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引言近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发展最快,形势很好,无论是理论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教师又是学生接触到的最多的成年人,班固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孩子的行为可以通过平时的观察、模仿习得。由此可见,在学校,教师教育方式、行为习性、心理素质等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人就曾讲过“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日常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成为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更要因素,教师日常教育行为也开始引起了重视和普遍的关注。我申请的立项课题《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得到了批复,我的开题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分析,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有关。教师的问题行为,会对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或厌恶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从而使教师威信下降,严重地削弱了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1.教师教育评价的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自我概念失衡性,使他们表现出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这就更使他们对教师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具体地讲,教师对某位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一方面可能直接影响该生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其同伴对该生的态度与评价,从而触动该生在其同伴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地位知觉。同时,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的不成熟,致使其需要他人对自己从各方面予以评价,在社会比较中获得自认较为合理与准确的定位,而教师是他所接触的较为可信、有一定“权威性”的角色,因而,教师对其人格、能力、学习成败等诸方面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2.教师的自我情绪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以及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学校“软件”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形成满意、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学生的“人格榜样”,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二、问题的思考1、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受心理状态的影响。教师工作是一种非常繁重的、紧张而又压力很大的职业。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了社会对其要求是非常高的,社会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足以作为表率的言行举止、又严厉又和蔼的教育态度。社会重视教师对于社会的责任,鼓励教师的牺牲精神,却忽视了教师的家庭、婚姻、生活,对家庭和孩子的责任。教师不仅要在家庭中、学校、社会上扮演多种角色,而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也扮演多种角色。教师多元性角色的冲突和重叠,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在学校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更为辛苦,他们每天要面对数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和动机,每个人的学业水平又不尽一致,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要求,教师却不能表现出烦躁的情绪,他们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对学生的身心、学习、情绪、精神等各方面作出全面的指导;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包括升学任务),又要承担许多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值日、卫生、上操,等等。因此在紧张、繁重的工作压力之下,中小学教师极易产生对学生漠然、失去对学生耐心的教育,用急躁的情绪和行为等来对待学生,无意中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学业!2、人际关系的紧张容易使教师日常教育行为失控。中小学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狭窄,信息、情感沟通不畅。他们经常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的青少年儿童,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儿童生活在一起的,师生之间的年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代沟,缺乏彼此的理解与沟通,而教师与其他成年人交往和沟通却很少而且交往能力和活动能力也非常低,往往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再加上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这就极易导致认知上的偏差。有些教师表现为孤独、压抑、不愿接触社会、不愿交往。也有些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过于敏感,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缺少宽容和大度,致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又必然导致情绪的低落,精神不振,气量狭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人际关系会变得紧张和敏感,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中小学教师直接的交往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当教师的情绪状态失调而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容易将不良的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用激烈的言辞对待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逆反行为也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这在初、高中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形之下,有些教师就可能会失去理智,对学生采取非常态的教育方式,如讽刺等方式。3、.教育工作中产生的挫折心理易导致攻击行为。在心理学上,挫折是指一种情绪状态,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引起中小学教师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很多。有竞争与合作的冲突带来的挫折感,如由于职称评聘、奖金分配、分房、评优选模等论资排辈,个别领导以权谋私和管理制度(如对教师的任用、考核等)的不完善的影响,使得教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既渴望参与竞争,脱颖而出,又苦于成家立业的奔波和部分政策制度措施的有待完善的困扰,时常发生竞争心理与压抑心理的激烈冲突,同时也经常体验着挫折感。当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失败或学生的行为引起教师的不满甚至愤怒时,有些教师就有可能将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学生身上,对学生讽刺等。教师在工作中受到的一些挫折,尤其是来自上级和社会上的对教师的不理解和不公平时,也极有可能采取间接攻击的方式,把学生当作发泄愤怒情绪的对象。三、研究内容(一)、良好的教师日常教育行为表现: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从9万个学生的“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信中概括出好老师的12个特点,孩子们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这些特征: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有如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2.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3.耐性。“他决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4.兴趣广泛。“他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7.幽默感。“每天她会带来少许快乐,使课堂不致单调。”8.良好的品行。“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基本有赖于她得到轻松。”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12.有方法。“忽然间我会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没有觉察是因为她的指导。”教者、学者皆为人,有共同的人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人性化的教育。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师生关系更良好、和谐。我们的教育也就更加丰满,更加丰富多采(二)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及解决建议1.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工作和心理环境。大量的事实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不良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心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维护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减轻其工作和生活压力。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加大实施的力度。如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减少教师生活中的负担和后顾之忧。要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的升学压力和心理负担,减少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做出的许多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行为。要促进教师群体的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关心、支持、理解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其次,要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学校的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和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尽可能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一是缩短教师的工作时间,为教师提供身心休养、恢复的场所。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很差,常常是几个、十几个人一间办公室,几节课下来,连安静、休息的场所都没有,身心疲劳难以得到缓解。二是减少教师学校工作以外的繁杂事务或过多的会议。据了解,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负担,除教育教学本身外,还要应付来自上级管理部门及学校内部的业务检查、考试和评比,而其中有些项目是无实际意义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三是减少学生与教师数的比率。研究表明,25~30人的班级结构是最为合理的,它有益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能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一些重点的中小学,每班的学生人数都在40~80人以上,面对人数众多的学生,教师很容易产生疲劳和倦怠。四是加强师生之间、领导者和教师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听取教师的意见和要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2.为中小学教师设置专门的心理卫生与保健机构,及时调节心理问题。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与保健服务也主要面对学生,而针对教师的心理咨询机构却很少,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多见,有些也只是停留在研究和设想阶段,这种状况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的维护。实质上,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人们往往将教师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者和维护者,而在另一方面却忽略了教师的心理问题的调节和疏导。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样应成为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教师在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中,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必然会产生心理失衡,有时还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同样需要及时的调节和治疗。研究基础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老师日常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调查。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条件课题研究负责人能潜心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常跟踪调查学生行为发生的根源。2、课题研究负责人特别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与教师和学生勾通,有意于进一步挖掘学生行为产生的心理因素。六、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了解在校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或心理特点,使研究内容更具针对和确定性。2、行为研究法,使实施方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的充实和完善。3、个案研究法。4、因素分析及教育实验法。七、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10年3月-2010年12月,分3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3月)⑴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小组。⑵调查教师日常教育行为表现及学生心理特点,建立跟踪档案。⑶培训研究人员。⑷对教师、学生宣传发动。2、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0年6月)⑴写出《教师日常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报告》。⑵确定实验教师和相应的实验班级。⑶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3、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⑴整理与分析相关数据资料。⑵形成实验研究报及相关文字成果。⑶成果展示。⑷召开结题总结会。
本文标题:教师的日常教育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5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