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孟子》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第18课《孟子两章》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想]先秦散文,文理俱佳,本文所选《孟子》两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由人才造就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水到渠成。作为必背古文,基础落实与积累不可忽视,引导学生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主旨和其简练严谨的论证逻辑,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领略孟子雄辩宏伟、气势磅礴的论辩艺术。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3.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且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词汇,落实文言基础。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辨析中心论点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主旨。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理解主观因素对成才的重要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翻译全文。3.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经典魅力。[教学流程]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封建时代的“君”,拥有绝对的权力,掌控着臣民的生杀大权,所以凡事都得察言观色,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如此说来,与君王对话无异于与“虎”谈判,如何让对方心悦诚服甚至改变初衷接受你的主张,着实需要非凡的智慧与善辩的口才。今天我们来领略孟子的说辩风采。二、了解作家作品(ppt2-3)由学生介绍所搜集到的资料,教师补充,归纳。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三、朗读感知,落实字句1.听录音(或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势(ppt4)2.一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可从读音、停顿、语速、音量等方面评点。(ppt5-6)3.全班齐读。4.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多媒体展示疑难字词句)(ppt7)此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因此前已有预习,所以可不必花太多时间。对于不明确的词句,可由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归纳,解决文中重点字词,所选探讨语句尽可能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语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祝。(ppt8-10)(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要求:a.探讨“域”、“固”、“威”三个词的用法。(“域”,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b.翻译本句。(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要求:a.会借助书下注解翻译该句。b.指出“寡”、“至”的意思,并能列举出相关的成语。(例如:寡不敌众、曲高和寡、优柔寡断、寡廉鲜耻、至理名言、至高无上、如获至宝)c.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并要求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例如:“兵”、“革”、“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兵”,械也,“械”器之总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3)学生质疑。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1.文中有两句观点鲜明的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ppt11-12)提示:论点是文章竭力阐述的观点,是被论证的。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为论点服务的。明确:从全文看,第一部分分别以攻城不胜和守城不稳两个战争上的事例来加以证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讲治国不以物质为重,委婉地说明“人和”的重要;第三部分则反复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都是围绕“人和”来进行论述的,所以全文的中心论点应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是不是在论述战争?为什么要以战争为喻?(ppt13-15)明确:(穿插背景,明确主旨)不是。“孟子生活在“以征伐为贤”的战国时期,诸侯们对军事问题最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兴趣,且这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也看得分明些,事实面前也更容易让他们放弃一味凭借武力解决天下问题的不仁义、不明智的政治幼稚和政治迷信。借战争来设喻,充分体现了孟子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相机应对的辩才,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就是我们普通人也容易懂得多。借战争来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这也是孟子及其那一时代有修养的文人向好战的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一贯做法。3.文章最后一部分一直在强调“得道”的重要性,那什么是“道”呢?(ppt16)明确:根据上下文可知:“道”即“人和”,也就是“得人心”。如何才能“得人心”?那就要施行“仁政”。补充: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课件(ppt17)板书小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战例一:进攻失利—天时不如地利战例二:防守失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五、品读课文,领会特色(ppt18)1.学生依据课件或板书形成背诵思路,并尝试背诵课文。2.刚才我们在诵读文章时,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特别有力,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体会排比和对比的表达作用)明确:“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优越。最后一部分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比较,点明了文章主题。孟子的文章向来以大量雄辩著称,读起来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多得益于他善于运用排比和对比,所以咄咄逼人。3.齐读课文,再次体味本文的语言风格。六、古为今用,拓展迁移(ppt19)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实际,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生活在现在的我们是如何理解看待孟子提出的“得道”与“人和”的主张的呢?学生讨论发言参考:1.进步意义如(1)美国在人权领域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的潮流背道而驰,不得人心,必然失败。(2)出台《反分裂国家法》是得道,既符合两岸一家人之道,也顺应州_界人民爱好和平之道,得道多助。因此,此法得到大批国家的支持,搞“台独”就是“失道”,必遭反对。(3)日本某些反动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反对,弄得众叛亲离。2.局限性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看到,孟子的“人和”,其根本是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七、课堂小结孟子的文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善于说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附:(一)名句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孙中山《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引用道:“我则得道多助,彼则众叛亲离,军队虽多,犹市人也。”毛泽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也引用道:“无数事实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弱国能够打败强国,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出生于教师世家的温家宝总理,虽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的研究生出身,但自幼便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像以往两届人大记者招待会一样,2006年3月14日,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也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熟语、诗文和典籍,特别是孟子的教诲。在回答台湾TVBS记者的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的正是孟子的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对台湾当局领导人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两岸的和平稳定的行为,总理用古语表明自己的观点:合乎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而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必将自取其辱。(二)孟子语录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人之患,在好为人师。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0.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弃井也。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11.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三)孟子的故事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妈妈仉氏对他就格外疼爱。本来他就非常聪明、也非常调皮,这下子更在某种程度上放纵了他的顽劣。那时候孟妈妈为他父亲守节,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就经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而目乐此不疲。有一回他妈妈看到了,皱起眉头,心想,我这孩子聪明是聪明,那些大人的事也还能学得有模有样;不过也不能就只学这么些东西吧。回头又一想,我又能让他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呢?不行!我不能误了孩子的前途,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就住在这里了!于是,孟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那里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新鲜了一阵子,不久就跟邻居的小孩混熟了,学起商人做生意来了。一会儿拿绳操刀,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招待客人坐下来谈谈讲讲,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还真有那么回事!陌生人还以为是店家小伙计呢。没过多久,孟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孩子也真是的,怎么走到哪里都跟当地的孩子混得贼熟,而目_专门学那些不长进的东西。可一又想,他不学这些又能有什么东西可学呢?她不高兴了,又寻思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而目喜欢读起书来。孟妈妈很满意地点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孟子还真的学问渊博,成为一代圣人。孟妈妈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成长,面对不良风俗与生存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毅然决然地二次搬家,从而“以仁为邻,择善而从”,为孩子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小环境”。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只有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行为疗法”专家、心理学家班杜拉等人也曾提出社会学习理论(观摩、示范和模仿学习),认为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不好的、不正常的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包括周围的人们)影响下某种不适当学习的结果。人有复杂的文化背景(指社会条件),所以人的行为
本文标题: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孟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6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