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基本原理含答案版
第1页共9页教育基本原理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第一章1、重点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P4-7)(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3)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2、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定义P7-1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3、掌握教育的要素。(P12)(1)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任务和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所提出的客观要求。(2)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P15)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5、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学校教育:(1)目的明确,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组织严密,学校教育由专门受过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相对稳定,具有较为严密的教育工作和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3)环境优越,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具有比较齐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场所。社会教育:(1)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二章第2页共9页1、什么是教育目的。(P42)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价值预设,反映教育对人在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明确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2、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层次。(P4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理想化特征培养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3、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功能。(P43)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1)定向功能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教育目的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向(2)调控功能通过确定教育价值的方式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法进行调控(3)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4)指导功能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方针政策上4、掌握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P46)教育目的的选择,是指对人的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抉择。教育目的的确立,是指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依据:(1)人的依据教育目的的内涵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和期望,这种要求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2)社会依据教育产生于一定的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选择和确立教育时要考虑社会关系和社会生产及科技发展的需要。5、掌握教育目的价值取向。(P47)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教育目的的阶段性进行选择时所带有的倾向性。(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体本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第3页共9页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应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3)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指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6、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具体表述和基本精神。(P57)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强调把人和社会性,归结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具体表述:7、掌握教育功能的分类。(P62)(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叫的固有功能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为教育的工具功能(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教育作用的客观性)(4)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合的情况;而隐性功能与显性功能相对,指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察觉。可见显性功能是有目的地实现的功能,而隐性功能是主观愿望之外的结果。8、重点掌握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要具体到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P65)(1)教育的经济功能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其包括:①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4)教育再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功能9、重点掌握个体发展的内涵。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72--73)个体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即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①遗传:是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前提。②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预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人第4页共9页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教育: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学校教育相对于遗传和环境,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0、重点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P72)(1)教育促进人体个性化的功能①教育培养个体主体性,其包括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题能力。②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②促进个体行为发社会化③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自己搜集资料,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主要掌握教育机会均等的三个层次:什么是起点机会均等,什么是过程机会均等,什么是结果机会均等。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有下列三种涵义:1.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胡森主张政府要办学校专供穷人子女上学,尽管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是不平等的,但要为劳动人民子女提供一个进入不平等社会的平等起点。2.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过程均等不是说上同一所学校就是公平,还要强调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3.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结果均等不是说人人都得到同一类最高学历,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他就上大学,那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给他一技之长和相应的职业。实施教育机会均等,要求社会对每一个成员,不论民族、性别、社会背景、家庭出身和个人条件,都要给他们提供相同量与质的教育,使每个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相等,人人有机会获得同样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然而,教育机会均等仅是一种理想,做到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完全均等是不可能的。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别、个体的遗传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要求教育结果相同更是不可能的,过分强调“公平”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当然,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力争做到“三个均等”。我们倡导教育机会均等,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目标要消除三类不平等:城乡差别给孩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不同使孩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孩子在发挥潜能方面的机会不平等,这就是根据我们地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第三章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荐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P80)2、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定义。(P86)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3、掌握素质教育的特征。(P86)第5页共9页(1)全体性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向全体人民,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狭义的全体性,只素质教育必须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意义:这保证了受教育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保持在最低可接受的水平上,贯彻了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2)基础性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落实在基础教育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3)全面性(就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言)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4)主体性(就教育对象而言)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5、重点掌握主体、全面发展、个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P95)(1)教育主体(教育本体)——前提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我独立性),“教育就是教育”,它要求我们以教育本体对待教育,按教育规律办教育。(2)受教育者主体(即学生主体)——核心、归宿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是主体教育观从而也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3)教育者主体(即教师主体)——条件主体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活动中,相对于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更加完善,发展水平更高。个性教育理论:个性教育、个性化教育或称作教育的个性化是当今具有世界性的教育思潮。其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强调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化;(2)强调教育促进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3)强调教育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千百年的执著追求。其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完整人的所有的才能品质都能得到和谐的充分发展;二是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6、重要掌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P102)(1)教育目的:发展人和选拔人①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它主要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②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2)人
本文标题:教育基本原理含答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69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