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4课时)教教学学目目的的和和要要求求::通通过过教教学学使使学学生生了了解解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的的形形成成和和发发展展,,深深刻刻认认识识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的的历历史史地地位位和和重重要要意意义义,,高高举举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的的伟伟大大旗旗帜帜,,积积极极投投身身于于中中国国特特色色的的社社会会主主义义建建设设之之中中。。教教学学重重点点、、难难点点::11、、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的的形形成成条条件件((历历史史必必然然性性))。。22、、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的的形形成成阶阶段段。。33、、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的的历历史史地地位位。。44..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的的科科学学体体系系和和历历史史地地位位教教学学难难点点::邓邓小小平平理理论论是是当当代代中中国国的的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义。。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含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①、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第一次相结合--中国革命成功--农村包围城市--第一次革命--建立新中国②、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第二次相结合--中国改革成功--先农村后城市--第二次革命--建立富中国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1)邓小平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坚持和捍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就会葬送社会主义。(2)邓小平一向反对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邓小平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一个大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的视野,发展新的观念,进入新的境界。其次,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要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3)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它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真研究中国的现状,一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估的实际出发。它要求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邓小平理论。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1.国际背景(世情)——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科技革命新时代.2.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3.现实根据: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4.理论渊源: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科学体系。5.邓小平个人的主观条件:这一理论又是主要创立者邓小平革命实践经验,“三落三起”曲折斗争-经验的升华和总结。北京2004年8月2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22日在这里举行的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说,邓小平无私无畏、光明磊落,始终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作为执着的人生追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胡锦涛说,邓小平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在被错误地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心灰意冷,总是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愈加激起探索真理的勇气,更加深入地思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更大作为。他说,“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不顾个人荣辱,冒着再次被打倒的风险,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整顿“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全面整顿的业绩和他在整顿中表现出的峥峥风骨,赢得了党心、军心、民心。邓小平成为毛泽东之后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的核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党和人民的最佳选择。第二节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①、提出命题阶段(1978年~1982年)标志是1982年12大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②、形成轮廓阶段(1982年~1987年)标志是1987年13大中对邓论12条的概括;③、建立体系阶段(1987年~1997年)标志是1997年15大中正式启用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初步改革的过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并初步形成。(华国锋提出的“两个凡是”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8年11月10日到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作《解放实行,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实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邓小平这个讲话是解放思想的第一个宣言书,是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的动员令,也是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2月18日到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伟大历史转折的开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起点。邓小平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为我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个报告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在82年召开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它地提出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2.从十二大到87年党的十三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面改革中逐步展开,基本形成。社建轮廓。主要有: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我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重要命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经济体制的一大突破。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改革转到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科技、教育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全面起步。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为了抵御和纠正经济改革中出现的腐败和思想意识混乱等问题,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全面的阐述和规定。从此,不仅强调物质文明的建设,而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1987年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理论上的又一个大的突破。同时,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从12个方面对这一理论作了系统的概括,这12个方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3.从十三大到1992年的十四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时期。左的理论:由于过去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有些理论界的人士和左派政治家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对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否定,对市场经济、乡镇企业、个体经济、经济特区表示怀疑和反对,有的甚至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上升到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右的理论:因为社会主义在东欧和苏联的失败,对社会主义完全丧失了信心。许多人预言,社会主义会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前面的骨牌倒了,我们这张骨牌也会跟着倒下去。中国应象苏联、东欧那样,走资本主义道路。91年1月8日到28日,邓小平到上海发表讲话:上海人胆子要更大一点,步子要更快一点,思想要更解放一点。92年1月到2月,邓小平来到深圳、珠海、上海视察。每到一地,都有针对性地发表讲话,后称“南巡讲话”。南方谈话核心内容有5个方面: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二是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明确社会主义本质;三是明确指出两个“不等于”,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四是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是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4.十五大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上,最重要、最根本的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明确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形成过程中需注意的知识点:(1)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2)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3)1992年党的十四大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4)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党章和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二、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的模式。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不能脱离这一实际,超越这一阶段。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本文标题:教案邓小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6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