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与指导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与指导主讲人:刘智成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邮箱:zhchliu666@163.com一、什么是游戏?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理三、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与指导一、什么是游戏?来自理论和实践的两种困惑理论界:“这是幼儿在游戏,还是教师在游戏幼儿”;“这不是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吗?”;“分明是教学,何必非说成是游戏?”;“说是在游戏,幼儿的游戏体验在哪?”;“老师在为游戏而游戏,幼儿在为老师而游戏”实践界:“什么是游戏?”;“游戏要不要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那样的话还是游戏吗?”;“同一活动能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吗?”;“游戏在教育过程中是内容还是形式?”;“游戏是目的还是手段?”“怎样才算做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案例一:幼儿园数学课,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小框,框里放着五颜六色的塑料片。老师对小朋友说:“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请小朋友们把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看谁做得越快越好。”随着老师一声令下,小朋友们立即开始动手操作起来。案例二:某幼儿园大班。午餐时间,教师出示一张天安门的范例画,要求每个孩子吃完午餐对着样子画一画。幼儿吃完午餐以后,拿了自己的彩笔盒,找了一个空座位坐下来画画。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研究者和幼儿个别谈话,下面是和新竹(5岁半)的一段谈话:问:你在干什么?是在玩吗?新竹:不是(摇摇头),我在画画,不在玩问:为什么?新竹:因为老师让小朋友每个人都画一张天安门问:那什么是玩呢?新竹:玩是可以随便的。案例三:幼儿园的活动室里。老师正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活动室被分割为不同活动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饭店”、“糖果厂”、“商店”、“公共汽车”等。幼儿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去了不同的游戏区。教师在做巡视指导,当她发现“医生”闲着无事可干的时候,就赶紧跑到“娃娃家”,提醒“妈妈”宝宝生病了。在老师启发下,“爸爸”、“妈妈”赶紧抱上孩子,坐上“公共汽车”,去“医院”找“医生”看病。“糖果厂”的小工人用糖纸包完糖果(橡皮泥)以后,坐着发呆。老师不失时机地跑来,告诉他们“今天是周六,该大扫除吧?”……整个游戏过程,老师忙得不亦乐乎,从这个区到那个区,启发诱导。通过她的穿针引线,各游戏组之间发生了横向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游戏场面显得热闹壮观,在一旁观摩的老师啧啧称赞:“这个游戏活动组织的真好!”,但是幼儿的反应和体验完全不同。当老师宣布“今天游戏玩到这里,小朋友现在可以自由活动了”时,两个男孩子走到一起,“现在好了,老师的游戏玩完了,我们到外面去玩我们自己的游戏吧”。案例四:幼儿园大型游戏室。一间很大的屋子被分割成了若干个游戏区:“饭店”、“医院”、“娃娃家”、“银行”、“商店”、“理发店”等。各个区域被精美逼真的玩具和材料装饰得很美,乍眼看去,如同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小人国”。在“娃娃家”里,孩子们有的摆弄着逼真精美的各种“食物”,有的抱着娃娃走来走去。“饭店”里,“服务员”在等待客人上门……在用不锈钢、有机玻璃制成的“医院”“挂号台”后,端端正正地坐着一位“小护士”。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因为没有“病人”来挂号看病,“小护士”就一直呆坐在那里,看起来很无聊的样子。我们问“小护士”:“这里没有病人,为什么还坐在这里,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玩?”“小护士”回答说:“我每次都玩这个!”她为什么要选择无聊地坐在这里呢?在游戏活动结束时我们知道了答案。在游戏活动例行总结评价时,老师专门表扬了“小护士”:“今天在医院扮演护士的小朋友很好,虽然没有病人来,但她能够坚守岗位。由于游戏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要给游戏下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概括化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但对于游戏的判断我们可以从它所呈现的几个典型特征来判断哪些是游戏。