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故乡》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故乡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在写作方法上,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3.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4.体味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李白王维的思乡古诗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言)二、小说常识,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示)1、谈谈小说(1)小说的定义,分类,要素,塑造人物的方法,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等(多媒体逐步显示)(2)小说常识复习(多媒体显示)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阿Q正传》主要作品集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6、杂文集十六部3、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4、解题:“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的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故乡”这个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三、疏通字词阴晦(huì)瓦楞(léng)胯(kuà)下獾(huān)秕(bǐ)谷鹁鸪(bó)(gū)髀(bì)嗤(chī)笑絮絮(xù)瑟(sè)索蜷(quán)缩寒噤(jìn)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潺潺(chán)黛(dài)色愕(è)然五行(xíng)颧(quán)骨伶(líng)仃四、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根据作者行程的变化学生讨论将课文分成三部分1、学生速读课文2、学生讨论分层。3、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把文章分成三部分(全文88段)。(1)()我____故乡.(2)()我____故乡.(3)()我____故乡.4、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详解本文(多媒体显示)5、讨论思考(1)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以什么为基本内容?(2)课文重点刻画哪两个人物?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线索:“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内容: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巨大变化人物:闰土、杨二嫂手法:对比五、本课小节今天我们从小说的基本常识入手,走进鲁迅的《故乡》,由“我”的行踪全面感受故乡的今昔变化,尤其以闰土与杨二嫂的变化,让我们对我国上个世纪农村对人性的扭曲有个初步的了解。六、布置作业1、分析闰土与杨二嫂的人物形象。2、完成课后习题。
本文标题:故乡教案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4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