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
1《数据的分析》第1课时年月日课题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学习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学习难点对“权”的理解学情分析能初步理解平方根的意义;具有平均数的初步计算的方法和能力。学习准备基本的学习用具、练习本等师生互助学习过程与方法活动内容教师活动二次备课示标导入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查学诊断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导学施教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参考人数和成绩如下:班级1班2班3班4班参考人数40424532平均成绩80818279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x=41(79+80+81+82)=80.52练测促学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反馈延伸1、本节课有何收获?作业习题1(1)(2)板书设计课题:平均数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答案:1.432143215432xxxxxxxx2.babyax3.甲x=86.92x=96.5教学反思3《数据分析》第2课时年月日课题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学习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学习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学情分析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准备基本的学习用具、练习本等师生互助学习过程与方法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示标导入1.什么叫平均数?怎么计算?查学诊断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导学施教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练测促学、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4反馈延伸1、本节课有何收获?2、本节课要掌握:平均数作业教材复习巩固板书设计课题:平均数2教学反思60105噪音/分贝807050401520612184频数10905《数据分析》第3课时年月日课题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2.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学习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学习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学情分析能初步理解中位数根的意义及中位数的特点,中位数的初步就算方法和能力。学习准备基本的学习用具、练习本等师生互助学习过程与方法活动内容教师活动二次备课示标导入1什么叫做中位数?2.你知道中位数的哪些特点?查学诊断教材P143的例4的意图(1)、这个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样本,主要是反映了统计学中常用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据较多的研究对象,我们可以考察总体中的一个样本,然后由样本的研究结论去估计总体的情况。(2)、这个例题另一个意图是交待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因为在前面有介绍中位数求法,这里不再重述)导学施教教材P145例5的意图(1)、通过例5应使学生明白通常对待销售问题我们要研究的是众数,它代表该型号的产品销售最好,以便给商家合理的建议。(2)、例5也交待了众数的求法和解题步骤(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绍,这里不再重述)(3)、例5也反映了众数是数据代表的一种。四、课堂引入严格的讲教材本节课没有引入的问题,而是在复习和延伸中位数的定义过程中拉开序幕的,本人很同意这种处理方式,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6练测促学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15个人的销售量如下(单位:件)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求这15个销售员该月销量的中位数和众数。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2.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A.97、96B.96、96.4C.96、97D.98、97反馈延伸1、本节课有何收获?2、本节课要掌握:中位数和众数作业习题1(1)(2)板书设计课题:中位数和众数4.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众数是5.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6.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教学反思7《数据分析》第4课时年月日课题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学习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学情分析能初步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及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具有众数和中位数的初步计算的方法和能力。学习准备基本的学习用具、练习本等师生互助学习过程与方法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示标导入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查学诊断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导学施教(1)、这是在学习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之后涉及到这四个环节的一个例题,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它交待了该如何完整的进行这几个过程,为该怎样综合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一个标准范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复习。从分析和解答过程来看,此例题的一个主要意图是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3)、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8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练测促学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职员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人数11215320工资5500500035003000250020001500(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反馈延伸本节课的课堂引入可以通过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开始,为完成重点、突破难点作好铺垫,没有必要牵强的加入一个生活实例作为引入问题。作业课本板书设计课题:中位数和众数2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教学反思9《数据分析》第5课时年月日课题20.2数据的波动20.2.1极差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过程与方法: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学习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学情分析具有极差的初步计算的方法和能力。学习准备基本的学习用具、练习本等师生互助学习过程与方法活动内容教师活动二次备课示标导入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查学诊断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导学施教五、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练测促学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10回忆复习已学知识。反馈延伸本节课有何收获?作业习题22.22、7、8、9.板书设计课题:极差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教学反思11《数据的分析》第6课时年月日课题20.2.2方差(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过程与方法: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学习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学情分析(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学习准备基本的学习用具、练习本等师生互助学习过程与方法活动内容教师活动二次备
本文标题: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82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