这些特征有:(1)自由选择或自愿参加;(2)自主决定;(3)无功利性目的;(4)积极的情绪体验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理“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第16条;《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第21条第6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总则第5条;《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第8条。(一)为什么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为什么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2、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3、游戏是幼儿的权利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案例:幼儿园活动室,早餐时间。保育员用泡过水的抹布擦桌子,然后把馒头和一碗汤放在每个幼儿面前的桌面上,没有为幼儿提供放馒头的盘子和喝汤用的勺子。一个男孩子用手一点一点地掰着馒头吃。他一边吃着,一边把掰下的馒头放在桌子上搓着,一会儿搓成一个长条,一会儿又揉成一个面团……这时候,玩面团成了他注意力的中心。2、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纳什(Nash,1997)根据贝洛医学院(BaylorCollegeofMedicine)的研究报告指出:游戏不充分的或很少被抚触的幼儿,他们的大脑比同龄正常儿童的大脑要小20%-30%。布朗(SBrown1994)对德克萨斯州26名杀人犯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90%的人在童年期要么不玩游戏,要么玩非正常的游戏——如欺侮、虐待、残害动物或开极端玩笑等。在他另一项关于酒后驾车造成自己或他人丧生的研究中,发现其中有75%的人玩那些非正常游戏。玛丽莲戴梦德(MarianDiamond)把同窝婴鼠放在刺激丰富的和贫乏的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喂养,结果发现:丰富的环境只使爱玩的老鼠受益。那些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钻爬迷宫)、与伙伴共同玩弄物体的老鼠的大脑皮层较厚,有更多的突触联系。只是坐着不动,看其它伙伴活动的老鼠的大脑皮层没有发生类似的、有测量意义的变化。3、游戏是幼儿的权利“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残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第1款。“我们又信心共同建立一个能够让所有女孩和男孩享受童年的世界。他们的世界将是游戏和学习的时光,受到爱护、尊重和珍视,他们的权利没有任何差异地受到促进和保护,他们的安全和福祉高于一切,他们将健康、和平、尊严地成长。”——联合国第27届特别会议报告。(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游戏的教育化”这是针对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放任状态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突出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实现游戏对教育的服务功能。2、“教育的游戏化”这是针对幼儿园教育日益小学化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过早地承受正规教育所带来的强制性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发展个性。无论何种方式,保证幼儿活动过程的游戏体验非常重要。幼儿在活动中游戏体验的强弱,取决于教师的控制程度和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由程度;教师控制越多,幼儿的自由度越低,教学的游戏体验就越弱。幼儿的游戏体验例如:一个教师以“找朋友”(算式找答案)、“开火车”(数字接龙)、“跳格子”(单双数)等多个精心设计的游戏,组织了一次教学活动,形式热闹,但孩子并不愉快。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说,“现在我们可以玩了”。一个中班教室门口的家园之窗,贴了一张“一周活动安排表”,以语言游戏、数学游戏、体育游戏、科学游戏、音乐游戏等概括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并列出了具体游戏活动的名称。但这个班上的孩子却说,“幼儿园没意思,玩的时间也没有的”。在为学习“7的组成”而设计的游戏角,几个孩子在打保龄球,“我打中了4个”,“好,还剩1个,我打中了6个”,“你不行,只倒下了2个,还剩5个”——老师招呼洗手吃点心,一个幼儿对另外一个幼儿说,“等一会我们再来玩。”操场上一群戴着头饰的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着“小兔采蘑菇”的游戏,研究者问:“你们在玩啊?”一个幼儿回答:“不,我们不在玩,我们在做游戏。”但同一个幼儿在这一活动结束后的自由时间里拿来了小兔的头饰说:“我们来玩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好吗?”