岭南东部的南海郡却未见一次军事之役。由于岭南西部特别是交趾郡及以南三郡多战事,因此统治者特别重视在此驻军、委派官吏以及采取其它措施,以来维持这里治安,维护国家疆域的安全,上述几次交趾刺史部地方叛乱,除马援镇压征侧叛乱用长沙等地兵外,多是用当地驻军歼灭。如永元十二年、元初二年、永和二年、建康元年、永寿三年、光和元年等年皆是如此,而历任交趾刺史及西部各郡郡守多有政绩,为当地百姓称道。光武时交趾刺史锡光;九真太守任延;永和时交趾刺史张乔;九真太守祝良;建康和延熹时交趾刺史夏方;建宁时郁林太守谷永;光和时交趾刺史朱俊;中平时交趾刺史贾琮等皆有名于世。同时,还“颇徙中国罪人”于岭南西部,民“渐见礼氏”。正是地方贤吏政绩卓著,岭南地方叛乱次数大大减少,徼外民众不断内属。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延光元年(公元122年),“九真徼外蛮贡献内属;三年(公元124年),日南徼外蛮复来内附”;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18。岭南西部重大事件发生频率远远高于其东部地区,可见其在岭南政治和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岭南西部的反叛或内附,与这里居住的不同种族有关。“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19,上引《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可见其种族有蛮俚、蛮夷、夜郎蛮夷、苍梧蛮夷、郁林蛮、合浦蛮、日南蛮夷、九真蛮夷、交趾乌浒蛮、合浦乌浒蛮等,这里或泛指,或一名多地,或多名一地,或特指,不一而足。因史载过略,难窥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不过,郁林、合浦、交趾等地分布乌浒蛮,处于“交、广之间”,交趾以南多蛮夷,合浦至苍梧间亦间有蛮夷。时蛮夷多散布山间,未有太多联系,只是在反叛的时候才相互呼应,间有内附部属。除东汉初光武时征侧反叛和东汉末永和时日南蛮夷、光和时乌浒蛮反叛时岭南各族势力稍大外,余皆难成气候,不久即被镇压。而两汉能有效在岭南西部这些蛮夷地区拓疆开土,实行有效统治,亦与两汉帝国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措施有关。从两汉刺史部治所亦能反映一二。刺史部本为监察区域,“汉初遣丞相史分刺州,武帝改置刺史,察州,秩六百石。成帝更名牧,秩二千石。《汉官典仪》曰:‘刺史行察郡国,省察政教,黜陟能不,断理冤狱’也”20。西汉刺史部有无治所,今仍有争议。《后汉书·郡国志》交州下刘昭注注引王范《交广春秋》曰:“交州治嬴娄县,元封五年移治苍梧广信县,建安十五年治番禺县。诏书以州边远,使持节,并七郡皆授鼓吹,以重威镇。”这与《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胡广记略同。无论如何,两汉经营岭南的重点在西部,刺史巡察也以西部为要。上引几次反叛,刺史都持节行部,除交趾郡外,岭南西部其他各郡山川纵横,自然条件恶劣,中央常流放犯罪官员及其家属于此,岭南西部也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所在。再次,从《汉书》卷二八《地理志》和《后汉书》志二三《郡国志》统计岭南人口可知,交趾郡户数92440户、口数746237口,位居岭南各郡第一;九真郡户数35743户,口数166013口,位居第二;苍梧郡户数24379户,口数146160口,位居第三;南海郡户数19613户,口数94253口,位居第四;合浦郡户数15389户,口数78985口,位居第五;排列后两位分别是郁林郡、日南郡。交趾郡口数是南海郡的8倍,九真、苍梧两郡也远远高于南海郡。交趾、九真每县平均人口也高于南海郡各县。之所以
本文标题:论汉合浦郡在岭南与中外交通中的地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