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德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德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语文教学在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语文的学科优势决定了她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在体现课改精神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呢?我们组尝试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渗透德育的办法: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勤勉读书的教育古代优秀的学者都具有勤奋好学、百折不回的精神,战国时期的苏秦以锥刺股,发愤苦学;西汉时代的孙敬以头悬梁,勤奋苦学;汉代匡衡凿壁偷光、晋代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坚忍不拔、勤学上进的人物比比皆是,引导学生认识其价值、努力践行,便能逐渐地养成好学的美德。比如,教《送东阳马生序》时,我从作者宋濂的求学经历中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勤学上进的品质。在上课之前,我先讲了古代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通过两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我给学生介绍作者宋濂,他的朝代、名号,重点突出了他的家庭状况——贫穷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开国文臣之首”、“当今文章第一”,通过介绍,让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也与课文中提到的“家贫”“嗜学”并取得巨大的成就紧密相连。了解作者后,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学生自行译文,在课文的内容差不多疏通之后,请同学们概括宋濂读书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怎样克服的,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印证。我让学生们先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之后,派本组代表起来发言,各组之间相互补充。学生们都能找到“小时候没有书”、“求师难”、“生活上的艰辛”三件困难事以及作者是怎样克服的。然后,我让学生把找到的句子齐读了一遍,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得认识到宋濂勤奋苦读的学习劲头,勇于克服困难,顽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告诉学生正是由于幼时的勤奋好学,使宋濂成为明初诗文大家之一。古人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奋读书,学有所成,那么今天的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接受老师的指导,更应该怎么做呢?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他们明确今天学习环境之优越,认识古代学习条件不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坚忍不拔、勤学上进的精神,让他们见贤思齐,学习古人,培养他们勤勉努力、孜孜以求的爱好学习的美德。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把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统一起来。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先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在根据情况适时地给学生加以引导和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不空洞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今天学好祖国语言,传承祖国文化,就是最好的爱国,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又如在学习《黄河颂》时,首先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之时。作者通过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进而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再启发引导学生: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又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这样教学起来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证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让学生知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联系现实,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才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说出他们的真性情。如课堂上有同学通过查资料后说: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是我们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又有同学说:作者在文末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昨天的罗布泊已离我们远去,但今天“罗布泊似的悲剧”却还在我们身边上演,如现在部分农村的退耕还林,却越退林越少等。对这种现象你们想说些什麽呢?罗布泊的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过去人们往往用“生存环境的破坏”来换“钱”。殊不知,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后,却不是能用“钱”将它恢复原貌的。人类是该醒悟了,行动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认真实践,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少扔一点垃圾,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那么,我们相信:天会变得更蓝,山会更青,水会更绿,空气会更清新,地球这个绿色的生命之舟一定会在茫茫宇宙中驶向永恒。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又渗透了环境保护意识。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将来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要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对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我们本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和“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促使自己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素质培养的尝试臻于完善。
本文标题:德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88619 .html