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构建大课间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
构建大课间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饶志军(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小学)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实验、测量与分析等方法,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提升为一种校本课程、一种生活体育、一种校园文化。研究了大课间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对实施对象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变化。阐述大课间体育课程的构建过程以及它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实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在本地区推广、实施《大课间体育课程》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关键词:大课间体育课程;可行性;教育功能;研究前言《构建大课间体育课程实验研究》课题隶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子课题,启动于2004年10月。在学习理论、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题论证,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实验研究方案。2005年4月25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中心”正式下达本课题的“立项通知书”。几年来,本课题研究得到了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以及广东省教研室(庄弼教授从课题论证、立项、结题曾先后多次亲临学校指导工作)、佛山市教研室、顺德区教研室以及乐从教育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圆满地完成了“实验研究方案”中的各项研究任务。2007年11月26日,我校举行了“佛山市‘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展示会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子课题《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会”。参加会议的有全国“218”课题研究中心和省市区教育局、教研室领导专家以及佛山五个区的教师代表一千多人。《构建大课间体育课程实验研究》课题获得“全国学校体育科研成果一等奖”。专家评审组认为,此项实验有三个特点:(1)选题有实效性、超前性,是将中央7号文件精神和“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落到了实处;(2)这项科研成果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全面性;(3)乐从小学对课题的管理有较好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得到了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副司长曲宗湖教授的肯定:“乐从小学把“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实验研究提升到课程的层面来管理和实施,融合了传统教育、品行教育、体育、艺术等内涵,形成了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型育人课程。值得向全佛山市乃至全国推广。”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学校素质教育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决定》是我校体育工作改革和教育整体改革的政策依据。《体育课程标准》强调:现有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我国学校体育受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学校课间操形式、体育教学模式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构架已难以适应现代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因此,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体育课程三足并存势在必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因此,将大课间活动提升到课程的层面,列入学校课程总体规划,进一步发挥其特殊的综合教育功能,是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教育功能看,国内外现今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宽。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把大课间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实施体育艺术教育的载体,成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教材而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它不仅优化和开发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更是将国家倡导的“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指示精神落到了实处。乐从小学是一所多间小学合并不久的新学校,师生来源多元化。办学伊始,学校领导践行“合作与分享”的办学理念,并以这项课题实验为平台,在学校课程规划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全方位整合、设计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力求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课程,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往能力,以体育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同时构建健康、动感的校园文化,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提升,实现乐从小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的办学目标。二、课题研究的内容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标》理念及少年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探索“大课间体育课程”与校本课程、生活体育、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力图整合新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教育活动内容具有趣味性、安全性、实用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艺术素养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2、研究适合学校操作的“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内容体系、评价策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方法,编写《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实验教材》。3、研究“大课间体育课程”在学生及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掌握一定的体艺技能,学会健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研究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对师生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的效度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辐射作用。三、课题研究方法本课题实行思辩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评价法、数理统计法等进行研究,实行整体采样进行多元比较。