三、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与指导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是否有必要?(一)支持者理由有:1、增强幼儿与教师的依恋关系2、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专注力及持续性3、提升游戏品质4、增加同伴互动(二)反对者理由有:1、抑制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游戏的能力2、减少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承担风险及进行同伴交往的机会3、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结论:尽管积极和消极影响都存在,但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还是有必要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消极影响,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重点探讨的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角色、时机、方式及策略问题。案例:体育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废旧材料——报纸,请幼儿用报纸当器械。他们的陈老师这时候比谁都紧张,生怕孩子出现打斗、摔跤等行为。只见含含把报纸折成长条形放在地毯上,子仪也把报纸折成长条和含含的接在一起。含含对景风说:“快点,你的桥折好了没有?我们要合作搭一座长长地桥。”孩子们正玩得高兴地时候,陈老师出现了,说:“桥这么小,小朋友这样过桥很危险地,你们就把报纸揉成一个皮球去投篮吧。”那几个幼儿听到老师那么一说,只好按照老师的说的去“投篮”了。体育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废旧材料——报纸,请幼儿用报纸当器械。小朋友拿着报纸开始活动。只见含含把报纸折成长条形放在地毯上,子仪也把报纸折成长条和含含的接在一起。含含对景风说:“快点,你的桥折好了没有?我们要合作搭一座长长地桥。”他们的李老师这时候只在一旁观看,一开始她并不知道孩子们要干嘛。看着看着才知道原来小朋友在用报纸搭桥,李老师心想:“桥这么小,小朋友该怎样过桥呢?”但她还是不上去询问,继续看着!只见含含说:“子仪、景风快来,我们的桥搭好了,我们要过桥了。”小朋友拍手欢呼着。小雨跑过来问:“你们在玩什么呀?”含含自豪地说:“我们搭了一座桥,我们要过桥了。”只见含含伸出手,用食指和中指从报纸上“一二、一二”走过。这时李老师才真正明白:原来小朋友用食指代表人,并用报纸给大家搭了一座桥。看到其他小朋友也玩得很开心,李老师这时候才上前询问:“你们是怎样玩纸的?”阳阳争着说:“老师,我把纸捏成足球玩!”子杨也高兴地说:“我把纸捏成羽毛球,手当球拍,看就这样玩。”小雨拉着老师的衣服说:“老师,你看我是这样玩的。”他迅速地把报纸撕成两部分,立在地上,跳着经过,兴奋地大声说:“老师,我是不是像刘翔一样?”小朋友都把报纸制作成体育器械,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张一凡小朋友抢着说:“2008年我要去北京看福娃。”这时李老师才明白:活动室内有一张“福娃”挂图,环境刺激了幼儿,让他们联想到了奥运会中的体育项目,联想到了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拼搏,触发了幼儿的想象。(一)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角色定位1、不参与者——教师对游戏不予关注2、旁观者——教师旁观幼儿的游戏而不处于其中3、舞台管理者——教师帮助幼儿为游戏作准备,并在游戏进行过程中给予支持4、共同游戏者——教师参与游戏并成为游戏同伴5、游戏带头人——教师参与游戏并积极地丰富和延伸游戏6、导演者——教师控制游戏,并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或重新引导幼儿关注教育性事宜其中1和6是非支持性角色;2、3、4、5是支持性角色。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支持性角色最小程度参与最大程度参与不旁舞共游导参观台同戏演与者管游带者者理戏头者者人非支持性角色1、不参与者中班,教师简单交代了游戏注意事项后,幼儿四处散开,各自按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开始游戏了,只见两个男孩跑向玩具柜,同时抓住一顶警察帽抢起来。“是我先拿到的。”“不对是我先拿到的。”“是我的。”“是我的。”两人谁也不松开手。突然帽子上的绳环被抢断了,其中一名男孩放弃警察帽去别处玩了,另一男孩则得意地戴上警察帽,装扮成交通警察,可是断了的绳环老是在他前面晃来晃去,帽子因此不稳总掉下来。不一会儿,他也放弃了,把帽子放回玩具柜,参加其他游戏去了。2、导演者丁丁在游戏吗?某幼儿园游戏室。
本文标题: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与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5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