(其中实验效标和测量评价方法均参照由广东省教育厅庄弼教授主持的“十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构建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组的标准和方法)1、实验研究法:主要进行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再实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确认教育现象间的因果关系。1.1研究对象:本校1-6年级46个教学班,2298人。研究时间:2004.10—2007.111.2研究的施加因素:1.2.1“乐小大课间体育活动简练大纲”1.2.2课堂学习(活动)形式:兴趣分组、班级、年级分组等形式1.2.3操作管理控制体系,内容、评价体系。1.2.4心理测评系统(华夏心理挡案系统)1.3研究效标:体质(形态、机能、体能);认知与技能;行为与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应用与创新能力。2、。测量评价法:体质采用学生个体评价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和测量方法;技能采用《新课程标准》各个水平的项目指标和技能评价方法。3、调查法:调查采用专题问卷、普通问卷和典型案例现场调查相结合4、数理统计法:对学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施前、施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并运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四、研究的保障措施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亲自挂帅。2、分阶段有计划地实验,确保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3、聘请专家指导。4、保障经费:总计开支150000元五、研究成果1、构建了“大课间体育课程”模式。我们充分挖掘教育因素,从健体、培德、养智、审美、社会适应等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主体性、全面性、全体性,对课间活动的运动及安全进行调控,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大课间活动课程。整个课程有严密的组织结构、稳定的操作程序、丰富地活动内容和规范的评价体系。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特点、特殊群体(心理差异)以及季节、气候等条件,选择场地器材编排内容,做到因地、因生制宜,充分体现因材施教与教学的层次性,切实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性与积极性,讲求实效。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做到师生全员参与,分班开展,以人为本,教师为导学而施教,实行开放式的动态管理,全程用音乐指挥,融音乐、艺术、体育于一炉,寓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于一体。1.1管理系统:1.2组织形式1.3内容体系大课间课程合操(创编)兴趣项目(球类、技能)自由活动游玩乐园(游戏、快乐园地)传统体育兴趣活动校本教材儿童游戏自创韵律操全控制系统主控系统助控系统服务系统评价系统值日行政班主任后勤组少队部科任教师体育委员值周体育教师中队值日教师班长器材组大队部学生1.4操作流程:全程音乐指挥集队出操-指定场地-校本教材-分层管理-评价登记-集队回归1.5评价体系——合操评价表(评分值表)——体育活动评价表(评分值表)——组织系统、助控系统、主控系统管理细则——校际创编操、创编舞比赛评价表——学生成长综合评价表为淡化甄别功能,开发多元化校本评价,学校依托快乐体育大课间的校本研究,在2004年购置了《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统计和测评系统及《华厦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这两个系统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我们创建了工程浩大的《乐从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份档案包括《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等9个与学生身心发展有关的测试,迄今为止已收集了有效信息数据数万个。这些科学研究数据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较好地避免了以前教师对学生评价仅仅依靠自己主观判断的弊端,对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及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2、开发了体育课程资源。《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倡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利用地方特色,开发课程资源。我校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调整体育课程结构,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毗邻佛山,多数同学家境富裕,能利用网络资源接触新鲜事物),将很多趣味活动引入校园,融入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课间时间,我们既有传统项目,也有时尚运动,既有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也有快乐体育项目,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包括韵律操、足球、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滑板车、韵律操、模特步、兔子舞、丢手绢、独轮车、溜旱冰、呼拉圈、滚铁环、跳绳、毽球、跳跳球、橡皮筋等。形式上,我们采取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相结合,既有全校一起进行的校操,又有以级为单位进行的班操;既有低年段分班分项目的统一活动,又有高年段按兴趣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既有因地制宜的室外游戏活动,又有在功能室场进行的室内活动。如一年级利用在教室两侧各三米的宽阔走廊安排了丰富的趣味游戏(传球、捉坏人、大球追小球、猜猜谁是带头人、跳跃游戏等)。这些活动内容对我们完善创编大课间校本研究教材起到很直接的效应。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了自主内容,拓展了学校大课间活动内涵,成为了学校的一大亮点和特色。3、编写了体育校本教材整合新的课程资源,我们编写了《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实验教材》,这是对国家体育教材的补充和延伸。目前,我校针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已初步形成近8万字的《校本教材(初稿)》和影像教材为主的乐从小学《大课间体育校本教材》系列。六、研究结果与分析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1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调查统计)2004年广东顺德区部分中、小学调查结果(表1)最喜欢的前五个运动项目(%)类型小学初中高中内容\性别男1360人女1493人男1421人女1338人男1103人女967人1足球51篮球38足球68羽毛球37足球43羽毛球252篮球11羽毛球16篮球12乒乓球12篮球20乒乓球103跑步9游泳12羽毛球5篮球7羽毛球7健美操94羽毛球6乒乓球9乒乓球5舞蹈6游泳5游泳75游泳5跑步7游泳4游泳2体操单双杠5篮球6(表2)中小学课余锻炼时间(含课间活动)单位:天类型小学初中高中内容\性别男女男女男女1有(%)7874613239162有时(%)2124304937453没有(%)129192439平均(分钟)554842332015(表3)学生健康自我评价(%)类型小学初中高中内容\性别男女男女男女1健康(%)9690737067482一般(%)38262730463较弱(%)121336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占着越来越重的份量。但是,从顺德区部分中小学调查的结果看,随着学生学段和年龄的增长,学生的锻炼时间逐渐减少、自我健康评价越来越差,学生有兴趣,想学的活动内容得不到满足。繁、重、杂、枯燥的项目反而经常重复,体育课
本文标题:构建大课间体育课程的实验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44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